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昇機買了 但..真正要買的買不買?? MBT

胡不扯 wrote:
48噸還是太重,所以...(恕刪)


最近常上你的管子看敘利亞的交戰短片。片中常見到反戰車飛彈/火箭拖著一尾尾煙,

接著就看到戰車砲塔從砲塔環被掀翻,或是鑽進砲塔誘爆彈藥所引發的大火。

通常在這狀況下,乘組員絕對是馬上升天,連逃的機會都沒有。

真是令曾經身為乘組員的我,看的是餘悸猶存

Funnyshow wrote:
對付武直或對地攻擊機...(恕刪)


台灣要發展單兵攜帶式防空飛彈不可能從天劍系統改過來啦~

你知道天劍一型多重嗎?快100kg耶,是要單兵累死喔XD

山寨刺針還比較有機會www

Cathy 744 wrote:
最近常上你的管子看敘...(恕刪)

那是俄製戰車充滿缺失的設計,美製戰車比較不會有類似的狀況發生。
陸軍一直都想引進M-1啊, 只是阿帕契優先順序在前面
猜想以後很有可能引進M-1取代部分M-60A3TTS, 但不會一比一換裝

主戰坦克對於敵方輕裝的空降,登陸車輛人員仍有很好的威嚇效果
至於機動性不佳,做為守方在預定的作戰區域行動應該不是問題
(跨區增援用戰鬥直升機或輪式甲車就好)

敘利亞政府軍近來的反攻也是運用T-72做為攻擊箭頭,後續再由步兵掃蕩清場

那個傳說的八輪炮車一直沒有消息,而且輪式甲車先天防禦力與主戰坦克相差很多
可以做為輔助,但不能獨撐大樑 (例如日本以10式與機動戰鬥車互相搭配)

pcgamer wrote:
錢一向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


沒錯,預算先被AH-64D 用完了.
提到買MBT就會連到制空權掌握
台海的戰爭要看中共打算打多久、打多大
一般而言,中共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解決這問題,以免外國勢力介入搞得進退兩難
但這就牽扯到陸海空軍聯合作戰時間差的問題
空軍方面要在短時間解決會碰到的就是當空軍沒有掌握全面甚至連局部空優時,登陸部隊就已經出發了,或空軍對地目標摧毀的不夠多就要登陸了。這可能是從多個港出發的船團。如果順利,中共空軍可以取得登陸地區的局部空優,但並不表示對我軍地面部隊就一定會產生絕對多數的破壞,只能對我方戰區的地面部隊產生壓力或延遲推進讓登陸部隊順利登陸。所以,當中共空軍無法在短時間內摧毀我方多數的目標時,而登陸部隊又無重裝備可建立屏障時,怎麼辦??
即便中共掌握登陸空域的完全空優,對地的目標辨識就是問題,在歷來的戰爭中,地面部隊的摧毀,多數還是要靠地面部隊解決,尤其是像台灣這種多山、多城市的地形,空對地目標辨識更困難,加上我方長期在重要山區建構的陣地及地面偽裝,別太期待中共空軍或戰鬥直升機的空對地攻擊有多好的表現。
另外,我方並不是只有空軍可以爭奪制空權,配合地面的長、中、短程防空系統、電戰系統構成多層、交錯的防禦網使中共必須要想辦法投入更多的資源來中和掉這些障礙。
制空權是很重要,這無法否認,但要看情況,其他友軍若無法及時或良好的配合,只會浪費空優資源,而且還無法達到最終目的。
也有人舉中共先期以二砲或巡弋飛彈來摧毀重要目標,但這前提是,目標必須可以辨識,然後進行攻擊,我方當然也有反制或因應之道。在平時當然都看得到,但在戰時還會看得到嗎??

台灣有MBT是必要的,列舉其中一種方式
歷來演習想定,在台海作戰中,由於解放軍的登陸艦數量不足以將大量裝備同時登陸台灣多地,往返需要較長時間,因此殲滅第一波上陸的重型武器後,中共步兵就會在很長的時間內得不到火力支援,我方就能夠憑借嚴密的防禦體系和集中兵力遏制住解放軍向縱深發展。美國蘭德公司報告中指出,解放軍能夠投入70多艘大中型登陸艦,全部投送量只能保障一個裝甲師的戰車、裝甲車輛和火砲等。一次投送量不足,登陸艦在進出台灣火力圈時就會遭到損失,而重新裝運後續部隊需要10小時後甚至更久才能抵達,因此,一旦上岸的共軍重型武器在我方反擊中損失過大,作戰行動將會嚴重受挫。
但若共軍就地依託某城鎮,而我方要奪回,或許可以用重型反戰車飛彈對付已上岸敵人MBT,且一定得面對敵軍的單兵反裝甲火力,在不能過度指望空中精準攻擊或實施無差別轟炸的狀況下(戰線交錯),須要能承受步兵反裝甲武器射擊,同時還須有能力與共軍戰車對抗的就是唯一的方案,因此MBT依舊不可少。
真的很難去整個說到台灣MBT在戰時的運用,因為還須了解在戰時的區域狀況、地形及其他友軍在當下的用途及如何配合。

以上都是做夢夢到的
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越是自卑就越戰狼,越是戰狼就更顯得自卑!
一般的說法是共軍第一波先對台採取奇襲式的彈海式的攻擊,期望精準打擊、摧毀、癱瘓我方軍事設施(機場、港口、雷達站、防空及制海陣地、軍情指揮中心、、),而後以快速打擊部隊強行登陸,佔領灘頭堡後,其主戰部隊隨後登陸,實施有效佔領及管理!如果是這樣的話!
1、主戰部隊伴隨彈海攻擊同時進擊的可能性極低,因第一波攻擊後必須完成「戰果評估」,要確定能達到主戰部隊需要的條件才可以,共軍攻台的成功條件就是「速戰速決」,美方評估援台的條件也是希望我方支撐一至二周,這一個「時間差」會帶給共軍極大的焦躁及不安!
2、「戰果評估」要達到準確度是很難的,我方因先期預警系統的建置較完整,如加上盟軍提供情資,對共軍的行動應有一定掌握,我甚且可採取「緩兵」或「空城計」,對「固定式」設施基本上放棄,主戰部隊採疏散、疏泊或掩藏等方式保全,誘使敵軍於時間壓力下出動主戰部隊。
3、「跨海」作戰絕非「渡江」作戰可比擬,共軍從未有跨越一百海浬左右的作戰經驗,其多軍種兩棲協同作戰能力必須被質疑,如我方保有足夠的監控及自衛能力,於敵軍運渡至「不可折返點」發動反擊,將收重創之果!
4、如樓上大大所言,一個重裝甲師的完整登陸好了,台灣海岸地形恐怕無法提供「一次性的服務」,強調一下,我們可是在地的,能上岸的地點當然很清楚,再經我方施予破壞、阻絕等軍工措施,敵方只能採多點小量或單點循序泛渡的方式進行,如前所言,敵我戰火重疊區,岸轟支援或空密支援是很難的,是投鼠忌器的(可以參考第一次波灣戰爭盟軍誤擊率,共軍的水平離那時候還很遠),如果我軍能強化野戰防空系統,爭取局部性的戰場空優是有可能的,此時,空優的需求及恐慌會回到攻擊一方,這時候就是我方攻擊直升機或地面反裝甲火力發揚的時候!


今天很閒,可以練練打字!
M1戰車最終還是需要的,當一個步兵在陷入敵方火力壓制下,
最希望的就是有台戰車在旁從事協同突擊,M60再猛再適合,
它終將不敵年華老去,現在台海防衛透過博勝案的整合,各軍
主要載台就只剩下戰車這塊,唯一能買到具構連能力的載台也
只有M1。

再者,反對購入M1的很瞎的理由之一,就是M1不適合台灣地形
與道路。但台灣就這麼點大,當戰爭發生後,主要道路橋梁早就
被飛彈給摧毀了,M1執行各地快速增援等戰術移動時,還怕太重
壓壞馬路? 橋樑斷了過不去??台灣的溪河是有多寬多深??

M1具有120的主砲威力大還有燃氣引擎可以吃各種燃油,跑的快,
耗點油又如何?台灣是有多大?要跑多遠在耗油? 各地加油站等儲油
據點也多,各類油都可以吃,還有一項優勢就是車高遠遠比M60還低
約0.77公尺,這對利用地形地貌來實施的戰術運用是絕對有很大的優
勢!!怎會不適合台灣??

唯一真的可以說嘴的就是,沒多的預算可以買,陸軍人多佔的國防預
算最多,僧多粥少下,裝備要汰換執行的時程就只能拉長了。

老殘窮

jeremylin wrote:
再者,反對購入M1的很瞎的理由之一,就是M1不適合台灣地形
與道路。但台灣就這麼點大,當戰爭發生後,主要道路橋梁早就
被飛彈給摧毀了,M1執行各地快速增援等戰術移動時,還怕太重
壓壞馬路? 橋樑斷了過不去??台灣的溪河是有多寬多深??...(恕刪)


話不是這樣講阿

買了以後需不需要訓練 需不需要模擬戰鬥
戰爭武器不是整天當神主牌位 等需要上戰場才拿香拜一拜再開出去
為何台灣日本都要考量道路問題
戰車重到無法操演的話 根本就沒有用啊

至於橋樑問題 愛河跟基隆河和淡水河 台灣兩大都府的河川開的過去嗎?

其次 有多深 至少一台重型戰車直接掉進2-3人高的水溝是會死人的

你應該只有想到那些XX河而已吧
但是你忘了台灣環境一大特色 很多農業時期留下的大水溝
垂直近70-90度的大水溝對重戰車而言還是爬不出來

其次中的其次 很多大水溝就藏在你旁邊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講一個我周邊的 新莊大水溝的隱藏化 M1戰車走過去垮下來 它爬的出來嗎
臺北 新北(聽說高雄台中也有)都朝大水溝隱藏化的設計
為何要考慮橋樑問題 因為很多的橋樑是蓋到你根本沒發覺他是橋
其實台灣橋樑多到爆

所以陸軍不把戰車當重點尤其不愛M1那種重戰車不是沒有道理

真要說 輪式戰車比較符合陸軍需求

靈魂守衛 wrote:
話不是這樣講阿買了以...(恕刪)


有一種車叫做架橋車~~另外,要說是台灣大大小小的溝都是障礙
,那麼M60也一樣會是問題!!!現代戰車越野障礙與渡河能力早就
不可同日而語,不可以以偏概全呀!陸軍不是不愛M1,除了派系間
的鬥爭因素外,最主要就是陸軍是三軍種中國防預算比例吃最重的
一個,M1一直延宕,不是陸軍不愛,相反的陸軍反倒是很希望早日
換裝,而預算的壓力外,還有"國防自主"政策的配合,雲豹花多少
錢了??開發多久了??形成戰力了嗎?目前配屬部隊的火力與戰術需求
根本無法取代戰車。一切還是預算....沒錢~~~

再來,一般戰訓移動怕傷害到道路,M1也一樣可以比照M60運用
大型拖板車實施各項戰訓需求的!!而輪型車的確也是台灣需要,當然
運用的目的不同,各類戰甲車都是需要。輪型車長處在於快速運兵
與機動打擊,但在敵重火力下,以身為步兵的戰場壓力,旁邊支援
的重裝戰車與裝甲輪型車是不同的。現代戰場,沒有一款可以通吃
各種需求的全能載具!!若要以輪型車來取代台灣下一代戰甲車,是
非常不智也是很危險的!

再者,若發生戰爭了,各地都是遍地烽火,工兵除了運用架橋車外,
路上一堆廢棄車輛、各項戰損之水泥建物等,隨便推一推都可以填
溝了,對性能優異的M1戰車要度過這些障礙區根本不是問題,這是
戰術運用的配合,而不是單只看載體本身....若要這樣來論M1不適合
台灣地形,真的很不切題也蠻瞎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