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鼠一號火箭和北極星飛彈的相似之處

混合燃料火箭目前只有兩家開發出成品一家是維珍軌道宇宙女孩,跟這一家飛鼠一號目的都是降低發射成本微衛星火箭載具公司,混合燃料火箭要轉做彈道飛彈世上目前沒人實驗過儲存裝填方式安不安全發射飛行效率好不好沒人知道。 個人是認為它就是民間公司硬要跟彈道飛彈扯在一起,還有點政治化聯想會不會想太多。

..................

真正有關連是這個已經公開計劃 ,射高500公里固體火箭

太空中心只負責發展微衛星,火箭載具研發是中科院由軍備局管理統籌

lordkon wrote:
你知道这几十年来火箭...(恕刪)
全球火箭发展管你台湾什么事?搞笑
lordkon wrote:
你知道

這幾...(恕刪)

唉,混合式火箭推進系統的動力,就只有
2-3頓的推力,火箭當然沒辦法做重,載荷0,代表這火箭目前跟本載不了任何東西。
混合式火箭1950年代就被提出,幾十年過去,中、美、法、俄、日,等諸太空強國的火箭研發機構,通通不用,已經很說明問題了。坦白說,目前歐洲一家公司做的最好,也才4頓推力,台灣目前聽說連3頓推力都不到,這表示,這推力用在下面級,會讓火箭連離地都有問題!差太遠了。還不如用弓二、弓三,還比較有前途!
jfkcity wrote:
唉,混合式火箭推進系統的動力,就只有2-3頓的推力(恕刪)


過往的混合火箭推進系統,包括維珍銀河的太空船2號,都是【單節/單顆推進器】,只有單顆推進器,推力確實不夠,維珍銀河也只能做亞軌道飛行,沒有萬向推力系統,控制飛行姿態是用機翼,目地是觀光旅遊使用。

但飛鼠一號,很狂的地方在於,他是雙節式的火箭,最下面那節併聯了【四顆推進器】每顆2~3頓 x 4顆 = 【8~12噸推力】,同時還用上了【萬向推力系統】,再加上董事長宣稱的【燃燒系統的創新設計,大幅提昇混合燃燒的比衝值】。

以上這些技術在液態火箭很常見,但在混合式火箭是【世界創舉】,因為燃料結構的不同,必須是全新的設計,創新性完全超越了維珍銀河的技術水準。

在中國的航太界有個說法,【創新】與【成功率】只能取其一,火箭失敗就是災難,為保証成功率的狀態下,航太界更傾向使用可靠的傳統設計。

飛鼠一號採用了這麼多創新的設計,試射成功率想必是OOXX,當初SpaceX也失敗很多次,才完成現在的創新。我並不是否定創新,而是南田居民很可憐,要承受風險性這麼高的創新實驗。
ignis321 wrote:
過往的混合火箭推進系(恕刪)

8-12吨的推力个人感觉是不太够的
大陆这边最小的快舟1A一级推力也有60吨(全箭重量30多吨)
Gndmntz wrote:
8-12吨的推力个人(恕刪)


不能這樣比,快舟一號甲是三節式,飛鼠一號是二節式,該比的是之後的飛鼠五號,就會是三節式,最下面那一節,推力必須設計的更大,這又是技術難點。

而且固態火箭有重量太重的問題,因為固態比衝低,所以要塞更多的燃料,混合式火箭比衝較高,結構輕量很多,故可以用比較少的推力完成發射任務。
根据美国《宇航日报与防务报告》报道,“飞鼠5”火箭用的并不是HTPB燃料,而是某种台湾自行生产的硬质橡胶。这实际上回到1937年德国人的技术路线上了。HTPB是性能优良的军用推进剂,受到极为严密的管制,虽然在民用涂料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但大量采购是不可能的。估计陈彦生也是无路可走,才选了这种复古燃料。


应该说,陈彦生对氧化剂的选择还是比较小心的。台湾地域狭小,发射场的选址和运行都面临着沉重的环保压力。作为氧化剂的笑气虽然比冲比较低,但毒性不大,燃烧之后也不会产生有毒物质,比较适合台湾的现实。当然,作为燃烧剂的硬质橡胶中必然要添加一些重氯酸盐来改善燃烧品质。它可能沉积在妇女体内影响母乳品质。如果每年只进行少量发射的环境影响不大,真的如陈彦生所期望的那样一年发射上百枚,就不是小问题了。

为了弥补低水平发动机带来的拖累,陈彦生在火箭结构上比较激进,选择了全碳纤维发动机壳体和火箭壳体。经过艰难的方案选择和设计,“飞鼠5”对外公开的参数是起飞重量35吨、起飞推力65吨,太阳同步轨道最大发射能力350千克、低轨道最大发射能力390千克,最大发射轨道高度700千米。熟悉火箭的人们可以发现,这两个运载能力数字之间的比例是很不正常的,低轨道发射能力的数值应当比太阳同步轨道大很多。

更不正常的是陈彦生对研发进度的推测,按照他的说法,要在2023年具备承接商业发射合同的能力。一种毫无基础的运载火箭用4年时间完成设计、研制、试飞、验证、批量生产、业务运行的全过程,这是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航天机构都不敢相信的,充分体现了某些台湾人群体的风格。
ignis321 wrote:
以下是我的推測,僅供(恕刪)


你真的想太多了,這個公司雖然是現在才發射火箭,但是團隊這批人卻是從2009開始做。而這批火箭人正是因為當時馬政府不想做才跑出來。雖然現在看起來分道揚鑣,但是ARRC的關聯性還是擺在那,就是那些人。

如果這批人和政治有關,不會搞到自己找錢募資那麼辛苦,我自己當初也有捐款給他們。而且如果是彈道飛彈的發展,應該也不會做這種多顆並聯的TVC混合火箭發動機。這是和軍事完全不同的道路。

反正現在看起來火箭要去阿拉斯加了。南田應該沒了。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bluefeather17 wrote:
太阳同步轨道最大发射能力350千克、低轨道最大发射能力390千克,最大发射轨道高度700千米。熟悉火箭的人们可以发现,这两个运载能力数字之间的比例是很不正常的,低轨道发射能力的数值应当比太阳同步轨道大很多。更不正常的是陈彦生对研发进度的推测,按照他的说法,要在2023年具备承接商业发射合同的能力。(恕刪)


這個數字確實不正常,要嘛是做假不實,要嘛就是故意在迴避某些事情。

以陳彥升的資歷,不太可能犯下這種低級錯誤,我個人推測,他是故意隱瞞低軌道的發射載荷量,如果載荷量夠高,火箭要搭載【核彈頭/生化武器/傳統火藥彈頭】就是可能的,這會引發很大的政治問題。

至於2023年完成商業運行,吹噓的成份偏大,但為什麼要押這個年份數字? 2024年是台灣下次總統大選,懂了吧,包括這次的2019年12月底試射,也是剛好在總統大選前夕喔,這間公司還真是「恰巧」在配合政治時間點啊。
TW Energy wrote:
如果這批人和政治有關,不會搞到自己找錢募資那麼辛苦(恕刪)


在2009~2015年這段期間,馬政府執政,ARRC確實沒錢是靠募資的。2016年小英選上,這年晉陞就剛好成立… 還真是巧合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