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想想,美軍軍艦停靠台灣港口,對我們真是好事嗎?

利用.....二邊利用,台灣獲利,單邊利用,台灣吃悶虧....
JH_Shou wrote:
台灣還有利用價值 才能活到現在...
如果台灣沒有利用價值 早就被中國併吞了...
中國早在制定他自己的遊戲規則了喔,你沒看到他都訂自己的spec嗎?國家大有本錢印鈔票,日本都在印了...經濟體比日本大,會沒本錢印?全世界都在印鈔票,那個國家採用金本位? 只是國家小的,印了就是貶值吧了,沒人要啊!
另外,別想說中國大陸只有代工喔,如果你這樣想,表示你看得太淺,應該是工作上沒跟大陸合作過,不然就是你可能只看到代工業,建議去看看非代工產業,還有不用當別人不會進步,有錢有機會就會吸引人才,至於科技業,大陸領先台灣剩那幾個?那幾項? 面板算了,台灣已經不行了,台積電嗎?可能台灣還贏,但可以贏多久?也不用把對方想的那麼不堪!
至於大陸的問題,除了貪污 (台灣也是啊!),比較嚴重的應該是房地產炒過頭吧!

JH_Shou wrote:

當年日本手上也是現金滿滿 像現在的中國一樣大肆收購全球財富 包括老美的地產與資產..
號稱要把美國買下來 結果呢? 光老美一招"強制日幣升值" 就把日本產業打回原型...

不要講什麼中國市場龐大這類傻話 中國的根本經濟狀況再簡單不過...
十幾億人 又已經進入一定發展時代 跟文革那年代比起來 依賴進口程度何止十倍以上?
不管你市場再大 沒有賺到大量美鈔 換取基本生活原物料來維持 根本不可能...
養不活百姓 還要什麼發展?

過去中國工資低廉 發展程度較低時代 可以從全世界源源不絕吸金 現在這條路越來越難行...
比中國低廉工資國家到處都是 中國也沒辦法強制壓低工資 維持低幣值來保持代工競爭力...
因為這樣百姓的生活會混不下去... 調高工資所得是必須的事...

代工... 製造業.. 是人家把鈔票交給你 開放市場 是人家到你國家賺錢...
市場變大 並不會改變中國漸漸改順差至逆差的困境...
中國並不是美國 沒有制定遊戲規則及印鈔票的"特權"...
想繼續維持成長的動能是不可能的...

除非 你有本事像先進國家一樣..
以專利及關鍵零組件技術 生產高附加價值產品...
這當然很難 至少中國現在還遠遠達不到...
b108463 wrote:
另外,別想說中國大陸只有代工喔,如果你這樣想,表示你看得太淺,應該是工作上沒跟大陸合作過,不然就是你可能只看到代工業,建議去看看非代工產業


中國當然不是只有代工業啊 但其他產業 有什麼是掌握關鍵零組件技術..
自有品牌產品可以通行全世界? 且毛利甚高的?

中國現在還能從國外賺取外匯的主力 仍然是代工業 這點我可沒有冤枉貴國...

不要告訴我智慧手機 或是某些PC/3C產業 那些都是先進國家無利可圖..
才會讓中國這種低技術層級國家代工甚至收購去
...
有利可圖的明星技術及產業 為什麼要賣給中國?

舉智慧手機就好 Apple跟Samsung兩家獲利加起來 佔全部智慧手機獲利超過90%以上..
貴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手機產能及市場 還有一狗票廠商...
搶得就是那幾%的剩餘獲利 而大多數廠商幾乎不是勉強打平 就是虧損 不是嗎?
聯發科表示:原來智慧手機的技術低,難怪真難賣
JH_Shou wrote:
中國當然不是只有代工...(恕刪)

JH_Shou wrote:
中國當然不是只有代...(恕刪)


随便复制个答案

作者:赵夷吾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060762/answer/26645034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真正在欧美的主流消费品领域,混成主流牌子的我认为就一个,联想。市场份额世界居首就不说了,美国现在遍地都是lenovo,美国900美元以上的高端pc市场中联想的份额居首(40%以上,但是这个数字可能不包括Mac)。其笔记本在美国机场/会场等各类公开场合的我目测出现率几乎跟macbook不相上下,正儿八经的一线品牌。

另外海尔的一部分产品线在欧洲也做成了一线品牌(就市场份额和档次而言),比如海尔的酒柜之类(市场份额欧洲第一,竞争对手德国Miele的份额大概只有海尔的一个零头),但是那些只是海尔的一小部分业务,并且认知度局限于欧洲若干个国家,所以我认为海尔在整体上还难以算成一个评价高的“品牌”。至于海信、TCL之类的牛逼轰轰的家电厂商,国内虽有名,但是在海外主要靠贴牌或者底端走量,品牌认知度基本可以忽略。

另外在一些比较小的领域还有一些异常出色的国货消费品厂商,在其细分市场内占据了垄断性/领先地位。这方面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是做蓝光播放机的oppo,以及航拍无人机行业的深圳DJI(大疆创新)。可以说都是各自行业内的第一品牌,无论欧美亚非。参考本人已有的一个回答:有哪些在国外比国内更出名国货?

而工业、非消费品领域,“评价高”的国货就太多了,但由于这些均非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公司,只有(欧美)行业内的人士评价不错,而普通人知之甚少。其中华为是在国内大家都知道的。电信设备领域跟爱立信共列榜首,网络设备领域仅次于cisco,并且还在服务器和储存等多个领域逐渐成为世界主流厂商,华为在it领域的架势颇类似当年的ibm。

其他的据我所知的还有:

振华重工(ZPMC)的港口机械,领域内接近80%的全球垄断份额,市场上几乎没有像样的对手。前一阵还有奥巴马在码头演讲时拿美国国旗遮住“振华”两个汉字的搞笑新闻。
天达的空港设备,登机桥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航空货物处理系统世界前三、机场摆渡车全球第二……欧洲基本所有的主要机场(巴黎/马德里/阿姆斯特丹/法兰克福/赫尔辛基……有兴趣的当地同学可以在登机的时候找一个印着cimc的金属小铭牌)都有天达的设备覆盖。美国方面还落后于jetway和蒂森克虏伯等传统欧美公司,但是最近我在我住地附近一个美国三线小城市的支线机场忽然一夜之间全部刷成了天达,可能开始主攻这边的市场了。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天达的母公司是中集(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公司),这个就应该不少人知道了,深市的老牌蓝筹股,同样也是多个领域的全球巨头,连同天达的空港设备,中集旗下的集装箱/挂车/半挂车/气体储运设备等有上十个产品线的市场份额都是世界第一,并且还在不断在欧洲收购经营不善的老牌装备制造公司。中集和前面说的振华重工一样,都是非常成功的国有企业。
远大的非电中央空调,也是全球市场内居垄断地位。因为主打了时髦的节能环保概念,美国和欧洲多个大型企业和组织都采用了远大的全套空调解决方案。我一个哥们在高通上班,他们在San diego的总部的制冷系统就是远大提供的。远大其实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公司,动不动就在自己的宣传文案上叫嚣要颠覆全球产业云云,并且时不时搞出一些貌似很屌的概念出来,这一点跟中国公司的传统路线很不一样。比如远大现在正满世界叫卖他们的模块化建筑技术,就是跟传统的建筑方式截然不同的理念,前一阵网上很火爆的“15天建成30层大楼”、以及已经被叫停的“90天建成世界第一高楼”都是远大搞出来的。
比亚迪的电动大巴,基本就是全世界电动客车市场上唯一像样的选手。欧洲、以色列、东南亚、美国、南美等世界各国几乎所有正在运营和上路测试的电动大巴全都是BYD出品的。由于在北美的市场预期不错,比亚迪现在已经直接在加州开厂从国内运零件组装了。瑞声(AAC)科技、歌尔声学,虽然是两家公司,一家在深圳,一家在山东,但是业务范围高度重合,就是声学元件。苹果和三星大部分产品的发声/收音系统都是这两家公司提供的。国内电子元器件市场上混成全球行业数一数二的其实很多,之所以拿这两个公司说事,是因为他们并非像其他国内公司那样靠廉价低质的破烂来走量赚钱,像他们拿手的mems(微机电)产品属于当前颇为热门的电子技术领域,歌尔在上个月的一场专利官司刚刚打赢了美国的Knowles。而瑞声去年的毛利率我没记错的话接近45%。在iphone的整个产业链上,毛利率最高的不是苹果,也不是其他的什么美德日韩台牛逼公司,就是瑞声,可以参考bloomberg的一个报道 :http://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2-12-12/iphone-speaker-supplier-s-margin-beats-apple-chart-of-the-day 整个亚洲无论中日韩台,电子电器厂商能有这个水平的利润的是很少有的。海康威视的监控系统,2013年在安防行业内的综合排名是世界第4 ( a&s security ranking),排他前面的三家公司全是世界级工业巨头:霍尼韦尔/博世/赛峰。海康威视在视频监控系统领域的排名已经居首了。并且它是安防行业世界前10里除了另外一家中国企业大华技术(第9)之外利润率增长最高的企业。

大陆网军 wrote:
随便复制个答案作者...(恕刪)


聯想是標準J大說的例子,IBM決定不要在低/無毛利產品打轉,尤其當戴爾已經佔有商業市場,包含大陸當時慢慢成長。IBM專心核心競爭力,研發,將成果以授權使用當收入,另外專心例如資料中心等高階業務,所以轉型成功,尤其是當個人電腦市場後來衰退。聯想也是不錯,說實在話,買不是光光為組裝電腦,是想學習服務端,尤其是大型企業的決定模式,不是光看白菜價。

但說起來,正是J大說的,國際企業轉型想拋棄的業務。

海爾倒是一個不錯的範例,連同華為目前慢慢走進歐洲市場。他們是依據日本產品的模式,開始不是狂妄自大,就將自己定成市場領導者,啥精品之類的,而是先以較低價位,進入市場,吸收經驗,累積實力,日後再慢慢往上定位。

海爾目前是中價位的品牌,口碑還好,華為是剛開始。


其他部分就沒詳讀。
停台灣本島是好事,不過意義沒很大...香港美國軍艦也停,不過帶很多精子過來....可以養活不少良人
停太平礁就有可能把太平礁變成釣魚島化....以後中國軍艦都在太平礁12海浬內巡邏,搞不好還登陸避颱風....美國自己也這樣自由航行不能說中國製造緊張

Youshouldreborn wrote:
聯想是標準J大說的例子,IBM決定不要在低/無毛利產品打轉,尤其當戴爾已經佔有商業市場,包含大陸當時慢慢成長。IBM專心核心競爭力,研發,將成果以授權使用當收入,另外專心例如資料中心等高階業務,所以轉型成功,尤其是當個人電腦市場後來衰退。聯想也是不錯,說實在話,買不是光光為組裝電腦,是想學習服務端,尤其是大型企業的決定模式,不是光看白菜價。

但說起來,正是J大說的,國際企業轉型想拋棄的業務。

海爾倒是一個不錯的範例,連同華為目前慢慢走進歐洲市場。他們是依據日本產品的模式,開始不是狂妄自大,就將自己定成市場領導者,啥精品之類的,而是先以較低價位,進入市場,吸收經驗,累積實力,日後再慢慢往上定位。

海爾目前是中價位的品牌,口碑還好,華為是剛開始。


其他部分就沒詳讀。(恕刪)


我記得商業服務器聯想也是TOP5, 聯想的MOTO在美國也算手機TOP5?

不過中國大部分品牌還處於賠本賺吆喝的階段。

現在的中國品牌,我覺得京東方也可以說一說:


在 2016 年 10 月在韓國面板廠逐步減產 LCD、加大轉進 OLED 面板之下,京東方已打進蘋果筆電供應鏈,拿下 13.3 吋 MacBook 面板訂單,若再度打進 iPhone OLED 供應鏈,無疑又是一大勝利。

京東方近年來趁勢崛起,就連台灣面板雙虎友達、群創絕具優勢的 LCD 大尺寸面板,市佔在 2016 年也被京東方超越,京東方同樣積極布局 OLED,2016 年相繼在中國成都、綿陽投注多條 6 代 AMOLED 產線,產能最快在 2017 年底、2018 年第二季開出。另外,京東方與三星還幾乎包辦了 Canon Tokki 的 OLED 重要生產設備蒸鍍機。

https://technews.tw/2017/02/15/boe-iphone-oled/

大陆网军 wrote:

我記得商業服務器聯想也是TOP5, 聯想的MOTO在美國也算手機TOP5?
我記得商業服務器聯...(恕刪)


您應該從原東家的角度思考,第一的利潤都不誘人,前五又怎樣?

所以,才有所謂的核心競爭力等等及市場學等等,一切都是相對論,有更好的出路,能夠更好的利潤,拉更遠的距離,不在泥巴中拉扯,就趕快跑。

所以名次只是相對性指標,完全不重要,又不是考試。

話說,您覺得以現在看,IBM跑的不對? 太對了!

Youshouldreborn wrote:
您應該從原東家的角度思考,第一的利潤都不誘人,前五又怎樣?

所以,才有所謂的核心競爭力等等及市場學等等,一切都是相對論,有更好的出路,能夠更好的利潤,拉更遠的距離,不在泥巴中拉扯,就趕快跑。

所以名次只是相對性指標,完全不重要,又不是考試。

話說,您覺得以現在看,IBM跑的不對? 太對了!


您是從商人的角度看,可是從國家的角度看,追逐高利潤,拋棄低利潤不一定是好事。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美國把傻大黑粗利潤低的製造業轉移到中國,玩起了金融和研發。可是結果呢?賺了錢的是華爾街,硅谷。輸到底褲的是美國眾多的藍領工人。

就像台灣,西進后GDP房間年年漲,普通台灣人的薪水呢?

現在中國和美國都明白了,川普要把製造業搬回美國,習近平限制外匯出境,怕製造業轉移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