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德軍無裝甲半履帶車型錄

德軍半履帶車型號辨識

二次大戰德軍各式半履帶車除了Sd.Kfz. 2為機車外形、Sd.Kfz. 3為卡車外形、Sd.Kfz. 4為裝甲車外形之外,其它車款除了噸位尺寸有所差異,外形其實都頗類似,因此單一車輛由外觀並不容易辨識其型號。



然而由各式半履帶車的外側路輪輪孔形狀與數目仍能加以區分。不過同具八個圓形輪孔的Sd.Kfz. 6、Sd.Kfz. 9、Sd.Kfz. 11仍需藉車體尺寸、輪孔比例以及外觀細節加以判定。




Sd.Kfz. 2 Kleines Kettenkraftrad:外側路輪具六個圓形輪孔。其機車外形與其它車款不同。



Sd.Kfz. 6 Zugkraftwagen 5 t:外側路輪具八個長圓形輪孔。1934年原始設計KM l 4的單側三個路輪在1936年BN l 5增為四個、1937年十一月BN l 8再增為單側六個路輪。








Sd.Kfz. 7 mittlerer Zugkraftwagen 8 t:外側路輪具七個矩形輪孔,為獨特的輪孔數目。1934年的初始設計KM m 8為單側四個路輪,每個路輪具八個輪孔。1935年KM m 9輪孔改為七個。1937年KM m 11增為單側六個路輪。






Sd.Kfz. 8 schwerer Zugkraftwagen 12 t:外側路輪具八個三角形輪孔,為獨特的輪孔形狀。






Sd.Kfz. 9 schwerer Zugkraftwagen 18 t:外側路輪具八個圓形輪孔,與路輪尺寸相較輪孔比例較小;車體巨大,可拖曳戰甲車。





Sd.Kfz. 10 leichter Zugkraftwagen 1 t:外側路輪具五個長圓形輪孔,為獨特的輪孔數目;車體相對小型。




Sd.Kfz. 11 leichter Zugkraftwagen 3 t:外側路輪具八個圓形輪孔;車門蓋較高聳。







車款演變可參考Kfz. der Wehrmacht

redshoulder wrote:
德軍的半履帶車輛則是從最小的Sd.Kfz. 2 Kettenkrad到最大的十八噸載重Sd.Kfz. 9都具備1921年CleTrac (美國Cleveland Tractor Company)專利授權的控制式差速(controlled differential)轉向機構。此種機構與離合器-煞車轉向機構截然不同,是將制動片置於各側履帶轉向用差速行星齒輪組(epicyclic)中的惰輪,藉惰輪釋放與否改變單邊履帶的動力輸入。如此可改善離合器-煞車轉向機構動力損耗過大及煞車片過熱的問題。


小弟大致論述一下:

Cletrac differential stee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B2Kl1tCI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來當車輛不轉向的時候青色的行星齒輪沒有作動與整個系統一起轉動,而當黃色的制動齒輪(DRUM BREAK)被限制住後一側的行星齒輪便以被限制的制動齒輪為太陽齒輪開始轉動將扭矩經由另一側的行星齒輪傳送給另一側紅色的傳動軸。整個齒輪組都是直接傳動的所以小弟不解惰輪是哪一個。

這圖很清楚的顯示德國摩托車的轉向機構跟影片中的是一樣的東西


轉向齒輪箱的位置(底下開很多孔的踏板那裏)



拆除蓋板後的狀態,很清楚的能看到兩側黃色的制動鼓(DRUM BREAK)與連接到兩側最終驅動器(final driver)的傳動軸與動力輸入軸


而制動鼓內部長這樣(找沒有原版的這是一樣的東西)
https://www.olivercrawlers.com/brake-steering-parts

從圖式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這跟一般的鼓式煞車是一模一樣的東西,而小弟"主觀"上認為這是軍武區沒必要詳細解說車輛的零部件與原理(那應該是在車輛區),所以直接用煞車來形容因為作動模式都一樣而且DRUM BREAK要翻譯成制動鼓或是煞車鼓其實都沒啥關係,因為作動與功能也完全一樣。

一般汽車的鼓煞也一樣叫DRUM BREAK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um_brake

而這種轉向器從圖式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為了達到轉向的目的制動鼓是在一直在作白工的(除了被煞住的時候),而且制動鼓所在的位置在最終驅動器前面而最終驅動器本身就是一個行星齒輪結構將轉速在降低進而增加扭矩的裝制,所以制動鼓本身的轉速相當快對於"煞車皮"本身的磨損與發熱程度會比裝在輪子上的煞車皮的還大(從上面那個蓋子打一堆孔就知道會發出高熱)。

所以離合器-煞車轉向機構動只有在轉向的時候會消耗動力而CleTrac是一直在消耗動力,兩者一樣都會磨煞車皮。但CleTrac轉向比較線性所以車輛會比較好控制也比較靈活。

而且從結構上看德國老的摩托車並沒有考慮時常要換煞車皮。


從上圖很清楚的看得到拖拉機的CleTrac轉向機只要拆開一個蓋子就能更換耗材(很多都在車尾或是後下方),而德國佬的很清楚你要將駕駛艙內的一堆東西拆掉才能更換,修過車的應該都知道那很麻煩很搞剛,所以你一直用齒輪箱去轉向估計修車的就要罵髒話了。

而離和器........小弟簡單的說那東西只是一個能斷開與連結動力的部件,不一定都長的象汽車傳動用的磨擦式離合器。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utch

A clutch is a mechanical device which engages and disengages power transmission especially from driving shaft to driven shaft

感謝您的貼圖祝新年愉快
不反中 不反共 專打SB開腦洞
kruppag123 wrote:
小弟大致論述一下:
Cletrac differential steer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B2Kl1tCI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來當車輛不轉向的時候青色的行星齒輪沒有作動與整個系統一起轉動,而當黃色的制動齒輪(DRUM BREAK)被限制住後一側的行星齒輪便以被限制的制動齒輪為太陽齒輪開始轉動將扭矩經由另一側的行星齒輪傳送給另一側紅色的傳動軸。整個齒輪組都是直接傳動的所以小弟不解惰輪是哪一個。

而這種轉向器從圖式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為了達到轉向的目的制動鼓是在一直在作白工的(除了被煞住的時候),而且制動鼓所在的位置在最終驅動器前面而最終驅動器本身就是一個行星齒輪結構將轉速在降低進而增加扭矩的裝制,所以制動鼓本身的轉速相當快對於"煞車皮"本身的磨損與發熱程度會比裝在輪子上的煞車皮的還大(從上面那個蓋子打一堆孔就知道會發出高熱)。

所以離合器-煞車轉向機構動只有在轉向的時候會消耗動力而CleTrac是一直在消耗動力,兩者一樣都會磨煞車皮。但CleTrac轉向比較線性所以車輛會比較好控制也比較靈活。...(恕刪)

您所轉貼的Cletrac differential steering - SolidWorks animation影片中,透明紫色是轉向齒輪箱,隨動力輸入而轉動、紅色是動力輸出、黃色是轉向制動片(steering brake)、青色就是惰輪(idler pinion或idler wheel)。



在未轉向時,惰輪為轉向制動片鎖住。此時惰輪與轉向齒輪箱無相對轉動,因此動力輸入等同於兩側履帶動力輸出。若轉向左側,則左側轉向制動片鬆開釋放左側惰輪。此時因惰輪與轉向齒輪箱的相對轉動而使左側履帶降速。

這就是CleTrac控制式差速轉向(controlled differential steering)的基本原理,從影片亦可清楚認知。若需參考文獻,影片提供的附錄也有簡圖與說明:”Differential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by Phillips Edwards

此外,影片中也清楚呈現轉向制動片的作動方式:未轉向時鎖住惰輪而隨轉向齒輪箱轉動;轉向時即鬆開而不轉動。此種轉向齒輪制動機制理論上並不會消耗動力輸出,且轉向時制動片鬆脫亦不產熱,與驅動系統的煞車機制截然不同,不應混為一談。

而從您轉貼的Sd.Kfz. 2 Kettenkrad轉向機制說明圖,也可清楚發現其不僅具有CleTrac差速齒輪組轉向機構,同時轉向系統制動(標記8)與驅動系統離合器-煞車(標記12)也並存而分屬不同控制機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