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0617 wrote:這是哪一個平行宇宙...(恕刪) 你應該調查民國25年前出生台灣人的識字(日文)比例與民國25年以後出生台灣人(中文)的識字比率相比93歲的阿祖應該會寫日文與講日語但是沒機會讀中文所以我們會認為他不識字因為他們是讀日本書
ccclibg wrote:你應該調查民國25...(恕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5%AD%B8%E6%A0%A1但實際上,在1939年也就是日治40年後,台灣的就學率才超過50%,換言之有將近一半的學齡兒童無法入學,究其原因並非是台灣人不願意就讀,而是因為學校不足的原因日本人跟台灣人讀的學校不一樣的階層對嗎?
ccclibg wrote:你應該調查民國25年前出生台灣人的識字(日文)比例...(恕刪) 不用應該,不才直接跟您分享,敝家族在1840年,日據時代之前,就定居在臺北新店,整條街八十幾戶人家都有親戚關係,日據時代的血姻親女眷,會拼五十音的兩隻手數的出來。白話就是,整條街民國二十五年前出生的女性,不管中文或者日文,文盲超過八成。會講日文,有日本名子,不代表上過學校,會讀寫日文。另外分享,日據時代的初中是要考試的,學校沒那麼多,不是想讀就能讀,不少男性耆老因為家境不好或沒通過考試,只念到小學。神話日據時代也要有個限度,不要瞎吹。
日治時期有分階級的 不才小弟家是公務人員所以沒受太大的苦 生病還有肉湯 過年還有肉吃 但是佃農階級就沒有搂日治時期 大約分四種階級皇民天龍人-- 台灣五大家族那種 日本扶植的仕紳階級 小孩都是小學校開始唸到大學的 過得很爽能跟日本人平起平坐吃蕃薯飯 內容是月光米高級蕃薯皇民-- 柯p(督學) 我家族(電信局)這種 中階公務官員 日子過的還不錯 逢年過節至少還有肉吃 習慣已漸日本化 甚至穿和服住日式住宅吃也日本化(所以我出國去日本毫無違和感,反而去香港感覺有差) 小孩就讀有國民學校跟小學校 女的大約可唸到中學 男的專科學校吃蕃薯飯 內容是一般米一般蕃薯 但飯比番薯多平民-- 一般工商那種 生活尚可 保持中式風俗帶入一點點日本風俗 肉是重大日子才會有但很少小孩 男的有機會念到中學 女的國民學校吃蕃薯飯 內容是低價米蕃薯 飯跟蕃薯的比例 番薯比飯多佃農-- 講白了就農奴 這時期日本也有阿信就是再說這種故事 想吃肉作夢 有蕃薯吃就不錯了生活能活下去就不錯了 當然是全中式 小孩都要去幫忙農作 男的有國民學校畢業就不錯了 女的不用想吃蕃薯飯 內容是低劣米自家種蕃薯 只看到番薯飯是稀到不能在稀的飯------------------------------------------------------------------------------------------日治教育日治時期 最多只有六年國教 而且也是太平洋戰爭皇民化開始時期 九年國教是國民黨老蔣搞出來的東西請不要搞錯1930年代,台灣教育制度最值得一書的是實施了國民義務育。當時全台各地兒童就學率逐漸提高,全面實施義務教育的時機 已成熟,於是總督府於1939年(昭和14年)制定《義務教育實施要綱》。1941年,總督府廢除「公學校」、「小學校」 的差別待遇,一律改稱「國民學校」。「公學校」(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專供台灣人就讀。日本人的子 弟則進入「小學校」就讀。這種台人、日人隔離就學的教育措施,總督府是基於台灣納入日本領土時間 不久,台灣人不熟悉日語,因此採取權宜的隔離教育。「公學校」、「小學校」使用的課本教材 不同,「公學校」的教材較淺顯,內容不如「小學校」。雖是權宜的措施,卻形成台人與人日之間 教育的差別待遇。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獲得官方提供較佳的教學資源,形成日後升學競爭的不公平。當時,「小學校」是由總督府出資設立,而「公學校」是由各庄街役所(公所)自行籌措經費。這是因為 日本領台之初,軍費浩繁,總督府財政困窘,無法大量設置「公學校」。各庄街的「公學校」,總督府只 負責教師薪資,學校校舍及行政經費須由各街庄自行負擔,能負擔得起的街庄,才准予設立「公學校」。有些街庄的地方父老,為了使子 弟有機會接受教育,或者慨慷捐出私人土地做為學校用地,或者捐款集資興建校舍,直到今日,我們仍可 在一些成立於日治時代的國民小學校園內,看見這種捐修建校的紀念碑,見證了這一時期的教育史。當時,原住民兒童的就學率遠高於漢人兒童的就學率。 這是因為日本人為了加強理蕃事業,使原住民能歸順日本政府,因此總督府相當重視對原住民的教化,當時設置 的「蕃童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都是由官方出資,免費讓原住民兒童入學。教材的內容則較簡易,修業的年限 也比一般「公學校」較為縮短。中學入學考試都以日文作答,台灣人就讀的「公學校」,教材較日本人的「小學校」程度低, 因此入學考試往往無法與日籍學生競爭1943年,總督府正式實施六年國民義務教育,屆齡學童強制必須接受義務教育。至1943年底,全台共有 1099所國民學校,小學生932,525人,兒童就學率達71%,在當時的亞洲僅次於日本國內,已接近歐美國家的水平。日本統治台灣,所有的教育投資固然是基於殖民統治利益的需要,其高等教育明顯地排擠台灣籍學生,造成台灣人受教育機會 的不公平待遇。然而在初級教育方面,由於國民教育的普及,消除文盲,提高人民素質,也為台灣社會的現代化,奠定了相當 的基礎,這是不可否認,且應予肯定的歷史事實。
andy0617 wrote:不用應該,不才直接...(恕刪) 日治時期有分階級的 不才小弟家是公務人員所以沒受太大的苦 生病還有肉湯 過年還有肉吃 但是佃農階級就沒有搂日治時期 大約分四種階級皇民天龍人-- 台灣五大家族那種 日本扶植的仕紳階級 小孩都是小學校開始唸到大學的 過得很爽能跟日本人平起平坐吃蕃薯飯 內容是月光米高級蕃薯皇民-- 柯p 我家族這種 中階公務官員 日子過的還不錯 逢年過節至少還有肉吃 習慣已漸日本化甚至穿和服住日式住宅吃也日本化小孩就讀有國民學校跟小學校 女的大約可唸到中學 男的專科學校吃蕃薯飯 內容是一般米一般蕃薯 但飯比番薯多--------以上這兩種階級佔當時台灣總人口約2%--------剩下98%的台灣人都是下面這一群平民-- 一般工商那種 生活尚可 保持中式風俗帶入一點點日本風俗 小孩 男的有機會念到中學 女的國民學校吃蕃薯飯 內容是低價米低價蕃薯 飯跟蕃薯 但番薯比飯多佃農-- 講白了就農奴 這時期日本也有阿信就是再說這種故事 想吃肉作夢 有蕃薯吃就不錯了生活能活下去就不錯了 當然是全中式 小孩都要去幫忙農作 男的有國民學校畢業就不錯了 女的不用想吃蕃薯飯 內容是低劣米自家種蕃薯 只看到番薯飯是浠到不能在浠的飯長期教育的結果.讓現在的年輕人都以為日據時期的台灣人個個都是皇民天龍人.天天都大魚大肉穿和服
日據時代有那麼美好嗎? 別自我腦補了好嗎? 我阿公生前講過很多,日本人根本沒給你什麼教育,我們鄉下經歷過日據的幾乎都不會日文。都會區或許就學率還好一點,也沒到甚麼50趴就學率。是日本時代樣板宣傳文章看太多了嗎? 你不過是殖民地的二等國民後代。
kantinger wrote:https://zh...(恕刪) 我還是強調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很爛我們只是日本的二等國民但是在同時期的亞洲國家人民又如何不要整天拿小鳥比雞腿小鳥只能與小鳥比雞腿是拿來吃的中國從清帝國開始亂了將近百年怎麼與台灣比歷史要有自己的認知不是統治者說轉進我們就必需認為他好偉大你看不出他是敗逃嗎?這也是中國或自稱中國的國家不敢寫出他建國歷史的原因不堪阿從中華民國建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到文化大革命,228,天安門死了多少人這一段歷史在統治者的立場要怎麼寫我知道他們怎麼寫的中華民族有5000年的偉大悠久歷史
ccclibg wrote:我還是強調日本統治...(恕刪) 會嗎?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2%E6%9E%97%E5%A4%A7%E5%B1%A0%E6%AE%BA雲林大屠殺是台灣日治時期發生的一起屠殺事件,1896年6月10日,簡義、柯鐵等人獲悉日軍駐守斗六街,於是率領六百餘名義軍襲擊斗六街,日軍死傷慘重。日軍憤怒之下於斗六街及附近地區展開報復性的屠殺與焚燒。至於犧牲人數,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指出有6000人遇害[1],當時的雲林支廳主記今村平藏日誌《雲煙瘴雨日誌》則記載一萬餘人遇害當年台灣多少人口?
ccclibg wrote:我還是強調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很爛我們只是日本的二等國民但是在同時期的亞洲國家人民又如何..(恕刪) 一個國家治理到後來被圍毆 (其實主力是美國) 最後被種香菇連累自己的國民要拿來說嘴如何如何的, 實在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