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未來12年的海軍艦隊[實際]想法


imshi47 wrote:
了解了! 所以最經...(恕刪)

關於亞太那篇文章
小弟倒是覺得那個外型很像SMART-S的雷達
其實是類似SPQ-9等級的雷達
因為去年航展中科展出的海劍羚發射器上面的雷達外型就很類似
所以小弟猜測是類似SPQ-9的雷達

二級艦的問題
從海軍要求人員運輸艦可裝載偵蒐、武器裝備
小弟認為海軍是想把人員運輸艦來當作【二級艦】使用
一方面運輸人員,另一方面也可以肩負巡邏打雜任務
我剛看了一下震海案 新一代巡防艦,裡面居然沒有天劍II,直接用海天弓三! 我猜錯了! 32枚海弓三! 對抗反艦飛彈只用海劍羚! 所以哪個300公里相位陣列雷達必定是S-band! 海軍的確肯花錢!

艦上的裝備包括相位陣列雷達(有效探測距離300km以上)與垂直發射系統, 裝填中科院研製的各型戰術飛彈系統,包括艦載版天弓區域防空飛彈(簡稱海弓)、雄風二型/三型反艦飛彈、「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等, 並採用76mm快砲(配備中科院研製的匿蹤砲塔殼)。同時,有台灣海軍還有官員透露,中科院負責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研製的「艦載四面相位陣列雷達」由於體積比原訂稍微大了一些, 若無法有效縮減,「新一代巡防艦」的艦體載台就會適度放大來容納,因此其最終定案的排水量可能會增加到5200噸左右。

以此推論,康定級上的應該是X-band的PESA相位陣列雷達(鋒眼放大版) 配天劍II!

這段話中有很重要的提示,一個AESA雷達只是必須做的稍大一些,船就要多800噸! 大家要了解這種新雷達不是開玩笑的大與重!



Charlie_H wrote:
我剛看了一下震海案...(恕刪)

應該是會上海劍二吧
總不可能只為了康定、鴻運、澄海開發海劍二吧
關於1500噸船,COPY 一段文供大家參考!

由於台灣海軍直行光華一、二號計畫已經所費不貲,很難立刻再進行新型1500噸級巡防艦的計畫 。以作戰能力觀之,1500噸級的艦艇最多只能具有較完備的反水面作戰能力以及近海等級的反潛能力(很難搭載大型低頻聲納與拖曳陣列聲納,只能配備較小的中/高頻聲納、魚雷以及一架反潛直昇機),防空方面只夠裝載點防禦自衛系統;通盤考量其整體效益,如果扣除例行水面巡邏任務不計,純就正規作戰考量,其反潛能力只適合在近海作業,效益有限,而且必須待在本島戰機/防空飛彈有效範圍內才能存活。如果要延伸本島防空偵測與防禦範圍,或者具備完整的遠海反潛能力,就只能集中資源建造三千噸級以上的更大艦艇來容納足夠的區域防空或反潛裝備。在近海範圍內,作為反艦飛彈發射平台,便宜得多且能部署更多的飛彈快艇明顯比1500噸級艦體吸引人(尤其是在預算有限、優先投資大型主戰水面艦艇之後)。另外,以台灣海峽的惡劣海象,1500噸級艦艇還是很難兼顧足夠的適航性與作戰能力 。以上都是光華二號以來,1500噸級艦艇被認為「高不成、低不就」,在海軍內部始終未獲得普遍支持的原因。
Charlie_H wrote:我剛看了一下震海案 新一代巡防艦,裡面居然沒有天劍II,直接用海天弓三! 
只用海弓三的話,最大的問題是携彈量不高。32枚飛彈還不到成功級的等級,不過飛彈和抗飽和攻擊能力比紀德艦還好

看看未來,有沒有海劍二改- S頻接收器和更強大的加力器。24枚海弓三加上32枚海劍二,很迷人
另外,C大你在暗示說這組給新巡防艦用的「艦載四面雷達」是偵測距離到 300公里的AESA嗎?哈哈

iantsai74 wrote:
你們連條掃雷艦都造不...(恕刪)


你連我的質疑都都東閃西躲的,我又不是第一年看你的貼文。

先前你提到"民主"兩字,所以我笑你是太監,自己沒有的東西就不要想要指指點點,結果你又東扯西扯的回答些甚麼?讓人不禁想到某人的形容:「一群中國人聚在一起高談民主的壞處。我彷彿看到,一群太監在說性生活多傷身體,幸虧咱們早閹了。」
elixir wrote:
你連我的質疑都都東閃...(恕刪)


笑到我肚子痛!好好笑!elixir實在是針針見血,犀利犀利!
應該是會上海劍二...(恕刪)
中科院現在專注在X頻海劍二,已走完IOE了。今明兩年要作完作戰評測。改S頻導引不知道是不是要全部重作?另外,改導引波的時候不是只有多加個S頻接收器而已。以下的文章可以解釋。
我自己對現在的天劍二/海劍二的導引波頻道的理解是—
X頻波中途導引;
劍二主動雷達 Ka 頻;
從艦載雷達要交給劍二的主動雷達導引的時候,要換俯衝角度。請問版上專家,
1. 對掠海目標,由艦載雷達換主動雷達動作很難嗎?之前有聽過,海劍二對掠海目標只有50%左右?
2. 要是換成由S頻導引,那軟體也要作修改?戰測也要重作嗎?


根據實驗得知,雷達尋標器與海面的夾角為某一定值時,多路效應可降至最低;此一定值稱為布瑞斯特角(Brewster's Angle),不同波長、型態的雷達波就有不同的布瑞斯特角,而採用垂直偏振的X頻帶雷達信號在平靜海面的布瑞斯特角約為7度;這樣的飛彈的攻角維持在7度布瑞斯特角時,雷達尋標器的多路效應只有攻角維持2度時的1/4。
Wetey夜 wrote:關於亞太那篇文章小弟倒是覺得那個外型很像SMART-S的雷達其實是類似SPQ-9等級的雷達(恕刪)
我有去爬了一下文, SPQ-9B 是跟海劍羚的雷達要求蠻像的- 1. 高解析度, 對付掠海目標適用; 2. 快速反應, 1 sec可確認空中目標的位置, 航向與速度; 3. 35+公里偵測距離也剛好; 4. 由空載雷達改過來, 應該是X頻的. 美國和日本最近也開始升級9A成9B, 應該是為了給ESSM作導引雷達對付日益嚴峻的超音速雷達威脅.
艦用旋轉陣列雷達的距離要求- 土耳其用SMART-S MK2 來取代SPS-49 L頻雷達. 有最大250公里左右的偵測距離. 敢號稱台版SMART-S MK2, 應該也是S頻 250Km等級的AESA.

SPQ-9B是一種脈衝都卜勒雷達,與SPQ-9A相較,最顯著的不同,在於換裝一具輕量化雙面 反射式接背陣列天線(Lightweight Back-to-Back Slotted Array Antenna),以裂縫式波導管排成天線陣面,而且天線孔徑更大, 能產生解析度更高、寬度更窄的筆狀波束,偵測效能遠勝過SPQ-9A的傳統拋物面天線;為了強化對抗雜波與干擾的能力,SPQ-9B的天線還應用了數位化的旁波瓣對消技術。 由於同時擁有兩面背對背的天線,SPQ-9B的轉速雖降至30次/分,但目標更新速率仍與SPQ-9A相同,而天線轉速降低意味著機械可靠度增加。 SPQ-9B兼具單脈衝掃瞄與連續追蹤功能,對空頻道的脈衝寬度可以變化,對水面目標的脈衝寬度則為固定,動目標顯示改善因子為80dB。 SPQ-9B的天線以新型電子穩定裝置取代原先笨重的機械式穩定裝置,除了動作更加靈敏、能更好地抵銷船艦縱搖與橫搖趨勢外, 天線重量也比SPQ-9A大幅減輕450公斤(原本SPQ-9A天線含外罩重約1噸), 能裝置在桅杆上更高的位置,增加對海平面的搜索距離。 SPQ-9B的天線長2.35m,寬76.2cm,重537.5kg。

SPQ-9B的雷達發射機衍生自美國海軍F/A-18戰機的APG-68雷達,此外也換裝一個新的接收機、信號處理機、低噪聲前端以及超低噪訊激勵器,這些處理裝備都大量採用商規技術; 每面天線可產生三個波束,一旦主波束探測到一個空中目標,則後續2個波束就立刻對同一目標進行確認與追蹤初始化(而不用等到下次天線陣面轉到相同方位才進行確認),當雷達轉動半週 (背面的天線轉到相同方位)時就已經能確認目標的位置、航向與速度。
imshi47 wrote:
我有去爬了一下文,...(恕刪)


如果船裝置的雷達高出海平面100英呎(船的最高位置)
那麼海平面在12.3海里(22.8公里)外就消失了
雷達能夠看到對方船隻的最大距離是25公里


不超過25km就是軍艦雷達的預警位置(還有水面雜波問題)

250Km是高空

SPQ-9B的轉速雖降至30次/秒????

1秒30次?
1分30次比較有可能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