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s:韓國KFX戰機迫於預算壓力和技術風險降檔為四代半

本意是放點第三方的軍武項目大家討論討論


不過不意外的又引來一些奇怪的東西


不知道強行從韓國項目扯到黑中國軍武項目


績效比例能佔發主貼專門黑中國武器的幾成啊
ZAMBOT1 wrote:
WS-10B吹到14.5頓??這樣厲害為何你家J-10B不用,寧可用俄羅斯的AL-31摔飛機?...(恕刪)


J-10B出來的時候 , WS-10B還沒有量產喔 ~~
這道理就像為何早期F-16裝的F100-PW-220引擎推力僅106KN , 跟後期F-16噴射
引擎144KN推力差距那麼大的原因 ~~

至於說到摔飛機 , 截至2016年F-16共發生超過650起全毀事故 , 這個比例相較殲十
可是高太多倍囉 !!
內置彈艙以後機體必定肥大,然後就增加了風阻與結構重量,為了維持低翼負荷,翼面積也要增加成一定比例,結果就是推力也要增加,才能達到靈活的要求! 這個法則使用在任何飛機上都通的! 所以KXF是這樣,SU-27是這樣,J-20也是這樣!

超巡性能就有特別的要求,機身低阻力,尤其是翼型的穿音速阻力必須低到一定程度,否則就變成SU-27,推力這麼大,也沒有內置彈艙,結果因為機身與翼型的問題,所以無法超巡! 反過來看IDF因為設計當初就是考慮到引擎推力不足,低阻力是設計要求重點,所以反而可以達成超巡的性能設計! 所以IDF空優構型加速也非常快! 可惜後來沒有那個TFE-1088引擎!



Charlie2020 wrote:
超巡性能就有特別的要求,機身低阻力,尤其是翼型的穿音速阻力必須低到一定程度,否則就變成SU-27,推力這麼大,也沒有內置彈艙,結果因為機身與翼型的問題,所以無法超巡! 反過來看IDF因為設計當初就是考慮到引擎推力不足,低阻力是設計要求重點,所以反而可以達成超巡的性能設計!


依我看不少專業網友的眼中,這個世界上所有戰機開發團隊,就只有IDF團隊會在設計當初就是考慮到引擎推力不足,低阻力是設計要求重點,所以反而可以達成超巡的性能設計!

畢竟一個個黑殲20的時候,好像忘了殲20的開發團隊同樣可以走優化氣動降低阻力,提高升阻比的路線。幾十年里不止一次被發動機進度拖了研發後腿的這幫專家,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根本不會吸取任何經驗教訓。

對了,米格25偵蒐型開后燃沖M2.8的時候,推重比一般也只有0.6哦。
(開后燃推力2x109KN,偵蒐型正常起飛重量36噸)

就你們會氣動優化,別人的研發團隊都是87
幾個方案的模型。

雙發常規佈局的C103



雙發鴨式佈局的C203



單發單垂尾常規佈局的C501



早期規劃的雷達及IRST佈置


雷達展臺及測試照片






Charlie2020 wrote:
內置彈艙以後機體必...(恕刪)


雙發戰機維持與空想單發戰機同樣的尺寸重量,雙發戰機的科技水準要比單發戰機高出許多

一個最簡單的比就是美製F-20與的IDF
兩者的大小尺寸相似
引擎推力級數相當
所使用的雷達航電配備大致相同
內載燃料與外掛酬載能力大同小異
整體科技水平也差不多

但是雙發設計的F-CK-1空重(6,492 kg)便比F-20(5,090 kg)重出將近28%
而在最大內外掛燃料酬載之下的航程(三具副油箱之下的航程為2,111公里)
則只有同樣規模燃料酬載F-20之航程(三具副油箱之下的航程為2,759公里)的七成五左右

單發構型可以讓戰機設計大幅簡化,剩掉許多重量與空間浪費,減少飛行阻力並提升性能
但追求的是戰機頂尖極致性能的話,則大型雙發重戰機依然是最好

反看殲10就是科技水平不夠,又為了多裝點油料而採用三角翼設計
改成F-16架構的話那航程就非常的短,進氣口才出現那6根......

預算不夠只是一個下台階吧。但比什麼都不管做要強得多了。

lordkon wrote:
雙發戰機維持與空想單發戰機同樣的尺寸重量,雙發戰機的科技水準要比單發戰機高出許多


一般來説雙發戰機比單發戰機設計上要複雜一些。但也不是絕對的。最好的反例就是F-35和F-22的對比。無論複雜度還是科技水準,F-35都不比F-22更弱。

實際上選擇哪种構型也是根據現實情況來判定的,當初國軍要是有F414甚至F100/F110,估計也不會走IDF的路子。

lordkon wrote:
反看殲10就是科技水平不夠,又為了多裝點油料而採用三角翼設計
改成F-16架構的話那航程就非常的短,進氣口才出現那6根......


J-10第一架原型機建造于1994年,首飛1998年。那時候老共仍然窮得可憐,戰機研發上更是落後。剛經歷了J-9失敗的現實打擊,所以說科技水平不夠,又不是什麽秘密。但那是20年前的事了,那時候亞洲四小龍即使在老共内部,也是仰望的目標。不過20多年過去后,世界上的改變已經夠多了。

要知道F-16在1979年剛服役時,各種問題也是層出不窮,直到1987年大改,才最終成就一代名機。而後美軍也沒有停下來過,一直在持續改進以適應現代化需求。直到F-35成熟服役,才逐步放棄了F-16的後續改進(外銷型號仍然在升級賺錢)。

針對J-10A舊款的不足,老共也沒有停下來,J-10B的大改進和J-10C的進一步改進型號,都已經順利服役。以及傳聞中J-10D,各種新型號的出現,雖然與美國還有不少差距,對比之下其他國家的緩慢研發進展,可以說是這20年間變化很大。

另外J-10被稱爲"棍子機",除了北約取的綽號"Ruffian(惡棍)"外(北約正式代號為Firebird火鳥),進氣口那6根,也是讓老共軍迷很不爽的地方。所以後面J-10B修改進氣道后,大家仍然保留了這個調侃的稱號。
Modingnuo wrote:
一般來説雙發戰機比...(恕刪)


一般來説雙發戰機比單發戰機設計上要複雜一些。但也不是絕對的。
最好的反例就是F-35和F-22的對比
無論複雜度還是科技水準,F-35都不比F-22更弱。
.............................................................................
兩種不同科技年代的產品,兩者開發時間差了10~15年
早期版的F22還是用486水平的電腦

F22當年用了很多先進科技,機身一體的鈦合金框架
F35機身鈦合金框架可是只有一部份

嚴格來說F35科技水平更高上許多
F35最少領先15~20年以上的科技水平,但整體性能上卻比F22低不少

如果F22重新生產C/D型的話(學F-18E/F放大機身並改良缺點)
不計成本改良缺點性能應該會嚇死人

舉例F20跟IDF因為是同是198x年代產品
當年用的是單發架構,並採用F404發動機的話,今天的IDF就不是短腿戰機了

lordkon wrote:
嚴格來說F35科技水平更高上許多
F35最少領先15~20年以上的科技水平,但整體性能上卻比F22低不少


這個我也同意啦,畢竟F-35研製之初的目的是低成本、通用型戰機,所以整體性能不如F-22也很正常。但並不是F-35科技水平低

同理上來看,F-16和F-15的對比也是。F-15明顯更複雜(F-15早服役5年,但當時的5年科技水平變化並沒有很大),作戰效能也比F-16更強。但並不是說F-15的科技水平就更高,只是F-16一開始的定位為低檔支援型戰機,導致在研發之初就不會使用昂貴的設計理念。沒錢,能力自然就不如。

F-16在設計之初就加入了更複雜的對空、對地兼顧的作戰能力,而F-15早期只有對空能力。所以也説不上哪一款科技水平更高,只能說是定位不同,一般是稱爲同代產品。


IDF的雙發設計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大推力的發動機,當然也因此逼迫了研發團隊去研究更複雜的機型設計方案,可說是壓力產生動力吧。不過可惜的是服役也超過20年了,當年積攢下來的經驗斷層了不少,雖然比重頭開始是要好不少,但重新拾起肯定又要浪費不少時間。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