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K-1戰鬥機1980年代,在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的指示下,中華民國國軍在美國的幫助及技術移轉下展開「自製防禦戰機」(英語:Indigenous Defense Fighter)的研發,以取代逐漸老化的F-5自由鬥士戰鬥機作為空軍的新一代主力機,於是產生了中華民國建軍史上最大的自製武器開發計劃——「鷹揚計劃」。1988年12月10日第一架「IDF」原型機出廠,1992年成軍服役;該戰機型號為「F-CK-1」,其中「CK」代表「經國」二字威妥瑪拼音「Ching-kuo」的縮寫,並命名為「經國號戰機」,以紀念蔣經國。https://zh.wikipedia.org/wiki/F-CK-1%E7%B6%93%E5%9C%8B%E8%99%9F%E6%88%B0%E9%AC%A5%E6%A9%9F
天衣神水 wrote:近看之下減速板加大不少 沒變 .來看屁股 :垂直委翼 水平尾翼 跟 減速板 的 大小及位置 都沒變.後機身 縮小 縮短 後, 減速板與後機身之間多了大空隙, 這空隙由固定式整流板填補.這整流板有點難看就是了. (不夠流線 )如果 固定式整流板 能併入減速板增加面積, 那氣動減速效果會更好.就怕 減速板致動筒也要 換大型 的, 結構也得 局部加強.........圖 : 固定式整流板 與 水平尾翼 之間, 就是減速板位置 ( 結構測試機沒裝上 )
莊孝爺 wrote:沒變 .來看屁股 :垂直委翼 水平尾翼 跟 減速板 的大小及位置都沒變. 去年勇鷹出場式時,漢翔曾表示「勇鷹利用後機身空間增大減速板面積,以強化落地滑行的穩定性,進而降低進場速度,並增加低速飛行的穩定性」找了勇鷹和IDF兩者尾部相近的角度比較一下,從和水平尾翼的比例來看,是有大了些,莊大可以參考看看。
天衣神水 wrote:去年勇鷹出場式時,漢翔曾表示「勇鷹利用後機身空間增大減速板面積,以強化落地滑行的穩定性,進而降低進場速度,並增加低速飛行的穩定性」找了勇鷹和IDF兩者尾部相近的角度比較一下,從和水平尾翼的比例來看,是有大了些,莊大可以參考看看。 感謝, 找機會去比對一下.....個人覺得, 提高 減速板的阻力 有兩個方式 : 加大面積 及 改變形狀.減速板兩側裝上直立的側板, 形成更高阻力系數的前開口外形, 對 IDF是最簡單的提昇.減速板收合後, 對氣流阻力影響不大.下圖中, 平板 VS 開口朝前的盤, 阻力值提高 17%.畫個簡圖示意 :
莊孝爺 wrote:減速板兩側裝上直立的側板, 形成更高阻力系數的前開口外形, 對 IDF是最簡單的提昇.減速板收合後, 對氣流阻力影響不大. 感謝莊大詳細的圖解說明。為了要和構型配合,那樣的減速板大概就要另外找地方擺了,直接放水平尾翼邊可能會對氣動造成影響。例如,F18利用發動機中間凹槽(圖),IDF的話,可就要找一找合適的地方了,外型符合、空間足夠可以擺放伺服動力,加上機身結構點也夠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