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1271n wrote:
你還在用10幾年前的...(恕刪)
這份報告是2008年發表的
約翰‧史提靈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超視距作戰的有效性。在越戰前,美軍估計空對空飛彈的有效性是百分之七十,但實戰效果只有慘不忍睹的百分之八。這個教訓讓美國日後發展AIM-120飛彈時,試射超過兩百枚以確認其可靠性。
這些努力在波灣戰爭後發揮功效,美國與荷蘭在實戰中共發射十七枚AIM-120,擊落十個目標,命中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九。事實上,在波灣戰爭前,由飛彈擊落的五百二十七架敵機中,只有四次是真正的超視距空戰;但在波灣戰爭後,六十一次飛彈擊墜記錄中,有二十次是在超視距進行。很明顯地,超視距飛彈大幅提高的可靠性,已增強飛行員進行超視距空戰的信心。
但AIM-120雖然克服了可靠性問題,卻還沒有證明其對抗反制的能力。它們擊落的十個目標都是靜靜挨打,但解放軍的Su-27/30不但有雷達警報器,還內建有電波干擾器,AIM-120在臺海空戰中真的能維持百分之六十九的命中率嗎?
蘭德報告列舉響尾蛇飛彈為例,其採用銻化銦尋標器的L型,具有全向位攻擊能力,在福島作戰中發射二十六枚,擊落十九架,創下命中率百分之七十三的佳績。但在波灣戰爭中,美軍採用更先進,加強抗干擾能力的M型,發射四十八枚卻只擊落十一架,命中率只有差強人意的百分之二十三。原因便是伊拉克空軍裝備的俄製熱焰彈,經過了阿富汗戰爭洗禮,對抗紅外線尋標器的能力已超過美製飛彈的抗干擾程度,這極有可能在未來空戰中發生在AIM-120上。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一九七四年在內華達沙漠進行的AIMVAL/ACEVAL實機空戰實驗中,駕駛F-5E的假想敵教官靠著超市買來的超速雷達警報器,以側轉動作讓雷達脫鎖,逼迫F-14/15戰機進入纏鬥。美國雜誌曾在二○○二年披露,空軍飛行員利用3D虛擬座艙模擬Su-30與F-15的空戰,利用機動性的優勢,Su-30每次都能破解F-15的鎖定並以R-73飛彈擊落對方。
對抗雷達導引飛彈的終極武器—拖曳誘餌也已問世,它能複製飛彈的雷達信號,吸引飛彈攻擊自己,即便能「歸向干擾」的單脈衝尋標器也無法分辨。美製ALE-50誘餌在科索沃衝突協助B-1B逃過三十枚以上飛彈的攻擊,美國海軍在F-18E/F上裝備光纖連接的ALE-55,而英國也在颱風戰機上配備了自製的光纖誘餌。但有趣的是,中俄兩國至今還沒有類似產品服役。(PS..俄羅斯已經在2010年發表相類似產品,老共緊接著在2011年發表,不知有無合作或技術授權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