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H_Shou wrote:
台灣還有利用價值 才能活到現在...
如果台灣沒有利用價值 早就被中國併吞了...
JH_Shou wrote:
當年日本手上也是現金滿滿 像現在的中國一樣大肆收購全球財富 包括老美的地產與資產..
號稱要把美國買下來 結果呢? 光老美一招"強制日幣升值" 就把日本產業打回原型...
不要講什麼中國市場龐大這類傻話 中國的根本經濟狀況再簡單不過...
十幾億人 又已經進入一定發展時代 跟文革那年代比起來 依賴進口程度何止十倍以上?
不管你市場再大 沒有賺到大量美鈔 換取基本生活原物料來維持 根本不可能...
養不活百姓 還要什麼發展?
過去中國工資低廉 發展程度較低時代 可以從全世界源源不絕吸金 現在這條路越來越難行...
比中國低廉工資國家到處都是 中國也沒辦法強制壓低工資 維持低幣值來保持代工競爭力...
因為這樣百姓的生活會混不下去... 調高工資所得是必須的事...
代工... 製造業.. 是人家把鈔票交給你 開放市場 是人家到你國家賺錢...
市場變大 並不會改變中國漸漸改順差至逆差的困境...
中國並不是美國 沒有制定遊戲規則及印鈔票的"特權"...
想繼續維持成長的動能是不可能的...
除非 你有本事像先進國家一樣..
以專利及關鍵零組件技術 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
這當然很難 至少中國現在還遠遠達不到...
b108463 wrote:
另外,別想說中國大陸只有代工喔,如果你這樣想,表示你看得太淺,應該是工作上沒跟大陸合作過,不然就是你可能只看到代工業,建議去看看非代工產業
JH_Shou wrote:
中國當然不是只有代...(恕刪)
大陆网军 wrote:
随便复制个答案作者...(恕刪)
Youshouldreborn wrote:
聯想是標準J大說的例子,IBM決定不要在低/無毛利產品打轉,尤其當戴爾已經佔有商業市場,包含大陸當時慢慢成長。IBM專心核心競爭力,研發,將成果以授權使用當收入,另外專心例如資料中心等高階業務,所以轉型成功,尤其是當個人電腦市場後來衰退。聯想也是不錯,說實在話,買不是光光為組裝電腦,是想學習服務端,尤其是大型企業的決定模式,不是光看白菜價。
但說起來,正是J大說的,國際企業轉型想拋棄的業務。
海爾倒是一個不錯的範例,連同華為目前慢慢走進歐洲市場。他們是依據日本產品的模式,開始不是狂妄自大,就將自己定成市場領導者,啥精品之類的,而是先以較低價位,進入市場,吸收經驗,累積實力,日後再慢慢往上定位。
海爾目前是中價位的品牌,口碑還好,華為是剛開始。
其他部分就沒詳讀。(恕刪)
Youshouldreborn wrote:
您應該從原東家的角度思考,第一的利潤都不誘人,前五又怎樣?
所以,才有所謂的核心競爭力等等及市場學等等,一切都是相對論,有更好的出路,能夠更好的利潤,拉更遠的距離,不在泥巴中拉扯,就趕快跑。
所以名次只是相對性指標,完全不重要,又不是考試。
話說,您覺得以現在看,IBM跑的不對? 太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