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hihemi wrote:自己常去花蓮,深知花蓮人的辛苦!! achihemi wrote:加上麗娜輪的航速超過30節...讓專業的來吧! @樓主:就像上面大大講的,讓專業的來吧。這些人又不是受困在天災導致的災區動彈不得無水無電一堆傷患亟待救援,頂多真的趕不到就多請一天假慢慢晃回去而已。是我的話除非隔天有重要生意或業務非走不可,不然我會選擇多住一天省得人擠人車擠車的。
首先。感謝各位大大的鞭策。戰爭,自古以來,從來就不能只倚靠兵強,還需馬壯。這馬壯,一方面指的是機動力,另一方面,則是後勤能力。二次大戰的巴頓將軍和艾森豪將軍都是這方面的佼佼者。感覺這些年,國內僅著重戰鬥武器的研發,採購。海軍的中,美,聯,合,以耄耋之齡仍然擔負著主要的運補任務。陸軍的M-35載重車,也漸漸被不具越野能力的商用卡車取代。部隊移防,早期是連鍋碗瓢盆都帶著走,現今只有人員移動。試想,這樣的部隊如何能支援大部隊增援或轉進?更別說如八二三砲戰時期的穿越火線運補,或是本版最近很紅的敦克爾克大撤退。一年一度的漢光演習剛過。一般人僅注目於乒乒乓乓的煙火秀。但是,面對可能的外島防禦或是跨越中央山脈支援,能有多大戰力,其實不無疑問。還是說,反正就坐等老美來救援好了,不然,就,就,沒有辦法就是沒有辦法。另外,感覺軍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早年還有一些助割啦,災後重建啦,以及年節外島輸運等,可以拉近交情。近些年,當然一方面是整個政情和社會氛圍的改變,軍人的地位益形低落,國安和國防部門難道就沒想過有沒有可能扭轉一般人的觀感?回到此次事件。它和八八風災不同,後者是罹難者在第一時間就被深深地埋在谷底。再多的努力也回天乏術。這次,從總統府,國安局到行政院都坐等形勢惡化,完全沒有苦民所苦的同理心。當然,火車和飛機有通,但是,大部分的遊客和返鄉遊子是開車到花蓮,所以增再多班次也無濟於事。其次,蘇花公路截至目前為止,仍然雙向皆不能通行。另外,中橫在洛韶路段也·不時有落石,嚴重影響安全。所以絕大部分的車子都是改走南迴公路再轉國一或國三北返,至於海運,各位大大知道合富輪和麗娜輪一趟能載運多少客車/又,一天有幾班航次?大概就是杯水車薪吧。而登陸艦如果不能載運人車,大概也不必留著了!重點在於心態!不僅是國防部,而是整個政府都放棄了一次難得的練兵機會--上自中樞的危機處理到各部會的整合,分工,支援,乃至國軍運輸的實戰能力,更浪費了一次扭轉政府滿意度和信任感的契機。
simonsu8879576 wrote:首先。感謝各位大大的...(恕刪) 樓主,我建議你先想想,軍隊存在的首要目的是什麼?是不是因為這十多年來,太多的天災人禍,讓國軍出動成為必須?是不是把救難當成國軍的本業了?更何況這次講難聽一點,根本還不到所謂嚴重的災難。你下這標題,是用你主觀的期待,而且用聳動的字眼,去要求國軍作不是本業的事,會不會太過了?
simonsu8879576 wrote:首先。感謝各位大大...(恕刪) 軍隊的任務本來就不包誇這種運輸任務如果是救災就算了,這種蘇花公路斷掉造成的塞車也要國軍負責你有沒有搞錯?你還是先改一改自己的觀念吧!
simonsu8879576 wrote:首先。感謝各位大大的...(恕刪) 請不要再用「清朝的思維來打民國的仗」了好嗎⋯⋯「中、美、聯、合」,其中美跟聯早就除役光了,中字號只剩幾條而已?!拿來載民車?!試問誰的車敢上去?!更別說合字艇了!他才多大您知道嗎?!能塞幾輛車啊?!演習是配合作戰場景的,請問「紓困」跟哪個場景有關??請問您知道現在21世紀或者對岸是怎麼打這仗了嗎??請別再用舊思維來打現代戰爭了⋯⋯二次大戰後,每一場著名勝利戰役都是不按「兵法」而勝的⋯請讓軍隊做他該做的事,而不是演戲作秀給民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