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雄三總工程師的文章 "810億元的魚叉飛彈你不知道的「國防經濟」效益"

oculata wrote:
本來我認為量產增速應(恕刪)


我認為天弓不用那麼悲觀,相反的看到這消息很高興。中科院一年應該是報告產量至少百顆以上/每年。

不然怎麼吞的下去9年700億。應該是1000顆以上。也就是一年生產一百多顆以上。

報導裡面提到新產線哦,這個新聞可信度很高,就是小英政府當初要求加速的時候,就有去製造新的量產設備了。

我想這是產前陣痛,新產線、新工程人員、一定要經歷的。

弓三是2015開始量產,到2020都沒聽說量產問題的消息,2020突然爆出來,猜測應該和新東西有關。

這個"新東西",可能是製程或人員,也有可能是老美給的新東西哦。

現在,我更期待的是雄風飛彈到底能讓中科院搞出什麼花出來,最好以後能夠一年量產上百顆

中科加油!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美國真的當台灣盟友
就賣F35 再說
其他都是假的


台灣沒有武器有效對付 轟六
這些都只能當靶

810億當保護費很便宜
只是老大不保證一定保護...
TW Energy wrote:
中科院一年應該是報告產量至少百顆以上/每年。
不然怎麼吞的下去9年700億。應該是1000顆以上。也就是一年生產一百多顆以上(恕刪)


也不對 ~ 當初預算編列748億是買384枚天弓三 .

畢竟進口愛三單枚就要五百萬鎂 , 加上火控平均則是破千萬 ! 以弓三產

量 , 想要比愛國者三便宜並不現實 ......
TW Energy wrote:
我認為天弓不用那麼悲(恕刪)

生產不是問題
而是戰力有沒有一定能力
現在冒出來的新聞是試射失敗

台灣給自製裝備測試的機會和情境實在太少了
老美即便只是小幅度更改
測試還是做得很到位

這文化不是只靠中科院就能改善
民主外送:接受假民主、特色管理、利益輾人民。
Iamghost1113 wrote:
生產不是問題而是戰力(恕刪)


老美尊重專業。


不會在 :

1. 部件為新製成
2. 部件新零組件
3. 製程設備更新
4. 人員新手
5. 產線檢測設備更新

這幾種情況下去做增量產動作。

以為是鴻海喔? 鴻海產線這樣做要被砸飯說。

高層意氣用事結果,
感覺好像故意要用正常理由搞掛中科院。
Iamghost1113 wrote:
生產不是問題而是戰力(恕刪)


雞同鴨講。三顆東西不一樣,你在講什麼。

TK-III
TK-III ER variant A
TK-III ER variant B

現在正在加速量產的是TK-3,而下半年要補考的是新飛彈,是TK-III ER variant B。

台灣又不是中國,一邊量產一邊亂改。你要不要把雄三和雄二量產也混在一起?

…………………

6月11日晚間中科院在台東基翬海邊及屏東九鵬基地,進行第二次的天弓三型增程型飛彈攔截測試,雖立委王定宇在臉書間接證實弓三增程型防空飛彈的測試,據指出,這次測試的是新「弓三增程2型飛彈」,但並未攔截到靶彈,經檢視測試記錄的數據顯示,可能是導控自動系統的問題,目前天弓計劃室正就產生失誤因素進行改正,待下半年再安排補考測試,來驗證新「弓三增程2型飛彈」。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fredcoc wrote:
也不對 ~ 當初預算(恕刪)


五毛部是這樣洗腦的沒錯啦,屁無,又是這種把總包裹價格/單數的嘴砲。你的腦袋又忘了帶?

台灣什麼時候買愛國者只有買飛彈不買發射車不買雷達你告訴我?

天弓三成本低的很讓你失望了。

當然這種新聞只有洗腦國查不到。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dirtypoint wrote:
台灣沒有武器有效對付 轟六
這些都只能當靶 (恕刪)


一台爛到不行轟六,沒武器可對付?
年度笑話
macross_sato wrote:
老美尊重專業。不會在(恕刪)


當年美蘇冷戰兩國都幹過這樣的事情。有一次蘇聯還把大批火箭專家當場燒成灰。掉的亂七八糟的飛機照樣飛。

戰爭臨頭的時候,巡洋艦都可以變航母。現在就連老美也在支持台灣加強軍事。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fredcoc wrote:
以弓三產量 , 想要比愛國者三便宜並不現實 ......


那屁胡的中國武器白菜價,請說明一下
國軍成本就和產量有關係,在屁胡唬爛的PLA 又沒關係
真會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