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ronsehi wrote:目前最新的消息還在求救....說真的,你這專家去試試吧...
想請問太空中心,你...(恕刪)
cbmtvb wrote:
但仍有疑問:
1. CMOS 感像晶片的條紋現象是否有分兩種 --- 原生性條紋、故障性條紋 --- 而福五回傳的比較像是後者?
2. 官方是否明講過 (或知內情者透露過),太空中福五裡面這顆CMOS,以及地面福五備品裡面那顆CMOS,這兩顆特製 CMOS 感像晶片,在發射以前,本來就是有如此明顯的條紋現象?![]()
![]()
感謝在先。
以下是SONY XCDMV6的spec.,SONY沒上太空但在地面上也要做FPN correction,而且每台都有這個功能,你說呢?


其實你看不懂,可以說一聲,不必要做這些錯誤的補腦,CMOS的特性本來就如此!

如果你理解FPN的成因,就不會有這些問題,所以建議原PO先去了解一下FPN的成因再來
好嗎?這些都是這方面的COMMON SENSE而已

至於,太空中心裡面有甚麼?這本人不知,建議你打電話去太空中心問問!
另外,你說TSMC有做SNR 110的CMOS感測器能力,可否提出相關的資料說明,我很有興趣

為海軍收戰果 為陸軍做先鋒
cbmtvb wrote:
感謝熱心解答。
TSMC應該有做SNR 110的CMOS感測器能力,是 10/16 這期的《今周刊》(幾天前超商就買得到) 寫的。
可否再請教:
福五回傳的,若僅是「CMOS原生性條紋」,是否應該在 出圖 (Rendering) 時就會被 處理/過濾 掉?



OmniVision找TSMC代工CIS,SNR大概只能做到40左右!當然在太空應用中有另外的技巧可提升SNR,但要從40變110本人強烈懷疑
這個數字的可信度,不過,TSMC可能真的有這個實力也說不定!
FPN有用硬體處理也可用軟體處理,如果是硬體處理,當然出圖時就看不到,軟體反之!
根據以下的報導,福衛五是用軟體處理!
科技部說,福衛五號傳回之影像有條紋,是因每個晶片感應的不同而造成,藉由影像處理技術軟體就可適度補償修正,並不會影響影像清晰度;太空中心在發射前也掌握相關補償修正方式,並非「疏於對CMOS進行校準」。
福衛5號影像條紋哪來的 科技部揭原因
為海軍收戰果 為陸軍做先鋒
cbmtvb wrote:
福衛五號還有救嗎?...(恕刪)
看起來有救回來了


jerry su wrote:
看起來有救回來了...(恕刪)
以下是自由時報2019/1/20 13:43的報導:
------------------------------------------------------
「福衛五號」影片失焦, 監院1年4個月終查出原因。
〔記者謝君臨/台北報導〕本報前年獨家披露,造價56億、首顆由台灣自主研發的光學遙測衛星「福衛五號」成功發射後,不久卻發現傳回影像模糊,遭質疑是否已「失能」,引發監察委員介入調查,歷經1年4個月抽絲剝繭,監察院近日通過調查報告,認為「失焦」恐肇因於首次自製取像儀經驗不足等問題,要求科技部研議改善。
監察院指出,遙測衛星「福衛二號」於2016年8月功成身退,「福衛五號」於翌年8月25日成功發射,將擔負我國太空遙測、環境監控及災害評估等重要任務,但不久即被本報獨家披露傳回影像模糊,遭社會大眾質疑是否已達「失能」程度,引起監委包宗和、江明蒼、江綺雯重視,介入調查。
監委發現,準直儀是「福衛五號」遙測取像儀調焦的關鍵精密儀器,於2011年依計畫需求,以821萬餘元購自美國,國家實驗研究院及國家太空中心或許囿於首次自製取像儀經驗不足,在準直儀採購及校驗管理方面略顯不周。
監委指出,詳細原因包括交付項目未含校驗程序、在已過保固期原廠不願來台指導下逕自組裝搬運及校驗,但校驗程序卻未經任何內、外部審核認證,難以確保校驗的嚴謹性,不能排除是造成「福衛五號」離焦的制度面因素,國研院及太空中心允宜盡速完備其校驗制度。
監委表示,國研院雖於2018年1月完成影像模糊根因分析調查報告,將離焦原因指向完成校驗後至投入取像儀調焦前,可能有無從考證的原因,改變準直儀主次鏡間距,但經監院調查分析,並就教於學者專家,認為該院調查結論未能正視問題核心,又對取像儀性能驗證及準直儀校驗程序等說明未臻妥適。
不過,監院仍肯定國研院及太空中心,強調「福衛五號」能在半年內大致排除問題並投入災害防救及國土監測任務,實有賴兩單位積極處理,尚難遽指「福衛五號」為「失能」而有所違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