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1271n wrote:台灣也應該開發下一代的匿蹤反艦飛彈了...(恕刪) 傳統飛彈構型的雷達截面積已經夠小了 , 刻意再搞匿蹤 效費比並不大 ~~反正依軍艦雷達功率 , 反艦飛彈再怎樣匿蹤 只要一冒出海平面都能立刻抓的到 , 並指派飛彈攔截 ~
piwu0536 wrote:射程那麼短 ? 網...(恕刪) 看不懂嗎?純火箭的 MM-40亞音速 70km 左右提速那要用更高爆性的火箭燃料才能將其推到因速3倍你要提的速度越高 所需單位時間的火藥量 絕對不會只是線性增加雖然速度提升 每秒的行動距離也增加但提速單位時間火藥量的增加超過線性增加 射程可能只剩不到 2/3 或一半 的距離--------------------------------------------------------------------------------------------寄生阻力是因空氣和飛機的相對運動產生的阻力,約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還要在加震波阻力等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7%E9%98%BB%E6%AF%94--------------------------------------------------------------------------------------------那英擊18的最後一段必然不小於一枚飛魚若小於......那又在胡謅了現在好像把音速幾倍 或攔截飛彈 視作理所當然.....你確定嗎.....這世界現在胡謅的人太多了甚至有人以視為理所當然......
老闆是神XX wrote:看不懂嗎?純火箭的...(恕刪) 唉 ~ 你可能看不懂鷹擊-18的原理吧 ? 它可是在最後40公里才拋掉巡航段的彈體再來加速的 ,所以火箭段的初始速度並不是零喔 !!再加上不必拖著沉重的渦扇引擎及彈身 , 它的末段機動性能肯定非常刁鑽 , 這才是突破現代軍艦防空的正途呀 !!至於台灣真要搞匿蹤反艦飛彈 , 把雄二的外殼換一換就行了 ~~ 畢竟次音速彈對氣動不太講究 .不過中科院應該沒有那麼無聊才對 .... 前面說過 傳統飛彈雷達截面積就已經是0.1平方米等級 , 再搞匿蹤意義並不大 ~~
piwu0536 wrote:唉 ~ 你可能看不...(恕刪) 其實高速和匿蹤在設計上是相互矛盾的,導彈如果超兩倍音速其火箭發動機必然是極明顯的熱輻射源。這也是為什麼採用匿蹤設計的LRASM要全程亞音速的原因。
La_dante wrote:其實高速和匿蹤在設計上是相互矛盾的...(恕刪) 沒錯 ~ 不過再怎樣匿蹤 就算能跟F-22或殲-20一樣好了 , 對於艦載大功率雷達或是預警機來說還是能輕鬆一百公里外偵測到 .所以像鷹擊-18那樣搞末段拋掉巡航段後大機動突防 , 相較之下還是比較有前途 .
piwu0536 wrote:唉 ~ 你可能看不...(恕刪) 你忘了NSM...雖然是次音速,高G運動能力、彈道終端還會以程式化的三度空間亂數來進行不規則閃避,使敵方近迫武器系統無法預估其路徑變化、終端飛行高度號稱僅1~3m左右,除了戰鬥部威力較小這個缺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