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德軍三號戰車考證

電影「T-34」前段戰鬥場景考證

2018年俄羅斯電影「T-34」前段的戰鬥場面歷史背景為1941年十月中下旬莫斯科攻防戰期間的沃洛科拉姆斯克(Volokolamsk)之役。該城位於莫斯科以西約120公里,在10月15日由德國中央集團軍裝甲四群(Panzergruppe 4)第四十六軍第二裝甲師及第五軍第卅五步兵師發起主攻,並以第四十六軍第十一裝甲師由南側包夾。電影中德軍三號戰車皆漆有第十一裝甲師的幽靈徽章,可知此戰鬥為南側的攻勢。




電影裡的三號戰車應是換裝長砲身5 cm KwK 39 L/60戰車砲的J型後期量產型,但此構型在1941年十二月才開始發配部隊,時間序不符。


1940年八月,第十一裝甲師由第十一步槍旅(11. Schützen-Brigade,1939年十二月成軍)擴編而成。第十一步槍旅因為在德國征法之役中展現神出鬼沒的迂迴機動而獲得「幽靈」(Gespenster)稱號。在擴編改名後,此稱號亦傳承予第十一裝甲師,因此該師在暱稱「咖啡豆」(Kaffebohne)的直豎一槓附加外圈制式師徽之外,尚有知名的幽靈徽章。但戰車上幽靈徽章漆於側面及後方,正面僅有師徽。這與電影所呈現的形式不同。





在1942年初之前,第十一裝甲師的戰車戰術編號都為兩碼(排/車),省略首碼(連);菱形符號為戰車十五團一營標誌。然而由當時的歷史照片可見十月下旬的沃城只當初雪,第十一裝甲師車輛仍維持既有鐵灰單色塗裝,並未施加冬季雪地迷彩;人員亦無現地即造的雪地迷彩裝扮。電影所呈現的與史實並不相符。






防守沃城的蘇聯第十六軍第316步槍師與德軍激戰兩週後因傷亡慘重而後撤,沃城亦在10月27日陷落。11月16日該師設在沃城東南十公里村落杜博謝科沃(Dubosekovo)的防線遭德軍第二裝甲師突破,所屬的第1075步槍團全滅;但翌日由新聞媒體操作,成為其二營四連所餘廿八員奮戰擊毀十八輛德軍戰車,最後全數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蹟。同日第316步槍師亦因沃城之役遲滯德軍攻勢的卓越貢獻獲拔擢為親衛階,更名為第八親衛步槍師。11月18日該師師長潘菲洛夫(Ivan Vasilyevich Panfilov)少將在位於杜博謝科沃東北十五公里村落古謝涅沃(Gusenevo)的戰地指揮所接受新聞記者採訪時遭遇德軍迫擊砲攻擊,因採訪現場空曠無可掩蔽而為砲彈碎片擊中喪生。潘菲洛夫少將在翌年追晉為蘇聯英雄;該師也以其為名。


不過這蘇聯版的太原五百完人:全數追晉蘇聯英雄頭銜的「潘菲洛夫師的廿八名親衛軍」(Двадцать восемь гвардейцев дивизии Панфилова),卻在1948年經蘇聯當局調查後證實為子虛烏有。事實上在當年杜博謝科沃的攻勢中,德軍並未蒙受重大損失;這廿八名號稱犧牲成仁的蘇聯軍人中也有六名倖存,且皆隱姓埋名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
電影「28 панфиловцев」戰車考證

2016年俄羅斯電影「潘菲洛夫的廿八人」即「潘菲洛夫師的廿八名親衛軍」(Двадцать восемь гвардейцев дивизии Панфилова),隸屬蘇聯第十六軍第316步槍師第1075步槍團二營四連。1941年11月16日莫斯科攻防戰期間在杜博謝科沃(Dubosekovo)防線不敵德國中央集團軍裝甲四群(Panzergruppe 4)第四十六軍第二裝甲師的攻勢,號稱在擊毀十八輛德軍戰車後全數犧牲。

第二裝甲師在1941年五月初結束巴爾幹戰役,同年九月中旬整補後投入東線戰場時,戰力編制為63輛二號戰車、105輛三號戰車、20輛四號戰車、六輛指揮戰車。因此僅能以電影所呈現的數輛小規模運用四號戰車。

由車體戰鬥室前方無段差裝甲形式特徵可判斷為1941年四月開始量產的四號戰車F型,為四號戰車前期作為步兵支援用途的最終衍生型。1942年三月起以此衍生型換裝7.5 cm KwK 40 L/43長砲身戰車砲作為戰防用途者稱為四號戰車F2型,並自同年六月起改稱四號戰車G型。


根據車體正面的方形機槍射口以及驅動輪及車長頂塔形式,電影所呈現的三號戰車為1941年四月即停產的H型,並非當時量產中的J型。



基於征俄之役遭遇蘇聯T-34中戰車、KV重戰車的實戰經驗,裝備5 cm KwK 38 L/42戰車砲的三號戰車J型自1941年十二月起換裝長砲身5 cm KwK 39 L/60戰車砲,並逐步換裝既有衍生型。電影中出現的長砲身三號戰車在杜博謝科沃之役的時間點尚未面世。


電影中的戰車漆有第十一裝甲師的幽靈徽章,但該師僅在稍早十月中下旬沃洛科拉姆斯克(Volokolamsk)之役與第二裝甲師合擊,並未參與杜博謝科沃之役。


兩場戰役與蘇聯版「太原五百完人」事蹟詳見電影「T-34」前段戰鬥場景考證

第二裝甲師的戰車武力由戰車三團(Panzer-Regiment 3)構成。該團有在砲塔兩側前端塗繪團徽的傳統。


其團徽在1941年四月投入巴爾幹戰役時為白底綠色三角形。





1941年九月投入征俄之役前改為綠、藍、紅、黃四色胡蜂徽搭配盾形、圓形、菱形、三角形白色邊框。






1943年七月衛城作戰(Unternehmen Zitadelle)起改為胸部具十字盾的雙頭鷹徽。此紋章應是將該團在歐戰前部署的奧地利維也納十字盾鷹徽與位處巴爾幹半島的阿爾巴尼亞雙頭鷹國徽(源自拜占庭帝國紋章)揉合而成。







1944年初由東線戰場移防法國亞眠(Amiens)整補時,第二裝甲師師徽已換為三叉戟。戰車三團在當地接收新戰車時已不再塗繪團徽。


第二裝甲師在1944年之後換裝的四號戰車H、J型參見四號戰車J型最終生產款,第二裝甲師戰車三團,1944年底突出部之役
電影「T-34」前段戰鬥場景一幕

2018年俄羅斯電影「T-34」前段的戰鬥場面中,一輛德軍三號戰車砲塔貯物箱旁掛著火腿,看來是由村落掠奪的戰利品。


在戰局順利的時候,對部隊士兵的搞笑大概都能睜著眼閉隻眼。甚至在系列宣傳電影「德意志週報」(Die Deutsche Wochenschau)中亦特意在戰車裝甲板下加熱,藉煎蛋影射北非的炎熱氣候,傳遞予後方戰局輕鬆的訊息。




士兵的即造雪地迷彩裝扮通常也用掠奪而得的被單桌巾改造。








而這也不是德軍的專利。

3,7 cm Flak 43 in Keksdose-Turm auf Panzerkampfwagen III Fahrgestell

1944年六月盟軍登陸諾曼第後,砲兵體系的突擊砲部隊也深受盟軍對地攻擊機所苦,亟於裝備具一定防護力的防空戰車。但以四號戰車底盤開發的防空戰車優先配發裝甲部隊,以三號戰車系列為主體的突擊砲部隊只能以三號戰車底盤自行開發同類型武器。德軍裝甲與砲兵體系間的軍種競爭、資源爭奪始自戰前,這算是戰爭末期的又一例。

這輛名稱暫定3,7 cm Flak 43 in Keksdose-Turm auf Pz.Kpfw. III Fahrgestell (3,7 cm 1943年式防空砲以餅乾罐砲塔搭載於三號戰車底盤)的突擊砲部隊防空戰車在1945年三月才因德國砲兵總監強力要求而製成原型車測試,然後現地以少量改裝自四號防空戰車的東風(Ostwind)砲塔拼裝在中古三號戰車底盤,製造大概不到十輛。是否投入實戰不明、實車相片亦不存。



以改裝東風砲塔搭載2 cm Flakvierling 38四聯裝防空砲者亦是原型車發展的構型之一。雖在製作上不見難處,但終究因火力不足而未採用。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