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高教原型機登場 首度曝光

macross_sato wrote:
我還看過文章預測過 小IDF 未來十年 市場斬獲會 完勝 李奧納多阿!
我實在無法接受這種事,
我好想贏韓國阿~~

環境 魄力 及 遠見, 老實說台灣是 不如南韓及日本的.
例如 :
南韓能買到大推力引擎, 台灣被限制.
南韓能外銷, 台灣被限制.
南韓政府有計畫的永續發展, 台灣卻自己中斷多年.
日 美 俄 英 法 等等, 都有些先進計畫研究及試驗, 但不一定會生產, 主要是延續研發能量.

曾經與 房地仲介 談產品, 嚇~~~~~~仲介以前是......... ( 各位懂就好 )
在餐館吃飯喝一杯, 嚇~~~~~~ 老板以前是..... ( 各位懂就好 )
.
.
.
每次看到 遠程飛送 路過高雄過夜的 T-50 FA-50, 都想找 余天 來一曲 :

............. 說不盡 道不完 幽恨在心底..............

台灣, 請珍惜手上還在的那些沙.

自己盡力就是了.
莊孝爺 wrote:
環境 魄力 及 遠見...(恕刪)

不能同意你更多了
台灣國際環境差 技術受限 市場受限.....
沒那個土壤就長不出大樹 靠水耕只能發豆芽菜
老實說,在兩年半就出了高教機還令人瞞感動的,這代表老一代的底子夠硬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傳承到下一代,很期待新一代的人才可以開發出什麼樣的二代國產戰機
莊孝爺 wrote:
自己盡力就是了.

加油,別氣餒!
三十年來,中、美聯手打壓封鎖下,不也挺過來了。
甚至,許多軍武科技反幫老美個大忙,投桃報李下情況肯定會改變的。
farmer3000 wrote:
加油,別氣餒! 三十...(恕刪)


+1
我們在這方面發展落後於人是事實,但只要實事求是,不要好高騖遠,一點一滴還是可以累積的。
我們來討論一下F-CK-1B 後座教官視野問題!
請大家看看 這個網站F-CK-1B的照片,
https://chenshilun.pixnet.net/blog/post/43526024-%E6%96%B0%E7%AB%B9%E5%9F%BA%E5%9C%B0%E3%80%81%E4%BE%86%E4%BD%9C%E5%AE%A2%E7%9A%84f-ck-1%28idf%29%E6%88%B0%E6%A9%9F

可以看到後座PILOT的位置是高於前座很多,前方視野並不差,F-CK-1飛機在降落的最後過程中是以8%坡度下降,此時飛機的AOA只有3-4度,後座教官是看得道跑道的。但是降落時在最後接近到跑道20-40英呎高時要會拉高機首超過8度,利用對地效應以飄降方式進場,此時確實無法看到跑道,
再看看T-38降落觸地時圖片



你們認為T-38後座教官看得道跑道嗎? 其實也看不到,
所以今天施孝瑋在孝瑋談軍事上說的並不正確,你覺得施孝瑋這種評論是對還是錯?
他畢竟不是飛行員。但是我看他至少有五次公開批評F-CK-1後座太低不能當教練機,實在不瞭解他是否真的曾經作在F-CK-1B的後座過?當然我也同意他說的T-5進場速度140節比一般的高教機(110-120)速度高很多,所以可能失事率會比較高。不過T-38進場速度也高達130節又怎麼說?
Charlie2020 wrote:
我們來討論一下F-CK-1B 後座教官視野問題!
請大家看看 這個網站F-CK-1B的照片,
https://chenshilun.pixnet.net/blog/post/43526024-%E6%96%B0%E7%AB%B9%E5%9F%BA%E5%9C%B0%E3%80%81%E4%BE%86%E4%BD%9C%E5%AE%A2%E7%9A%84f-ck-1%28idf%29%E6%88%B0%E6%A9%9F

可以看到後座PILOT的位置是高於前座很多,前方視野並不差,F-CK-1飛機在降落的最後過程中是以8%坡度下降,此時飛機的AOA只有3-4度,後座教官是看得道跑道的。但是降落時在最後接近到跑道20-40英呎高時要會拉高機首超過8度,利用對地效應以飄降方式進場,此時確實無法看到跑道,
再看看T-38降落觸地時圖片



你們認為T-38後座教官看得道跑道嗎? 其實也看不到,
所以今天施孝瑋在孝瑋談軍事上說的並不正確,你覺得施孝瑋這種評論是對還是錯?
他畢竟不是飛行員。但是我看他至少有五次公開批評F-CK-1後座太低不能當教練機,實在不瞭解他是否真的曾經作在F-CK-1B的後座過?當然我也同意他說的T-5進場速度140節比一般的高教機(110-120)速度高很多,所以可能失事率會比較高。不過T-38進場速度也高達130節又怎麼說?

先來一張 T-38後座視野 :
照片中還沒看到跑道, 不知是那一邊, 反正正在中低高度右轉就是了.


關於後座視野, 美國一位工程師在討論時說過 :
Because being able to see out of the cockpit is not required for a US military pilot to fly or land a fighter.
Pilots (even civilian ones) can get certified to fly using IFR (instrument flight rules) and land using an ILS (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
用破英文簡譯如下 :
因為美軍飛行員駕駛或降落戰鬥機並不需要能夠看見駕駛艙的外部.
飛行員(甚至是平民飛行員)也可以使用 IFR(儀表飛行規則)獲得飛行資格,並使用 ILS(儀表著陸系統)進行降落.

真的假的 ?????????

在想............
科技產品發達的現代, 日後教練機 後座教官 不用上機了, 在地面的 後座模擬艙 接收空中傳來的資料, 邊喝咖啡邊監看, 由教官決定是否 遙控接手, 或 遙控後座木槌 一棒子敲下去巴頭.

時代不一樣了, 許多傳統可能被修改; 想法也隨時在修正.

老蔣時代, 如果後座採用 俄系潛望鏡 設計, 當心 思想有問題 ( 反共抗俄 ) ......
Charlie2020 wrote:
施孝偉那段話如果能讓任何一個普通網友聽懂DEEP STALL,我們倆都白活了! 我說施孝偉大外行,又不是說你,你要引他的話,只是造成更多疑問。當然我也願意向你倒歉,如果說話冒犯你了!...(恕刪)


我要先向各位軍版朋友說清楚,SATO先生是很懂飛機理論的人,而我則是偏向實做派,我搞低速螺旋槳無人機超過十多年,公司設計過非常多種原型機與翼型研究,我要突出倒飛重失速這件事不是要攻擊SATO先生,但是我要讓大家知道所謂的倒飛重失速是多麼難達成,而且施孝瑋先生所描述的那種操作是飛不出所謂的倒飛重失速,因為我們在無人機上有飛出來,絕對不是那種描述。先看一張圖。



當初我們飛出這個倒飛重失速是無意間作出來的,第一當然事先把飛機倒飛,此時如果飛機速度很高,猛拉升降桿飛機會飛出一個LOOP,並不會進入重失速。要作出這個動作,飛機速度必須要慢,基本上油門幾乎收光只剩30%,這是非常不尋常的操作,在飛機倒飛慢速時猛拉升降桿,此時飛機的俯仰姿態會快速變化,形成超過60度AOA而機體還是橫向移動,此時會進入重失速。所以施老弟又說錯了! 他畢竟只是德文系出身的一個記者。
不過我還是覺得他的報導遠比其他的記者要好很多,對軍隊的描述中肯,有褒有貶,是一個好記者。
有人很奇怪 還拿T38出來比
為了支持國造即正義 啥都說得出來 起降速度也拿以前的即將汰除的機種比
後座視野也拿舊機種來比

國造不是不好 而是好上還要更好
去 google F16 與 deep stall,很容易查到一大堆搜尋結果,感覺起來在這個問題上,F16 也沒有特別好到哪裡去。如果 IDF 如傳說中參考了 F16 航空動力特性,F16 在 stall 問題的一些狀況,IDF 也有「做到」,結果在臺灣就沒有記者去批評 F16,只會酸 IDF。

義大利飛機公司看起來有產品行銷部門與公關部門,可以製造許多資料餵食記者,期待記者做出正面的報導,有助於利銷售。對於 M346 的讚許,很明顯地可以看出來是經過產品行銷與公關餵食出來的成果,讓記者可以頭頭是道列舉出 M346 各項優點與優勢。假如這是記者自行調查研究出來的結果,講到 IDF 卻寫不出相對應/同等級的特性報導。當然 M346 也是不錯的飛機。

反觀漢翔都忙著埋頭造飛機,沒有額外的精神去照顧記者與餵食記者,以至於記者有意無意生產出這些 IDF 故事。雖然不能太責怪文組記者,但是我從 FAA aviation handbooks 去著手,發現飛行員執照的教材裡,有關基本航空原理/航空動力學原理,雖然還不到製造飛機等級的知識,僅僅是飛行員執照需要知道的原理,就已經能夠容易去了解他們講的 IDF 一些問題。

像是,很多在講解 stall 處理的場合,會先解釋成因與相關需要知道的原理/資訊,然後叫人「別幹這種事」,要訓練到可以避免作出這些會造成 stall 的操作。都是要求飛行員先去認識飛機的特性/限制,不要操作到超出飛機特性/限制的動作。很少看到酸飛機公司沒造好飛機,以至於飛行員會飛出這些問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