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gamer wrote:
不過好奇的是影片後面YF-16降落時因為機輪卡住,試飛員決定迫降,怎麼會決定迫降在跑道旁的草地上?...(恕刪)
美國空軍在1975年1月13日決定採用General Dynamics YF-16。屬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比利時、荷蘭、丹麥、挪威四國當時亦正尋求取代現役Lockheed F-104G Starfighter的後繼機種。美國空軍的決定使YF-16成為四國次世代戰鬥機的首選。
GD廠因此安排序號72-1568的YF-16第二架原型機參加1975年六月初的巴黎航空展,為歐洲潛力買家進行飛行展演。但5月8日試飛員Neil R. Anderson (1933-2006)在德州沃斯堡(Fort Worth)的Carswell空軍基地進行預演時,該機因右側主輪卡住輪艙無法放下,只能在數千名GD廠員工及家屬眾目睽睽之下以機腹迫降。

GD廠立即改以序號72-1567的YF-16首架原型機飛越大西洋參展,擊敗同場較勁的Dassault Mirage F1E,獲得北約四國訂單;亦開啟F-16成為全球最銷售戰鬥機之路。

當飛機在機體完整的狀況下以機腹迫降時,降於瀝青鋪面跑道遠比草地安全。機腹迫降於跑道造成起火燃燒的機率極低:蒙皮金屬與瀝青鋪面摩擦產生火花的機會低、迫降前燃油應已宣洩、迫降得宜亦不致造成燃油槽破裂。草地或許表面柔軟,但下方土壤可能堅硬不平,易使飛機在迫降過程中翻覆,更為致命。
這架YF-16只作飛行展演,故攜行燃油極少,無法長時間滯空藉特技動作設法抖落主輪。加上它已獲指派即將啟程赴歐進行商業推廣,關係著GD廠未來的生存。試飛員應是基於盡量保全機體的考量,才決定以機腹迫降在跑道旁草地。整段機腹迫降過程非常平順柔和,充份展現試飛員的高超技術;但終究無法避免機體結構挫屈受損,未能立即修復參展的結局。
pcgamer wrote:
1995年四月18日,在獨立號航艦上有架F-14在四號彈射器上升火待發,因為這艘航艦上的四號彈射器後面並沒有噴流偏射板(JBD),本來彈射時後方該全面淨空的,但是當時卻塞了另外一架F-14,結果這架F-14就被前機強大的噴射氣流給掃到:
然後它就被掃到甲板旁的通道上動彈不得,第一時間機上的飛行員跟雷達攔截官隨即彈射逃生成功...(恕刪)
遭噴流掃落的該機滿載燃油彈藥,後續的回收過程是關鍵。詳見飛行甲板噴流導致的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