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uppag123 wrote:
你引經據典、圖文並...(恕刪)
1944年,國民黨政府在中國戰場上全面潰敗的同時,國民經濟也陷入崩潰邊緣。在領土與人口日益緊縮的狀況之下,國民黨政府收入難以增加,但是戰費則不斷飛躍成長,為了應付抗日戰爭的龐大戰費支出,只有擴大法幣的發行量。1937年6月,盧溝橋事變之前,國民政府的法幣發行總餘額,只有14億元,但是到了1944年的12月,法幣的發行總餘額,已經暴升到1894億元,增加了一百五十倍。當時的法幣是在美國印製的,單是為了印刷法幣,就動用了美援貸款的十分之一,合計高達5500萬美元。每個月為了運送這些法幣回國,佔用了駝峰空運量達150噸,消耗了4500加侖的汽油。
由於法幣近乎無限量的發行,國民政府統治地區的物價大幅上升,以1941年的物價指數為一百,到了1944年12月,物價指數上升到三二二〇。在1944年裡,物價幾乎是到了天天上漲的地步,靠薪水收入的軍公教人員,受害最深;同時前線的部隊,也普遍缺乏衣食、醫藥與裝備。後方人心對於政府的失望,已經接近不滿與沸騰的狀態,於是各個政治派系的人物開始借題發揮,國民政府內部開始出現政治動盪。(例如孫科與蔣介石就幾乎翻臉,其它各個派系的軍政領袖,甚至戰區指揮官,都開始各有自己的打算。)
為挽救經濟的問題,國民政府企圖以美國的貸款,在美購買黃金,然後運回中國市場拋售,以設法收回法幣。但是這項工作又受到美國財政部次長懷特不少的行政干擾,因此時斷時續。雖然收回部分法幣,不過由於黃金數量不足,並沒建立人民對於政府的財政的信心,也就沒有發生所預期之控制通貨膨脹的效果。
其實美國對於中華民國的援助,可以說是竭盡全力。但最後被這個貪腐無能的國民黨政府嚇到了。
1942年2月7日,美國國會批准無條件向中華民國貸款5億美元,到1943年底,中國政府提取了約一半的2.4億美元,但根據美國財政部的調查資料,中國政府提取的2.4億美元中有8000萬美元已經存入了孔祥熙等人的個人帳號上,美國人對中國官員“公私不分”使用國家資金的方式非常惱火,結果蔣介石要求的10億美元貸款1分也沒有得到,而且羅斯福還決定,美國用於中國戰場的開支每月將限制在2500萬美元以內。中國抗戰並非真的沒有錢。據美國方面調查,當時中國富人在美國銀行的存款約有33億美元,如把這些富人的存款拿出來充作軍用,足夠再抗戰5年,但支持重慶國府的腐敗買辦階層不肯自己出錢打仗,卻利用戰爭向美國伸手要錢,這讓美國人十分反感,美國國會自1942年2月批准向中國無條件貸款5億美元後,再也沒有批准向中國貸款一美元。
1942年6月,美國與逃到重慶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簽訂《租借協定》,向中國提供價值為35億美元的軍用物質,但這些援助物質,被腐敗的國民黨政府官員們視為“唐僧肉”,大家都試圖從這裡撈一把,裝滿戰略物資的卡車從印緬公路開進中國後,有很大一部分便下落不明了,不久這些戰略物質就出現在黑市上,不少軍用物資還通過走私的方式賣給了日本人。美國駐中國戰區最高參謀史迪威,向美國政府羅斯福密報過很多美援物質流到了日本人手中,把重慶國民黨政府對軍用物資的走私貪污稱為“二戰中最大的醜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