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台灣被攻陷,請你加入 民防「城鎮戰」,認為有勝算嗎?

g83mi wrote:
要我為了政客去死,一句話,沒可能。

黨要去上前線打台灣
你敢不去??
旋風
少來了,這裡多數都是土共國人,有的還分飾好幾個角色,大家心照不宣吧
凡之夢田
應該是很多都是小綠綠網軍,一人分適好幾角吧
su34 wrote:
很好奇戰爭時會有多少...(恕刪)

我更好奇
這十四億蝗蟲要往哪邊飛
上次軍演而已
就讓十幾億一夜間把超市物資搶光
這要真打起來
邊境解放軍怕是要被闖關的中國難民給踩死
哈哈

人家台灣人
是舞照跑馬照跳
乘船外海看飛彈
土共國人
哪是有多少搶多少
豬糧狗糧也通通不放掉
knife547
大佬, 今年已經2024年了, 武漢病毒疫情是發生起於2019年, 你該不會不知道吧!? 還92,96年哩..... 怎不說說65年開始?
bulldog2005
大哥,你都沒看他的設定是什麽?飛彈危機啊,2019年~2024年有飛彈危機?你在開我玩笑還是想展現你的飄逸?
叫兩位在美國的賴公子

回來再說囉!!!

大家談 wrote:
如果台灣邊境失守,政...(恕刪)


在不考慮其他國聯合的狀況下

要登陸台灣必需先擊敗現役海空軍,飛彈及濱海作戰團
再來才是陸軍裝甲部隊,陸戰隊,義務役
被打到城鎮戰,這些後備軍人輕兵器要面對敵空軍及陸戰隊

勝算有多少
TONY1978
很大? 哈哈哈哈
bulldog2005
TONY1978 不信?
larry-han wrote:
這個事情其實不會發生...(恕刪)

登陸台灣比想像中難非常非常多
除了佔領港口行政裝卸
不然以台灣登陸點最多就只能讓一個營約500人搶灘
一發集束炸了
500人大概就七八成全掛了
這還沒算上海灘佈防各式輕重機槍的掃蕩
小貓只剩二三隻爬上岸
能幹甚麼
殺幾個人然後等著被當槍靶子掃??

而且佔領港口也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一旦守軍認為會失守
可以選擇把港口給炸攤
讓對手甚麼都捞不到
leeluke168 wrote:
解放軍一定會登陸上岸, 美議員都建議一人一把AK47, 都要我們買布雷系統,城鎮戰在所難免,40萬民兵都在籌備,所以不要在吹,共軍會被殲滅在台灣海峽.


「解放軍一定會上岸
我們十四億人會想不出方法嗎?」
妥妥無腦中國邏輯
沒有前因後果
只有遙遙領先
bulldog2005
Leeluke説了前面上岸,有説“14億人口想不出方法”嗎?又開始栽贓了。唉,跳梁小丑畢竟還是上不了臺面。
TONY1978
你腦子是不是老人癡呆了
這種問題沒討論邊際條件沒有意義...

什麼叫"被攻陷"? 像現在一樣政府單位全部成為五星旗嗎?

目前看起來要打"防衛城鎮戰" 那表示只有海防線被入侵
中國有能力開始從灘頭或港口向內陸進軍 才會有城鎮戰可打

否則若像前面說的要反攻匪軍佔領軍 像烏克蘭反攻烏東城鎮一樣
除了正規軍之外 就是敵境內游擊戰了...

好.. 現在就講比較可能的海岸線失守後城鎮防衛戰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是重點..

因為以台海戰爭
對登陸敵軍來說 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如何攻陷敵城鎮
而是如何不斷將軍隊與補給送進台灣 維持攻擊動能直到佔領全境

對台灣這邊而言 打城鎮防衛戰意義不大 甚至連堅守都不重要
除非這個地區有大量可以資敵的補給物資(彈藥是不可能的 就是油料與食物這些)
你才有守衛必要 然而若只希望不資敵 直接毀了就是 何必守著倉庫或補給站?

白癡嗎?

這樣白點說吧:

如果匪軍能不斷從海上運輸人力物力 試問台灣打城鎮防衛戰意義為何?

你期待共匪損失個十萬人自動放棄作戰? 可能嗎? 看看俄烏戰爭的俄軍?
兵不夠 普丁就到處搜羅韭菜志願兵 還怕人不夠打?

所以當台灣的海岸線失守時 扭轉戰局的關鍵只有一個: 古寧頭模式
不計一切代價切斷匪軍補給線 或至少讓其嚴重受創 不足以支持在台灣地面作戰...

當年共匪為何兵敗古寧頭 損失三個加強團萬把人 對當時超過200萬的匪軍而言不過是一根毛

問題是 後援被斷 船隻被毀 想再送上幾萬人登陸金門短期內不可能了...
只有能實現古寧頭勝利模式 才能保住台灣 其他都沒有意義


以台灣海岸線失守 且匪軍敢進軍城鎮來說 台灣自身的海空阻擊能力已經接近零了
那麼能取得勝利 就得靠外在助力 如美日聯軍的海空決戰 打敗匪軍後切斷其補給線
再次於台灣本島上演大型古寧頭(這次抓到的匪軍很可能有5~10萬株韭菜...)



所以 台灣的抵抗能力並不是保住台灣的重點 而是台灣的抵抗意志 才是關鍵..
只要台灣不投降跑給匪軍追 製造已登陸匪軍的後勤壓力 那麼剩下就是美日海空聯軍的事了...

保存戰力及反抗意志 比實際戰力還更重要 不要懷疑...

這點就跟當年老蔣打抗日戰爭差不多 只要日本海空力量能發揮 補給線能跟上....
任何要點 蔣軍絕無堅守可能(人家都追到武漢你還是守不住)
可是你跑給日軍追 直到補給線跟不上來 連駐守兵力都不夠用 日軍也不得不自動停止攻勢

最後日本的崩潰 當然不是蔣軍堅守的成果 而是美軍在太平洋上 從中途島 瓜島 索羅門
反攻與消耗戰 直到馬里亞納射火雞完全取得優勢 最後丟下原子彈完成的...
蔣軍最大貢獻 就是不投降耗著日軍 拖住其一定戰力於中國大陸 對美國太平洋戰爭有一定幫助而已
(當然 美國也不斷為蔣軍"打氣" 給物資甚至武器與戰力 否則真要集體吃草了)

為什麼拜登政府傾向於軍援台灣刺針 標槍這些基礎兵器? 很簡單 便於你抵抗啊
只要你想抵抗 這些武器用處就很大 擺著都是匪軍的威脅
總比機場 港口被毀 貴森森的戰機與戰艦就等於廢物還好用得多...

要知道在美軍兵推裡 遠在沖繩 關島的機場 及進駐的戰機 都逃不過匪軍破壞
近在200公里內的台灣(又被滲入非常嚴重 到處第五縱隊與破壞)
躲得掉? 這是不可能的事 把雞蛋全押在海空軍上
下場就是他們沒了你就完了... 連要認真抵抗的憑藉都沒有...
而俄烏戰爭告訴我們 只要刺針 標槍在手 想拿下你就沒那麼簡單....
這類武器利守不利攻 但使用簡單 也不必啥後勤設施支持 可以到處擺放...

台灣不是不應該規劃城鎮戰 而是要先搞清楚城鎮戰目的是什麼?
就是拖住匪軍而已 真正的重點在保存戰力及對敵堅壁清野 而不是守住城鎮或打消耗戰...

打了就跑 絕不在一地點駐留過久引來敵火轟擊 該破壞的資敵物資設施要破壞
軍隊存在比殺敵更重要 油料與車輛裝備比彈藥還重要 .... 如此而已
這些是台灣的實力可以準備得來的 只看那些黃埔軍頭們有多少腦袋可以進行....

台灣現在規劃打城鎮戰 就是兩個目的 政治上表態與某程度強化必要訓練而已
與真正中東 中亞地區那種能對抗蘇美正規軍的城鎮戰 還差得很多 台灣人也沒那種覺悟....
Jimmy Dai
說的不錯,5分奉上
eanck
台灣水電全斷,這時哪有能力管控中共國的數萬俘虜? 如果是我掌權,就下令殺光全部的敵國俘虜,減輕各種人力與物資的消耗。頂多留校級以上的供日後談條件用,基層士兵的命對中共毫無價值。
旋風 wrote:
登陸台灣比想像中難非常非常多


颱風天來聊一下好了
其實就我所知,國軍基本上不考慮所謂的大型登陸戰
我在民國70年代初期73群服役
當年號稱有40萬大陸軍
每年我們都要跑一遍大漢演習(紙上作業)
大漢演習就是狀況三,也就是實軍實彈進入做戰位置
中南部我不清楚,北部確實沒有大規模反登陸計畫
當時還有關渡師楊梅師跟龜山飛彈連
負責第一線阻絕攻擊
軍團的決策就是與陣地共存亡
當年我與飛彈連的排長熟識
該連庫存超過200枚雄一
第一波可打出24發,但是不會考慮有第二波發射機會
做戰位置跟駐地位置差很多
當年我在73群支援營支援連
大漢演習的位置在5個地方,不是一般人想到的位置!
只有主官跟副主官會知道,每年還要去勘點!
當年都不會考慮大規模登陸戰了!
以現在兩岸兵力懸殊的狀況,應該不會有類似諾曼地登陸激戰的狀況發生!
所以現在的政府才會一直強調城鎮戰,民團保衛等等措施
stever2018 wrote:
要設定模擬戰請把條件...(恕刪)


呵呵,這個抄襲的有創意

一直都是我在你後面打,要你拿出證據或論證

現在輪到你?

樓主説的是“一旦”,那麽就表示海空軍以及防空力量已經幾乎完全被摧毀

美國什麽的能夠解決燃眉之急?

就算是他們個個表態,但樓主的主要推想就是解放軍“已經”搶灘成功并且進入城鎮攻防,你要求的論述跟這個有個毛綫關係

你這個算是“戰略”還是“戰術”推想?恐怕你自己也無法回答。

你的邏輯思維很幼稚啊,小弟弟。
stever2018
這你就錯了,小部隊進行潛入破壞的可能性如何?這絕對是大部隊衝撞之前會先幹,如果小部隊成功就有可能內部混亂減少代價,這個"一旦"太扯蛋,此外還是中國單挑台灣的假設,有夢最美
bulldog2005
小弟你又來丟人現眼了?樓主的設定是“如果台灣邊境失守,政府徵召 或鼓勵”看到了嗎?有説小部隊嗎?不過你這個idea不錯,的確小部隊如果可以做到,根本就不用登陸了,馬馬虎虎,就算你50分好了。
TONY1978 wrote:
這是從料敵從寬 而且...(恕刪)


這叫”很寬“?

美國攻打伊拉克在使用地面部隊前

花了幾天純轟炸伊拉克?

把雷達系統,固定防禦系統打的稀巴爛

又花了幾天把制空權幾乎全部拿下?

然後陸軍開拔。

你就這樣掐頭去尾,前面都不用了,後面都不管了?

這叫”料敵從寬“?

還真的很寬,像是太平洋一樣寬

哈哈。

我知道你想説什麽無論是熊三還是愛國者這些飛彈都是移動的

但是你大概腦子裏有個空洞,沒注意到一個防空陣地打開要多大空間以及時間

大陸定軌衛星,無人偵察機都是擺設?

實際上,能展開的地方就這麽幾個。就算給你一個足球場你也打不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