iantsai74 wrote:
如果你覺得2000顆飛彈都沒法消滅台灣那幾個機場的跑道的話,那麼你們的200多顆雄三又能達到什麼戰果呢?可否請分析一下,我洗耳恭聽。...(恕刪)
不止雄三,雄二E,愛國者,魚叉飛彈等這些國產的進口的加起來不止這些型號跟數字啦 。
效果 :沒人知道實戰會如何 。
但是,我很清楚,如果台灣到現在什麼彈都沒有的話,那真的就會別玩了 。

JH_Shou wrote:
至於海軍 中國開始集結部隊時 台灣大部份的海軍艦艇都會往台灣東部布署.. 甚至遠離港口設施一定距離
約50~100KM左右 除負責控制台灣東部制海權及反潛作戰 同時也可以
作為支援本島防空或反艦的後盾... 要有效攻擊這些艦隻 中國得先穿越槍林彈雨的台灣上空才可能...
大型艦艇要負責將台灣以東海域完整控制 任何溜過來的艦隻 保持優勢兵力擊沉它..
這是辦得到的 因為中國任何艦隻想進入台灣東海域 必須承受台灣大量反艦飛彈攻擊 損失必重..
海軍最多只留少數有相當防空能力大型艦艇如成功級數艘在西海岸一線 負責支援海空戰力..
甚至不留也無所謂 真正留在西部沿海一線的 是大量的巡邏快艇 上面搭載數枚雄風飛彈..
支援陸射飛彈反艦作戰 中國想要對付這些以小搏大的小艦艇 最好的辦法還是靠近打...
可是這對自己也是極大風險 因為後面是台灣的防空或反艦火力...
至於台灣的雄二及陸射巡弋飛彈 真正用途就同對岸導彈 負責癱瘓中國機場/雷達等軍事設施..
台灣並不需要像中國攻擊軍一樣全部掃蕩 只要選定目標 集中攻擊幾處即可...
這樣做可以減低中國部隊續戰能力 例如機場被毀 短時間內起飛能量自然減少... 有利台灣防禦
雷達戰被毀 就可以減低對台灣船艦 飛機的威脅......(恕刪)
iantsai74 wrote:
當你說“天弓系列的...(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對台灣的軍隊來說,我們是防守的一方,可以以逸待勞,共軍需要進攻台灣,所以要出動。導彈攻擊五六波後,衛星偵照圖會告訴高層,還是有不少目標未摧毀,這些重要目標還是得要派空軍出動才行。我已經多次強調光靠中程導彈是無法把台灣的所有海空軍殲滅的,也不能把所有跑道摧毀,所以第一波攻擊後,軍方特地用幾十顆反導飛彈保護的重要基地會在第一時間發動報復攻擊,目標一樣是共軍的C4ISR設施。當然我們也有我們的優先順序,只是我們必須依賴少部分空軍來完成它。憑藉的是美軍的電子戰干擾系統,可惜你不相信它的威力,可是共軍高層多少是會認同這件事的,因為在多次中東戰爭與科索沃戰爭,俄式雷達就是吃了美軍電子戰的虧! 幾乎完全殲滅!
有這麼強而有力的戰史紀錄,你可以繼續忽略它,把頭埋在沙裡吧! 最終共軍必須要派空軍渡海來攻擊,那就是以逸待勞的時候了! 台灣不會派戰機打你的戰機的,用飛彈換比較便宜! 實際的戰術作為還有很多技巧,必須保留!
此時共軍的各種飛彈導彈還是有繼續攻擊台灣的重要C4ISR設施,反過來台灣能攻擊的武器就相對少很多,這一點是台灣的弱點!!
不過一些極重要的軍事設施中共空軍必須用非常極端的損失來交換,可能要高到10-15架SU-27換一個重要設施的地步 ...(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按照中共過去的軍史,他們都偏向蠻幹,損失再大都要拿下那個目標! 台灣就用飛彈大幹特幹! 幹到老共先進戰機損失慘重,當然台灣地面設施損失更慘重,可是斷斷續續台灣還是有戰機起降發射反輻射飛彈或是攻擊特定陸地設施。...(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台灣的海軍若沒在第一波攻擊中沉沒,就會出港疏散到預定計畫點,這時候的海軍是最痛苦的一群人,他們必須躲得遠遠的等待時機才回來打那最後一戰,台灣被轟得亂七八糟,他們只能忍與等! 同樣中共的海航與空軍就在找台灣的海軍,另外也有一大群人在看衛星影像要找到所有散落在外的台灣海軍軍艦,我寫了一大堆,改了半天決定刪了,乾脆這樣說,如果台灣海軍跑去美軍關島基地加水加油,老共要打嗎? ...(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讓老共恨得牙癢癢的應該是美日的預警機與電戰機24小時都在外圍飛行,Link16就那麼一直開著擺明著在幫台灣維持雷達情資! ...(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還有就是台灣的移動雷達怎麼這麼多,每次都輪流短暫開機,然後就消失!!打了那麼多反輻射飛彈怎麼都幹不掉!讓老共空軍損失慘重的就是這些移動雷達,每次飛彈射後它們就消失! 應該是幹掉了,怎麼沒完沒了!
你認為我是鬼扯淡!對吧! 不如這樣說吧!台灣的雷達情資是來自美日的預警機還是這些移動雷達,你永遠搞不出清楚的!! 反正這些天弓飛彈總是能對著目標發射就夠了!
iantsai74 wrote:
此外,你說的“戰史記錄”那是美國對伊拉克、南斯拉夫。把大陸比作伊拉克或南斯拉夫,台灣比作美國,這種設想成立嗎?請自己思考。
PLA的作戰史上,並沒有什麼“偏向蠻幹”的傳統,“損失再大也要拿下”≠“蠻幹”。
iantsai74 wrote:
PLA向來都是精確計算並投入兵力,力求最大效用。看看1945-1950年國共內戰的戰史就知道了,多數情況下,你覺得是“蠻幹”的場合,其實往往只是為了追求效率,而不計某支部隊的損失,比如遼沈戰場上的塔山阻擊戰,林彪那句著名的“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如果從整個戰役級別考量,這樣的局部損失最終換來整體交換比的巨大收益。
iantsai74 wrote:
這種戰法真是很新穎...(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