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燒肉丸子 wrote:
既然如此那標準教戰手...(恕刪)


“你會拿著油桶去救火嗎?”
差不多是這種水準
你的問題讓我很難回答你!

況且飛彈離架後
加速到極速
通常是幾秒到十幾秒
飛機辦不到這種加速
聽到雷達警報響
還看不到煙柱
差不多要被擊墜了

標準的追擊速度是飛行器的1.5倍速
但是現代飛彈能力遠遠超過這個速度
Derek2025 wrote:
"20世紀70年代,...(恕刪)

引用了這麼多屁話,結果還是沒解釋,駕駛員承受G值上限9G沒變,同樣速度之下,轉彎半徑都不能更小,不管是用控制面轉彎還是要用向量噴嘴轉彎,都受限在這個人體與機體極限,所以真正那時的結論是向量噴嘴引擎只能在無人機上發揮,有人戰機無用,你個大軍盲。
F16,飆風歐洲戰機都可以用控制面飛出超過9G的轉彎,沒有必要裝向量噴嘴增加重量,但是用電腦限制轉彎的G值。

你這種半瓶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呵呵……你真的知道向量發動機的功用是什麼嗎?向量發動機跟人體能承受幾個G值過載有啥關係?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你根本不懂向量發動機的作用是什麼,同樣的轉彎,用舵面轉彎半徑多大?用向量發動機轉彎半徑多大?用舵面跟用向量發動機誰恢復能量快?而且舵面還有一個缺點,速度一掉下來舵面效率就會降低,而向量發動機不會,但戰機在空戰中一直保持住足夠的能量跟速度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時候舵面效率就會降低,如果對方戰機有向量發動機就會取得很大的優勢,而且使用向量發動機不會損失多少能量,轉彎半徑也更小,如果是射紅外彈,對於咬尾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匿蹤戰機,就算是f22跟f35噴嘴做過匿蹤化處理,只要你能咬住它的屁股,紅外彈就可以把它射下來
Charlie2020 wrote:
引用了這麼多屁話,結...(恕刪)

浦燒肉丸子 wrote:
既然如此那標準教戰...(恕刪)


你的論述完全錯誤! 戰鬥機拋副油箱等動作是雙方contact要進行纏鬥 (所謂狗鬪)的準備動作, 並非閃避BVR飛彈的教範動作。 拋棄副油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機動性。 至於躲避空—空飛彈的戰術作為通常如下。

以下是青年日報的報導:
----------------------------------------------------
【軍事論壇】淺析反制空對空飛彈戰術作為
◎許邁德

2017年6月18日,美海軍1架F/A-18E戰機在敘利亞擊落1架Su-22M4戰機。有趣的是,引起世界關注的並不是美軍立下戰功,而是為什麼發射第1枚短程空對空飛彈不能擊中,直到再次發射第2枚中程空對空飛彈才能成功命中?

依據外電報導,美敘戰機在空中遭遇時,F/A-18E戰機便在距離約800公尺發射一枚AIM-9X「響尾蛇」短程飛彈,遭到Su-22M4戰機隨即投放「熱燄彈」誘餌而反制成功;接著發射1枚AIM-120 C「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才準確命中,進而迫使飛行員彈射跳傘並安全逃生。本文即就空對空飛彈研發背景、成功擊落敵戰機案例、主動與被動反制戰術、美軍反反制研發計畫等,依序為讀者做進一步的介紹。

空對空飛彈研發背景

空對空飛彈係從飛行器上發射,進而攻擊其他空中目標的各種導引飛彈。德國為創始研發生產國,在1943年率先提升Hs 117H型地對空飛彈為117M型空對空飛彈;接著在1944年研發X-4型空對空飛彈,並在同年8月11日成功試射命中靶機,因而開啟了空戰進入飛彈攻擊的序幕。

然而,德軍尚未進行大規模部署之際,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二戰後,美、蘇等國都積極蒐集德國的空對空飛彈相關資料,大幅縮短了各國自行研發的期程,並成功製造出多樣化的空對空飛彈。縱觀當前世界各國的高性能空對空飛彈,依外形大都分成三大部分:彈頭、彈身、前導引翼與尾翼等。

先就彈頭部分而言,包含飛彈導引系統、高爆炸藥與引信等。早期導引系統採用線控、無線電等導引方式;目前大都改採紅外線、半主動或主動雷達等導引方式,具有「射後不理」的基本功能。至於高爆炸藥則多屬傳統性炸藥,採用接觸與感應等兩種引信,在直接碰撞到目標時啟爆,以及經由偵測判斷目標距離和角度等訊號後啟爆,然後產生大範圍的巨量破片來摧毀目標。

再就彈身部分而言,包含飛彈推進器與燃料。推進器的動力大都採用固體燃料火箭,至於射程的遠近則視燃料多寡而定;飛彈射程簡單可分為20公里內的短程、20至100公里的中程,以及超過100公里的長程等。最後論及前導引翼與尾翼部分,飛彈發射後的飛行路徑,係由固定的4片尾翼來穩定其彈道飛行;至於4片前導引翼,則接收來自導引系統的偵測訊號,引導彈道飛行的正確方向以命中目標。

成功擊落敵戰機案例

  運用空對空飛彈成功擊落敵戰機的案例不勝枚舉,在此僅提出與此次攻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案例。首創空戰紀錄的是,德軍戰機在1944年底,成功發射還在進行作戰測評的X-4型空對空飛彈,一共擊落英軍7架轟炸機,開創空對空飛彈擊落敵機的新紀元!

1958年9月24日,中華民國空軍F-86F戰機在溫州灣上空,運用AIM-9B響尾蛇飛彈成功擊落共軍MiG-17戰機9架,創下全球首次運用紅外線導引飛彈擊落目標的空戰紀錄(當時尚無熱燄彈之反制裝備)。至於AIM-9型響尾蛇飛彈,早已自1953年9月試射成功的A型,陸續提升性能至AIM-9B、C、D、E、G、H、J、K、L、M、N、P、Q、R、S等諸多型別,直至2003年開始服役的X型,也就是此次遭Su-22M4戰機反制成功的最先進AIM-9X飛彈,因此造成美軍深刻檢討其反反制的研發計畫。

此外,檢視此次攻擊奏效的AIM-120C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屬於美軍當前「視距外」空對空飛彈的主角,採用主動雷達導引方式來攻擊目標。1992年12月27日,美空軍F-16D戰機在伊拉克南部禁航區,即運用該型飛彈擊落伊軍MiG-25戰機,創下首次擊落敵機的紀錄。至於此次成功命中Su-22M4戰機,亦是截至目前空對空飛彈擊落敵機的最新紀錄(不含無人機)。

AIM-120飛彈在1991年9月開始服役迄今,雖然戰功卓著但為擴大戰果,當然也陸續研發其性能提升型,諸如:AIM-120A停止生產,逐步在1994年由AIM-120B、1996年由AIM-120C取代之,並計畫研發性能更為傑出的AIM-120D飛彈;只是在D型量產之前,持續生產AIM-120C小幅度提升的AIM-120C-5、6、7、8、9等衍生型飛彈過渡之。

主動與被動反制戰術

反制空對空飛彈的主動戰術,係歸屬於戰機本身的設計與裝備科技。首先是反制雷達偵測的「匿蹤」技術,諸如:減少戰機「雷達截面積」、運用吸收雷達波的機體材料與蒙皮塗料,以及裝置「電子反制系統」以進行雷達主動干擾等方式。

其次是反制紅外線偵測的「降低熱源」技術,諸如:抑制發動機的熱排氣、減少機體與空氣的高速摩擦而產生熱輻射等。這些主動反制雷達與紅外線偵測的戰術,皆能大幅提升戰場的存活性。

至於被動的反制戰術,一是運用機上裝置的「雷達預警接收器」,在偵測到有飛彈來襲時,因無法辨識其攻擊的導引方式,大都同時投放熱燄彈與「干擾絲」等兩種誘餌並改變飛行路徑,經由虛擬的熱源與雷達反射波等,用來同步干擾紅外線與雷達的偵測,造成其偵測失誤而無法命中目標。

二是被動反制戰術的最後一招,就是遭遇到攔截時,飛行員發揮戰機的操控性能,以避免敵機佔位而發射飛彈;若是躲避不掉,當目視到飛彈來襲時,再利用低空地貌、太陽熱源等環境誤導,以及高速度、大G力、大角度等的操控方式以突然變換飛行路徑,迫使飛彈遭遇超出偵查範圍,或是鎖定模式脫鎖等情境,也許會有逃過一劫的機運。

美軍反反制研發計畫

早在1987年間,美國中情局在阿富汗擊落的Su-25戰機殘骸上,回收其熱焰彈投放器進行研究,並安裝在MiG-21戰機上實際驗證。測試的結果令美軍相當訝異,當時美軍發射的AIM-9P飛彈,並不會被美製的熱焰彈反制,卻有8成以上會被前蘇聯所製的熱焰彈反制;這也許就是此次AIM-9X飛彈遭到成功反制的原因之一,所以美軍的反反制研發計畫不得不再次展開。

回顧當年美軍的反反制計畫研發成功,主要是發現AIM-9P飛彈的導引系統是依據美製熱焰彈的性能參數加以反反制;前蘇聯製的熱焰彈,其燃燒時間、強光程度、散布面積,以及散布間隔等性能參數都不相同,所以有8成以上的成功反制機率。因此,美軍以敵為師而修改了AIM-9P飛彈的導引系統,以及美製熱焰彈的投放性能參數等。

檢討此次AIM-9X飛彈遭到成功反制,最重要的是,必須尋獲Su-22M4戰機殘骸上的熱焰彈投放器加以研究,因為這些年來必然也更新其熱焰彈的投放性能參數;唯有在知己知彼的情境下,才能使此次的反反制研發計畫再次成功的達成任務!(作者為飛安專家)
------------------------------------------------------
除上述熱焰彈, 干擾絲, 以及戰鬥機急速大轉向外, 還有戰鬥機ECM干擾敵機射控或敵飛彈的方法。

阿斯特怒伯爵ρσπ wrote:
向量發動機跟人體能承受幾個G值過載有啥關係...(恕刪)


軍盲無極限!

有人機不限制在9G以內的動作, 難道已昏迷的駕駛員能開飛機?

人家說 '向量噴嘴只適合無人機', 有何不對? 難道PLAAF飛行員個個能負荷10G以上? 都是超人?
你懂我在說什麼,如果不懂就算了,我有在跟你討論有人無人能承受的過載嗎,你連我說的意思都沒弄明白
giga giga wrote:
軍盲無極限!有人機不...(恕刪)
Charlie2020 wrote:
引用了這麼多屁話,結果還是沒解釋,駕駛員承受G值上限9G沒變,同樣速度之下,轉彎半徑都不能更小,不管是用控制面轉彎還是要用向量噴嘴轉彎,都受限在這個人體與機體極限,所以真正那時的結論是向量噴嘴引擎只能在無人機上發揮...(恕刪)


其實, 你不懂看繁體字, 是可以直說的, 我不會歧視你. 如否, 請你看清楚別人的文章才回, 這也是一種尊重.

"裝備了推力矢量技術的戰鬥機,由於具有了過失速機動能力,擁有極大的空中優勢,美國早期使用裝備了推力矢量技術的「X-31」驗證機與「F-18」做過模擬空戰,結果「X-31」以1:32的戰績遙遙領先於「F-18」。"

"第六代戰鬥機其中一個可能的特色,是控制翼面進一步減少,以減低RCS。這時只能透過TVC來做進一步的飛行動作控制了。"

"當戰鬥機的實際瞬時攻角大於失速攻角,其飛行速度遠低於巡航速度的時候,如果整機依然具備實用的操控能力,那麼就可以在無須耗費巨大能量、無須忍受巨大過載的前提下,實現戰鬥機的快速轉彎"

"如此明顯的數據讓各國再次把目光聚焦在推力矢量技術上。推力矢量技術也因此再次超常“機動”,在兵器研發方面走向兩大方向:一是先進的戰鬥機機動能力。二是可靠的運載火箭、彈道導彈控制能力以及深空探測的自主著陸和起飛能力。"

誰說過TVC是用來作9G轉彎的?
他都沒看你文章的內容
Derek2025 wrote:
其實, 你不懂看繁體...(恕刪)
軍盲再來插嘴:資料來源


所以,裝備向量噴嘴的飛機可以更小的半徑,以及更小的G力轉向,是否?
阿斯特怒伯爵ρσπ wrote:
"裝備了推力矢量技術的戰鬥機,由於具有了過失速機動能力,擁有極大的空中優勢,美國早期使用裝備了推力矢量技術的「X-31」驗證機與「F-18」做過模擬空戰,結果「X-31」以1:32的戰績遙遙領先於「F-18」。"

所以這時候舵面效率就會降低,如果對方戰機有向量發動機就會取得很大的優勢,而且使用向量發動機不會損失多少能量,轉彎半徑也更小,如果是射紅外彈,對於咬尾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恕刪)



所以你這種半瓶醋會誤以為,向量噴嘴會幫你漸少轉彎半徑,顯然你是沒學過物理,同樣在追尾,速度一樣的情況下半徑減小,G值就會大增。結果還是一樣的,都受現在9G的限制下,向量噴嘴不會幫你減少轉彎半徑卻不增加G值。物理零分的人還敢來此放肆! 打臉! 打臉!

過失速機動能力在實際空戰中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SU-27在過去30多年來從來沒有在真正的空戰中用過機動操作去纏鬥,所以說你們半瓶醋,根本是拿了個雞毛當令箭。X-31飛了近600次試飛後,後來老美還是放棄這個向量噴嘴應用在後續新戰機研上。

而F15與F18都曾經改裝過向量推力引擎,也經過試飛,結果並沒有比傳統噴射引擎在纏鬥中更佔便宜,同樣的研究報告也分享給德國,因為德國也有參與X-31計畫,所以歐洲戰機也沒裝向量噴嘴。

如果這個向量噴嘴是真的要量產的計畫,她一定會裝在J10C上,結果卻裝在J10B上,就是因為老共也知道這玩意可能沒有實戰價值,所以只用一個要淘汰的戰機J10B去做這個實驗。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