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在空戰能力上的討論(好文分享)


hn1271n wrote:
你還在用10幾年前的...(恕刪)

這份報告是2008年發表的

約翰‧史提靈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超視距作戰的有效性。在越戰前,美軍估計空對空飛彈的有效性是百分之七十,但實戰效果只有慘不忍睹的百分之八。這個教訓讓美國日後發展AIM-120飛彈時,試射超過兩百枚以確認其可靠性。

這些努力在波灣戰爭後發揮功效,美國與荷蘭在實戰中共發射十七枚AIM-120,擊落十個目標,命中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九。事實上,在波灣戰爭前,由飛彈擊落的五百二十七架敵機中,只有四次是真正的超視距空戰;但在波灣戰爭後,六十一次飛彈擊墜記錄中,有二十次是在超視距進行。很明顯地,超視距飛彈大幅提高的可靠性,已增強飛行員進行超視距空戰的信心。

但AIM-120雖然克服了可靠性問題,卻還沒有證明其對抗反制的能力。它們擊落的十個目標都是靜靜挨打,但解放軍的Su-27/30不但有雷達警報器,還內建有電波干擾器,AIM-120在臺海空戰中真的能維持百分之六十九的命中率嗎?

蘭德報告列舉響尾蛇飛彈為例,其採用銻化銦尋標器的L型,具有全向位攻擊能力,在福島作戰中發射二十六枚,擊落十九架,創下命中率百分之七十三的佳績。但在波灣戰爭中,美軍採用更先進,加強抗干擾能力的M型,發射四十八枚卻只擊落十一架,命中率只有差強人意的百分之二十三。原因便是伊拉克空軍裝備的俄製熱焰彈,經過了阿富汗戰爭洗禮,對抗紅外線尋標器的能力已超過美製飛彈的抗干擾程度,這極有可能在未來空戰中發生在AIM-120上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一九七四年在內華達沙漠進行的AIMVAL/ACEVAL實機空戰實驗中,駕駛F-5E的假想敵教官靠著超市買來的超速雷達警報器,以側轉動作讓雷達脫鎖,逼迫F-14/15戰機進入纏鬥。美國雜誌曾在二○○二年披露,空軍飛行員利用3D虛擬座艙模擬Su-30與F-15的空戰,利用機動性的優勢,Su-30每次都能破解F-15的鎖定並以R-73飛彈擊落對方。

對抗雷達導引飛彈的終極武器—拖曳誘餌也已問世,它能複製飛彈的雷達信號,吸引飛彈攻擊自己,即便能「歸向干擾」的單脈衝尋標器也無法分辨。美製ALE-50誘餌在科索沃衝突協助B-1B逃過三十枚以上飛彈的攻擊,美國海軍在F-18E/F上裝備光纖連接的ALE-55,而英國也在颱風戰機上配備了自製的光纖誘餌。但有趣的是,中俄兩國至今還沒有類似產品服役。(PS..俄羅斯已經在2010年發表相類似產品,老共緊接著在2011年發表,不知有無合作或技術授權關係)
守法 一定要守法 公平 一定要公平

hn1271n wrote:
美國的電子業技術向來領先俄羅斯有段不小的距離,如果考量AIM-120是在距離目標10km開啟主動式雷達尋標器,而且有追蹤干擾源模式,俄羅斯戰機想要在RWR發出警報後,距離被擊中只剩短短的10秒之內,做出有效的反制並不容易



seriousxc wrote:
空中預警機靠資料鏈導引飛彈 等到飛彈飛到接戰區域在打開照明雷達
這個時候 對方戰機只有7秒反應時間 而且都不知道飛彈從哪裡來


中程空空導彈即使採用主動雷達製導,導引頭的探測距離也大大低於有效射程,需要中途彈道修正。 載機需要在導彈發射後繼續跟踪目標,並通過數據鏈控制飛行中的導彈,這相當於發射後的概略瞄準。 F-35 的AN/APG-81 具有頻率捷變、低可截獲率編碼發射等“隱身雷達”技術,但還是需要頻繁掃描跟踪目標和通過數據鏈發送中途彈道修正信號,容易暴露。 導彈的發射距離越遠,暴露的時間越長,這個問題越大。
守法 一定要守法 公平 一定要公平
Daniel Blue wrote:
中程空空導彈即使採用...(恕刪)

其實AIM-120 還有一種使用慣性導引的預估攔截點模式,等到AIM-120 飛到大致的區域後再稍微用資料鏈導引個幾秒鐘,最後再開啟主動式雷達尋標器
hn1271n wrote:
其實AIM-120 ...(恕刪)
不單純討論AIM120
本文主要討論F35的空戰能力
如欲討論AIM120請以F35發射的角度來看
AIM120在F15、F18、F22上發射效果都會有差異
所以請勿單純討論單一武器

AIM120在F35上發射的問題在原作者主文中有說明到
再貼一次給你
機載導彈發射有兩種方式:一是導彈依靠自身動力從滑軌上發射出去,二是像炸彈一樣拋下後再點火進入動力飛行。 滑軌發射需要專用滑軌,但保證導彈在任何姿態下都能可靠發射,不過萬一發射失敗,導彈可能就在滑軌上爆炸。 投放發射比較安全,也不需要沉重的滑軌,但只能在較為平穩的飛行狀態下發射,很難在復雜機動中發射。 通常近程空空導彈是從滑軌上發射出去的,中程空空導彈則是投放發射的。 F-35 的機內武器艙裡,兩枚近程空空導彈掛載在艙門內側的發射滑軌上,四枚中程空空導彈吊掛在和炸彈共用的多用途掛架上,艙門掛架可以改掛中程空空導彈,但炸彈掛架不能改掛近程空空導彈。 艙門在需要發射的時候打開,近程空空導彈從滑軌直接發射,中程空空導彈則像炸彈一樣投放出去後再點火發射。

F-35 掛載的AIM-120 中程空空導彈是可以當作近程空空導彈使用的,但由於發射方式的限制,很難在空戰格鬥中使用,所以只有兩枚AIM-9X 可以使用。 第三代戰鬥機如果只用翼尖掛架的話,也是只有兩枚近程空空導彈。 兩者旗鼓相當。 問題是,第三代戰鬥機的翼尖近程空空導彈隨時都可以處於待發狀態,而F-35 必須打開武器艙門,滑軌探出頭來,導彈的頭尾暴露於空氣中,才進入待發狀態。 這需要時間。 具體多少時間是保密的,但整個過程應該需要不少於1-2 秒。 在激烈的空戰中,這1-2 秒的滯後可能是致命的。 另外,艙門打開要大大影響氣動外形,在作極限機動的時候,影響難以估計,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飛機失穩。 要避免失穩,要嘛在極端情況下禁止打開艙門,要嘛在格鬥中不能發揮出極限機動能力,兩者對拼死搏命的飛行員來說都不是好事情。 要解決這些問題不難,可以在進入格鬥時就打開艙門,導彈處於待發狀態,但這樣阻力將大大增加,可能超過第三代戰鬥機的翼下掛架,更不用說額外阻力本來就很小的翼尖掛架了。

F-35 可能需要在空戰格鬥中早早打開武器艙門的另一個原因是導彈鎖定。 導彈可以先鎖定後發射,這樣確保導彈可靠跟踪目標;也可以先發射後鎖定,這樣可以及早發射,或者在艙門打開的瞬間就盡快發射,縮短艙門開啟的時間。 中程空空導彈採用先發射後鎖定沒有問題,導彈飛行的時間長,離軸角度小,反正也需要中途彈道修正,這相當於先發射後鎖定。 近程空空導彈在理論上也可以先發射後鎖定,但近程空空導彈瞄準的離軸角度大,目標變化快,先發射後鎖定一有可靠鎖定的困難,二在發射到鎖定這段時間裡,導彈可能已經做了很多無用功,浪費了寶貴的初始能量,還錯失了佔位。 及早打開武器艙門,使導彈的導引頭從發射到命中全程鎖定,可以大大提高命中的可靠性,但這樣做要大大增加阻力,影響F-35 本來就不算優秀的機動性。


另外請注意
F35僅有機身正前方有匿蹤設計
機腹並沒有
如果武器艙開啟時間越長
除影響氣動力構型外
還會增加被雷達捕到的風險
守法 一定要守法 公平 一定要公平
Daniel Blue wrote:
原文作者有一句話小弟...(恕刪)

很好理解,因為日本預期自己將會面對兩種五代機:殲20(戰鬥機),殲31(戰鬥機/戰鬥轟炸機,還不確定。)
F15與F18是應付不了的,F35雖說不是專門空優的,但到底是五代機,應付兩殲至少有個希望。
大量換裝F-35是日本唯一的選擇。
我也不看好F35
感覺F35的設計就是個豪賭
是想說一方面靠匿蹤打超視距
一方面靠先進短程飛但跟感應器來彌補機動性
但是都是理想
一但匿蹤效果不好的角度被抓到了
或是飛彈沒辦法擊落敵機
機動性不族很可能就要被玩死
感覺在新一代戰機問世後這個還沒行成戰利的傢伙
馬上就要陷入苦戰阿....
別說su35bm了後面還有號稱能跟f22殺個你死我活的T50阿
與三代機對決,
超視距戰鬥時,F-35是有一定優勢的;
而當進入狗鬥時,F-35應該會陷入劣勢。1.機動能力比F15,16,18還低些,跟蘇系戰機,鴨翼戰機就更沒法比了。2.得長時間打開倉門,待機發射,嚴重影響氣動,將大大降低本已不足的機動能力。若不預先打開倉門,發射就有時滯,這樣做或許更致命。
F-35的速度慢於大部份三代機,陷入狗鬥時,逃也是逃不掉的。反之,三代戰在超視距時,也有機會利用速度與機動能力躲過空空導彈。

綜合來看,F35對三代機大概只有輕微的優勢,甚至是均勢(尤其是厲害的3.5代,如蘇35)。

makeinhk wrote:
與三代機對決,超視距...(恕刪)


據詹氏防衛周刊指出
在沒有預警機、電戰機或其他配搭機組情形下
單機作戰
F22對SU35BM交換率在1:2~1:3之間
考量F22與F35性能的巨大差異
F35對上SU35BM交換率可能不會太樂觀
守法 一定要守法 公平 一定要公平
snd200x wrote:
我也不看好F35感覺...(恕刪)

F-35戰機的機動性從來就不弱
F-35故意設計成大範圍先天不穩定氣動布局,就是要用先進的飛控系統和複雜度遠超過F-22戰機的飛控軟體最大限度的提升機動性

而且可以100%取代實機訓練的F-35模擬器(所以F-35戰機沒有雙座型)也早就對外公開開放試用,所有人在使用過該模擬器後,都一致認為F-35戰機是架非常靈巧的戰機

snd200x wrote:
我也不看好F35感覺...(恕刪)

只要F-22戰機利用超音速巡航能力玩"一擊即脫"的戰術,Su-35bm根本就只是個空中活靶罷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