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


太平洋戰爭後期

日本三天做出一艘軍艦

美國是每天都有軍艦下水..

中後期美軍軍艦數量已遠超過日本..

一個大國,真的瘋起來戰備,全國國力投入的可怕,是日本無法想像的

sly-1 wrote:
預先知情的機率太大了!...(恕刪)


ohmoto_tw wrote:
我相信美國事前一定有收到情報 ...(恕刪)




由此可知美國的情報網很緊密,
二戰後應該全世界都有分布收集情報。



ohmoto_tw wrote:
我相信美國事前一定有收到情報 ...(恕刪)




感謝
看看去。



TEXAN wrote:
美國當然有收到情報...(恕刪)




另有一說是美國擁有大量的訊息,
但無法證實其真偽,
中途島戰前就是靠著確認的方式找到日軍的攻擊目標。



guderian wrote:
依照中期之後美國人開外掛的生產實力...(恕刪)


cowboytwn wrote:
至少都有10艘以上的大型航母...(恕刪)


tracer1000 wrote:
美國是每天都有軍艦下水...(恕刪)




看來日本還是無法在美國傾全力生產前,
停止跟美國間的戰爭,
還妄想拔獅子的鬃毛,
被咬到還不了手了



大雄. wrote:
最重要的油庫與航空母艦都沒有摸到...(恕刪)


lgl07190 wrote:
國家地理頻道有看到...(恕刪)


三腳阿喵 wrote:
洗刷成反戰派...(恕刪)




有點想不透,
如果照日本史實描述山本五十六真的是反戰派,
真的是為了把美國打到跟美國和談,
那為什麼放水?
刻意迴避重點設施,
以山本五十六在美國留學的資歷、對美國軍事潛力的了解,
難道他認為日本放水也可以把美國拉到談判桌上?
當然最後是輸慘了,
假如這是日本描述的歷史,
"可能"有無法解釋的點存在。
當時日本海軍(一些陸軍)中的留洋派大多都以反戰為主,只有土炮派是想打仗
還沒看這部片就有看過記錄說三本五十六比較美國和日本是當美國有十個煙囪在冒煙,日本只有兩個
所以三本五十六知道美國的國力是很可怕的
而且日本是石油及鋼鐵的輸入國,而美國又是支配這些資源的老大,所以打起來絕對沒好處。

想跟美國上談判桌是因為美國在歐洲也是打得轟轟烈烈,所以只要日本示好退出大戰或跟納粹德國切斷關係當個乖小孩,那就大家到此為止不要再打了,美國為了省事多半也願意接受...因為日本在中途島後損失大量的航艦還有一些優秀的留洋派將領(山口多聞),戰力已經捉襟見軸了。

但只要一個想法不同那結果也不同,太多土炮派(陸軍)認為美國在歐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太平洋這邊美國應該罩不住。但土炮就是土炮,沒想到美國有辦法一次撐起兩個戰場的消耗,也沒想到歐洲是以陸戰(陸軍)為主,海上有英國等盟國的支援打德國潛艦,所以美國可以把幾乎所有海軍及陸戰隊的資源投到太平洋戰場,再外帶一些陸軍。
所以日本要怪也只能怪主戰的土炮派還有一堆報喜不報憂的激進派報社。

英文不在行請說中文 wrote:
昨天剛看完這部電影,
片中把山本五十六描寫成極力反對發動戰爭的海軍大將,
他策畫了珍珠港事件,
後來為了跟美國談和要一舉攻下中途島,
但以失敗收場,
後來甚至在飛機上被刺殺。

網路上很多訊息都指出中途島的失敗跟日本在那段時期訊息對外透漏太多所造成的,連一般民眾、日本陸軍所寄的明信片都含有這方面的訊息,當然還包含美國破解日本的電文,掌握了大半的情資,可能都造成後面的失敗。我在想,日本當時在面對一連串的失敗時,有沒有想過可能是他們的訊息被破解掌握了? 還是繼續一意孤行的打下去?? 直到投降。除此之外,根據片中的描述和維基百科的相關訊息,珍珠島奇襲時,對於攻擊的相關內容是保密,當然也可能美國已經先知道了,才事先把重要的戰艦開出去了。

請問各位01網友們,怎麼看呢??..(恕刪)


電影演得你也信 ?????????

印和闐(Imhotep) 都能演成大壞蛋的電影 ..
你說 ??
麥田出版社(出很多軍事書藉)有出一版關於山本五十六的書籍, 我有買也看了幾遍, 就印象這邊簡單說一些.

1: 當時的日本軍隊戰意高昂; 日俄戰爭(1904/2~1905/9, 首創亞洲黃種人打敗歐洲白人), 青島戰役(1914/10~11, 第一次世界大戰, 佔領德國在中國清朝的控制地)

2. 山本是在美國待很長一段時間(包括留學哈佛), 有搭火車到處看), 是很明瞭日本與與美國生產力的差異, 所以他是反戰的; 儘管當時的美國軍備很多都還是一戰遺留下來的, 不管是船艦還是飛機, 人員的訓練也不足.

3. 山本對於海軍發展戰鬥飛機是支持, 印象中還是海軍飛機的研發部長; 當時日本並無空軍的編制, 海軍與陸軍各自研發與訓練飛行員, 當時有句話: 海上雄鷹, 路上雞, 用來說明差異.

4. 當時日本海軍的假想敵是美國; 日本海軍當時一直處於積極訓練與備戰的狀態, 當時海軍戰力, 就戰艦數排名第三(前為英美), 海軍的少壯派沒說與英美開打一定贏, 但是心態上也想比劃一較高下.

5. 海軍出身的米內光政出任內閣總理大臣 1940/1~7, 就因為強力反對與軸心國結盟, 而引起陸軍的不滿而辭職; 後來的東條英機就是陸軍的.

6. 日本海軍對於軍備發展有兩派, 戰艦派 vs 航母派; 戰艦派就是花錢在造艦, 另一派就是花錢在航母與載艦機上; 1936 年有倫敦海軍限制軍備會議, 日本退出, 決定自行造艦提昇海軍軍備; 戰艦派佔上風, 所以造就大和級戰艦的設計與開工, 也就是後來的大和號與武藏號.

7. 續上, 直至二次世界大戰, 才有飛機擊沈船艦, 此時也已是航母的天下, 而非戰艦互相打炮的時代了; 如果當時日本是選擇多建航母與飛機...

8. 當時日本軍隊有憲兵, 但隸屬於陸軍; 海軍將領隨身的憲兵, 可以說是陸軍的奸細, 甚至於可轉變成為暗殺者, 這是書裡面說的; 早期山本是待在陸上, 直到被指派為海軍司令出海, 不然及有可能已被暗殺.

9. 日本當時海軍與陸軍是嚴重不合, 各自為政, 但是都聽命於天皇; 陸軍出身的東條英機後出任為首相, 天皇下令開打, 海軍也只能打.

10. 山本也知道既然要打, 也決不能打持久戰, 才有珍珠港的突襲與後來的一些戰役想要儘快逼和, 可是美國生產力強, 人多, 戰役又沒打贏, 反而又損失慘重.

11. 山本搭乘飛機被伏擊, 是美國破解了當時日本的密碼, 美國當時是不承認; 不過山本當時對密碼與間諜這事, 很不以為然, 也許是武士心態, 不屑這種事務.

關於珍珠港, 這邊也提一下.

珍珠港的艦隊指揮是: 雲南忠一

最受爭議的一點, 是沒有下命進行第三波的攻擊, 如果有, 而且是攻擊儲油槽(約有4萬加侖的燃油,若摧毀了太平洋艦隊至少有4個月無法出動)與基礎建設, 那珍珠港的美國艦隊勢必要返回美國本土, 太平洋戰爭勢必往後再延一年; 當時島上的發電站、維修設備、燃料和指揮總部大樓均未被破壞.

在第二波攻擊行動中,內華達號戰鬥艦試圖逃往外海,日軍轟炸機看準將其擊沉可堵住珍珠港唯一的出口,便發起猛烈的攻擊,但在被擊沉前就由美軍以2艘拖船拖出港外,解除太平洋艦隊被困於港中的危機。

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戰鬥艦全部被擊沉,以當時各國海軍是以戰鬥艦為艦隊主力的觀念來看,太平洋艦隊的戰力是被擊垮了,但美國海軍當時在太平洋上的3艘航空母艦都不在港裡,珍珠港的海軍船塢與海軍油槽也無損,因此美國海軍可以立刻反擊,並且迫使美軍改以航空母艦做為艦隊主力。

攻擊珍珠港的行動後來證明將戰艦摧毀的作用比預期的要小得多,在珍珠港的行動實際上僅摧毀了美國陳舊的大艦巨砲主義,航空母艦則絲毫未損,不足以長時間影響戰局.

珍珠港被日本損毀或是打沈的戰艦, 經過一年多的打撈與維修, 又很快的投入戰場.
或許留洋派能理智的認清美日之間國力差距,謹慎選擇戰機.

但理智認清局勢,並不等於就是"反戰派".

反戰好歹是要阻止戰爭,而非把戰爭導引向對己有利的方向.


舉個例子:
德國反對過早開戰及多線交戰的將領頗多,這些人戰後親筆或他人代筆的的傳記裡
,卻並沒少描述對戰爭改變德國困境的渴望.

德國戰後沒好意思替自己洗刷,該道歉認錯時從不諱言,該判刑坐牢的總也蹲了幾年牢房.


反而日本則是舉國上下都在洗刷從不認錯.

人民怪執政者蒙蔽,天皇推給內閣,內閣推軍方,軍方推陸軍,陸軍推強硬派,強硬派推當時
日本內外交迫.

一通洗刷下來,尤其軍方再找幾個留洋派出來當門面,這下連軍方都成了反戰派大本營!

好啦原來大家都不想開戰,泥馬都是被這坑人的世界局勢給逼的.

三腳阿喵 wrote:
或許留洋派能理智的認...(恕刪)

沒錯呀!你寫的真好˙˙˙˙
有人說...日本是個非常善於規劃細節的民族....

二戰的日軍通常作戰計畫都非常的詳細...

其民族性也能讓基層完全不打折扣的貫徹上級的命令..

概括來說日本人在戰術這個層面非常的拿手...

但是綜觀19世紀末到現在....

日本可以說在戰略這個層面是相當低能的...

簡單來說日本人對於怎麼打仗很行....

但對於該不該打仗就常常會判斷錯誤...
剛好就有一個現在進行式



咆哮的惡魔 wrote:
有人說...日本是個...(恕刪)
咆哮的惡魔 wrote:
簡單來說日本人對於怎麼打仗很行...(恕刪)


這個不盡然,二戰日本陸軍就是很無腦的,海軍也只比陸軍好一點而已。

他們對某些自認的美感有種愚蠢的執念,例如萬歲衝鋒就是。

比較正確的講法是,日本人對怎麼準備去打一場仗的準備是很充分的,
(當然這前提是不能逾越他們能力所及,但問題是他們的另一個執念就是喜歡越級打怪)
不過這充分的準備在實際上戰場時就會被一堆所謂的大本營參謀跟現場指揮官給隨便浪費掉,
然後很壯烈的在戰場上死而後己,庶幾無愧。
(對某些腦衝血的憤青軍官,死得壯烈往往比減少損失來得重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