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3 今天墜毀. 會不會加速國防部 購買韓國T-50 金鷹教練機..

真英雄

犧牲自己 向您致敬

RIP

RIP
houmh wrote:
AT-3 今天墜毀....(恕刪)

j815062 wrote:
我聽到的路邊消息是義...(恕刪)


因為血緣的關係所以M-346跟對岸的L-15撞臉,

不知道這會不會有影響.



歐洲國家軍售台灣有一定的困難度,

看看漢翔跟空軍有沒有辦法搞定囉!

sp0609 wrote:
因為血緣的關係所以M...(恕刪)

我們可以說我們買的才是純種~絕不是山寨貨~XD

不過高教機在研發及生產上難度應該不會比搞新款戰機來的難
而且台灣有過相關經驗
如果可以自行建造高教機,也算是對未來新型主力戰機的開發作暖身
就算國造戰機沒下文,當作技術儲備也不是壞事

雖然過程會痛苦一點...
插個話,L15的生產廠商洪都工業集團(原來叫南昌飛機製造廠)是中國航空大廠裡少數一開始就有非俄系血緣的。1930年代,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請了一些意大利人在南昌指導生產轟炸機。
1.
台灣新教練機的使命是需要取代AT-3 + F-5E/F,

當初諾斯羅普協助台灣設計出AT-3的時候還是高教機,

但是現在AT-3實際上只能當作中教機來用,

發揮餘熱充作高教機的F-5E/F已經快頂不住了,

未來空軍希望用T-34C+先進高教機就能完成訓練,

如果遇到沒有雙座版的戰鬥機最好還能完整的模擬全部的性能,

而AT-3連線傳飛控都從缺,

所以重造AT-3增強版的方案還沒正式提案就被空軍打槍.

2.
IDF閹割版一度是最受矚目的想法,

大多數的說法只要拆了這個那個就能當教練機,

但是好像從來沒人考慮過飛機重量配平的問題,

英國的EF-2000原本打算拆掉機砲節省經費,

結果砸了一堆大錢評估之後又悶不吭聲地把機砲塞回去,

IDF拆了一堆東西之後必然還是砸錢研究怎麼安裝配重,

不然氣動跟飛控等於要從頭再搞一次,

所以IDF閹割版與完整版在外型跟重量上差異不會太大,

也就是說IDF短腿的特質很有可能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這對於高度要求滯空時間跟操作費用的教練機顯然是致命傷,

AT-3加副油箱總共2766公升的燃料可以飛五個小時,

同樣數量的燃料給IDF大概撐不過一個小時,

還沒把造價跟後勤費用加上去就已經讓空軍口吐白沫了,

不到萬不得已我想空軍應該不會選這個方案.

3.
目前看來最佳方案是教練機在台組裝製造,

研發的部分則與AT-3一樣由漢翔與國外大廠合作,

但是可能改成以現有機型研發出客製化的版本,

因為教練機需求量不大(50~60),

所以大概與原廠版本不會差太多,

另外考慮到教練機長達30年以上的後勤問題,

銷路越好的教練機越適合作為合作的對象,

起碼不用擔心零件斷料問題.
不懂為何要考慮買韓國人的 T-50 ,

漢翔中人才這麼多, 不好好拿來研發AT-5.
這些立委老是想外買,
為的是什麼 ?

用屁股想也知道, 為的是什麼吧 !!(Money Money Money )
sp0609 wrote:
1.台灣新教練機的使...(恕刪)


當年也不過是前兩年 漢翔有向空軍簡報多個方案 這裡面有許多混合方案

基本上有AT-3的增強版與IDF的簡化版 兩者混合版都有

沒法做決定的問題在於空軍做計劃的人跟主官的想法或許很難去取捨吧

線傳飛控系統很重要嗎? 教練機的設計應該還是"天生穩定"的一架飛機比較好吧

而且是要線傳飛控那些控制面?? 線傳飛控其實是要提升飛機控制的特性

訓練飛行還是回歸基本控制就夠了吧 倘若線傳飛控是真的一定要的規格

就跟20年前一樣外包再整合就是了 關鍵就是"錢"罷了


飛機的配重有其難度但真的不是重點 坦白講當年造 AT-3與IDF 的時代跟現在是有差異的

20年過去了 材料也都變了 工法也變了 要重新製造IDF或是任何新的飛機 一定有許多改變

商源改變與製造商倒閉等問題 配備與裝備也都有所變動 真的造出來了 相關的重心與配置一定會變

複合材料跟更輕的設備都會被使用在新的飛機上 所謂簡化版其實也非真的簡化 反而是更新版

差別在於設計需求 所謂耗油 油箱小 當初飛機設計時也是因為空間與重量無法再減少而犧牲了

如果相關的用途已經改變 其實可以利用原來被犧牲的空間與重量來設置油箱

TFE-731跟TFE-1042根本就不是同一種設計理念的東西 制空5小時與1小時也非同一個立足點來相比

那要怎麼比40000呎的操作能力呢? 裝TFE-731的AT-3 較有力 還是TFE-1042的 AT-X 較有力

空軍如果要長得不一樣 那就開菜單重新搞也可以 當年有幾十個IDF的構型進去吹風洞與初步設計

喜歡那個構型可以挑阿 如果嫌貴 看多少錢合理 也要講清楚說明白


空軍怎麼嫌或是選 我也沒甚麼好說 畢竟顧客最大 但我是繳稅金的 看不爽覺得不對的當然可以講

一個幾百億的採購案 全民買單 之前已經花了1千億以上來扶持與培養的航太工業是幾千人員工的事業

不給機會 是說不過去的
AT-3當年的開發算得上很順利

不過問題是那機子本來就是國外快接近成品狀態的某個設計案,台灣是承接該設計案的成果才能用那價格與時間完成得(有點像我們以前的小神盾計畫廢棄後,結果計畫成果延用到其他國家需求上)

現在國際上類似的高教機廢案我只記得德國那架,但那玩意而恐怕也不比南韓金鷹高教機好養...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當年也不過是前兩年 ...(恕刪)


1.
線傳飛控對T-34C這種初教不重要,

但是對先進高教就很重要了,

台灣現行教練體制是T-34C -> AT-3 -> F-5 -> 雙座戰機,

也就是說總共要四種機型才能完全訓練,

未來則是希望T-34C -> 先進高教機+訓練座艙就能完成,

所以高教機還必須要能用軟體模擬各種現役戰機的操作特性,

並且在現役戰機升級之後教練機也要軟體升級與時並進,

這很明顯不可能用傳統機械飛控完成.

2.
飛機在設計的時候就必須考量重量配平的問題,

未來的任何修改都必須符合當初的重量配制規範,

不然就會發生對岸J-11B改用複合材料減輕重量,

最後卻發現還得加鉛塊鋼板補平配重的笑話,

教練機高度重視飛行操作的安全性,

可能涉及重量配平的激進修改方式恐怕客戶不會買單.

3.
不是同一種設計理念的東西其實不只TFE-731跟TFE-1042,

IDF當初的意圖取代F-104的中高空攔截機,

所以不管是現役或是廢棄的方案,

基本設計需求與教練機幾乎沒有共通之處,

要完全自製不與國外廠商合作的話,

另起爐灶從頭設計是必然的.

4.
教練機另一個高度重視的項目是操作成本跟採購成本,

操作成本可以參考一般常見的駕訓場,

有沒有人用賓士(戰鬥機)來當作教練車(教練機)?

獨自從頭設計表示要以60架的採購量攤平研發成本,

不與國外廠商合作表示外銷的可能性趨近於零,

到時候採購成本大概真的會讓我們這種納稅人目瞪口呆之餘上街暴走........

5.
台灣所有"自製"武器都不乏外國廠商的身影,

即便已經把台灣遠遠甩出N條街的南韓,

在研發金鷹教練機的時候也是與外國廠商密切合作,

理智看待自身所處的環境與實力也許是做出正確決定的第一步.
話說...蠍子也有意競標T-X計畫,

而且急尋合作夥伴,

不知道中華民國空軍的口袋夠不夠深?

Farnborough Airshow: The Scorpion in search of a customer
http://www.bbc.com/news/business-28260781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