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出動神風無人機轟炸俄國煉油廠

mangchaocs wrote:
受風影響比導彈大得多的低速固定翼飛機,GNSS的部分不起作用的情況下,INS在幾百公里距離上發散程度感人......比較可靠的是仿地飛行加圖像匹配,但那前提是你要有準確的地形和沿途測繪數據。


無人機和飛彈的空速差十萬八千里,飛彈受風影響比無人機大得多,所以導控系統也高貴得多,這種低速無人機的INS和導控有小型客貨兩用飛機的精度也就夠了,不會差到一個城市這麼大,即使成本增加,也比飛彈便宜。

另外,除非在台灣海峽遍布GPS干擾系統 (這可是大工程),在中途仍可使用GNSS,在受到干擾時系統再跳過就好,純INS操作的距離沒有想像中的遠。

對於台灣來說,沒有必要深入內地,沿海地區就是主要的目標,也有對應的解決方案。

https://www.coretronic-robotics.com/tw/advantage

一樓的影片應該也是用類似的做法,因為它栽的位置不是很好,油槽就在旁邊不遠,如果是有人操控應該會選擇油槽而不是生產的管線。


waffe wrote:
聽聽沒有配音的騰雲就知道這東西多吵


mangchaocs wrote:
TB-2 用的4冲活塞發動機一樣吵死人。


巡弋飛彈用的 turbojet、turbofan一樣很吵,不認為聲音是個問題,只是因為慢速飛行讓對手比較有時間反應,但是數量可以抵消這個缺點。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Mang兄 這種航模級的UAV單機殼就要六萬多人民幣也太狠了吧

要我以前接觸到的環境 這個機殼的結構要一萬人民幣就很偷笑了

關鍵在那裏? 數量是關鍵 買個幾架 幾十架跟幾萬架的差異很大

另外用碳纖維造的用來作機身結構 這種UAV用鋁合金做框架 塑膠殼就差不多

看過同等大小的無人機基本上 2-300米就可以起飛 四線道馬路就很足夠起飛

VTOL構型太浪費系統又複雜 傳統起降構型 起飛後把起落架與輪子丟了省重量

另外就是 系統的運用也會有差異 2-3百公里時速的操控伺服器應該要求不大

噴射發動機的航模可飛到500-700公里時速也是用航模等級系統與遙控伺服模組

動力設備 我看了笑哈哈 100-200CC的引擎 不就是我家的迪爵125的12馬力嗎?

一台新的迪爵的成本要多少啊? 幾萬塊台幣就夠了 但這種無人機值得更好的選擇

既然當了神風特攻隊 用回收機車的舊引擎不就得了 啟動後用幾個小時就夠用

把機車的動力系統裝在這架UAV上 啟動器就省了省重量 出發前用啟動器啟動就行了

至於飛行控制系統 大疆DJI有現成的解決方案 唉 這在30年前我入行時是天方夜譚

幾百塊的美刀 可以買到AUTOPILOT 自動飛行控制系統還附加一堆功能 太神奇了

所以要我來搞 2-3萬人民幣搞一架這種無人機是有機會的 除了"導航系統"以外

導航系統很難但雖然有時很簡單 只要GPS是正常的 DJI的飛行控制系統就夠了

要去炸一個營區而不是一輛戰車 這個精確度就可以了 畢竟這類無人機是誘敵用

讓敵人浪費資源來進行防守 就是這個目的 但若是真能夠擊中目標那就太好了

既然GPS這類衛星導航系統在開戰後不管用 要怎麼樣才能夠進行導航實在很苦惱

看來俄羅斯人在後方沒有任何GPS干擾的裝置 這架UAV輕鬆愉快擊中煉油廠

萬一海峽兩岸都用一大堆干擾裝置 這種廉價的UAV該如何找到目標攻擊?

慣性導航裝置IRU是最可行的 但IRU的價格很貴 阿里巴巴上的民用IRU

最便宜的就幾十萬人民幣加上終端無導引能力 飛一個小時誤差至少1-2公里

終端導引有幾招可以用但都不便宜 例如圖像識別 用GIS來認出自己的位置

最後發動攻擊直取黃龍 這類武器應該是巡弋飛彈與彈道飛彈高成本武器使用

另外用加密與跳頻資料鏈傳輸終端攻擊的影像資料 那是自殺無人機的絕活

這類的武器研發就很困難 另外也是很貴的 特別是系統的建置

受限於無線電的通訊距離 射程與控制範圍也是有限 哈哈 有空再來談吧




機體結構成本看是什麼樣的工藝。

如果蒙皮是用玻纖複材或者碳纖複材這個價格還真的就不算貴。而且從官方參數上講,機體才25公斤,但是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85公斤。那麼大概率這個飛機是複材蒙皮的。

舉個實際例子,就是我前面提到那個10公斤的EV,蒙皮是碳纖複材,框梁是碳板+蜂窩夾層複材板。最大起飛重量14,機體結構重量3,樣機階段的機身成本三萬多,量產階段一萬七八的樣子。滑跑型在結構和強度上要求低那麼一點點,但是機身面積擺在那裡,也不至於便宜太多。

至於說動力部分,衹要是螺旋槳推進的話,到接近100公斤這個等級,要講究航程,肯定是燒油要好一點,但是電動的劣勢並不大。就我知道的這些型號來講。設計好載荷跟動力系統之間的比例,做到接近油機的航程也還是可以的。衹是說電池作為一次性成本高了一點。

小弟對飛控的行情不熟,大疆的通路飛控對於固定以及是否適用不是很清楚。但這玩意硬件價格再低也是好幾千人民幣,基本上是丐中丐中丐版的價格了,我們現在做的通用平臺飛控+配電盒對外售價標準版是6萬多,丐版4萬多的樣子,高配版就看客戶要選配什麼了,純硬件成本不便明說。單從軟件上講的話倒是便宜,比如垂起固定翼如果直接搞個px4做修改而非自研就幾乎不花什麼錢。

導航部分,純慣精度實在太差,民航等級的精度提昇有限成本也不低。就真的衹能侵擾而非打擊了。如果真的只追求侵擾而非精准打擊,慣導的傳統遠程火箭彈可能還好點。至少CEP不至於偏到市郊以外……

老共很早就在搞類似的項目,但是對精度/程度微妙的隱匿性/抗干擾能力/毀傷力都還有要求,尤其是精度和毀傷力要求還不低,所以成本雖然比導彈低了很多,但還是一般民用無人機無法比擬的。
mangchaocs
不過轉念一想,如果是做成一次性的,好像機體強度冗餘確實也不用那麼大,機身部分應該能稍微減少點成本。
台灣可以派武裝直升機攔截,同時可以辨識混水摸魚的武直。
我是一隻遊戲人間的毛毛蟲,耐心的等待變身的時機。
天衣神水 wrote:
巡弋飛彈用的 turbojet、turbofan一樣很吵,不認為聲音是個問題,只是因為慢速飛行讓對手比較有時間反應,但是數量可以抵消這個缺點。


吵不是最大問題而是又吵又慢,時速只有兩百公里小時又轟隆作響的東西效率著實的低。你如果不嫌吵還要便宜大量那我很多年前就在mdc腦補過類似的東西,V-1飛彈婦科版。

V-1的優點就是在快80年前的科技水平就已經全身都是破銅爛鐵,但卻可以跨海弄的英美必須扛初看家本領對付,以現在的科技水平想搞一樣的破銅爛鐵價錢那是大大的低。以發動機論V-1使用的As 109脈衝發動機的推力比魚叉使用的J402還大12%,但只要原型調教完成這東西很多鐵工廠都能打造,簡單說就一個火星塞朝著油氣一直點然後一直噴,類似一顆單肛的活塞發動機。

然後機體不用多說當年就是求簡單造出來的,而且可以用640 公里/小時的速度帶著快一噸的彈頭飛250公里,這比那種轟隆作響還飛200公里/小時上下甚至不到而且還只帶幾十公斤炸藥的東西強上好幾個級別。

而且當年V-1是用鐵材與木頭敲打出來的且外型也屈就生產性,以現階段的科技可以採用鋁合金並且風洞多吹幾次吹出更流暢的外型讓機體更輕阻力更小,這樣航程更長載蛋量更大。如果還不過癮一次安裝兩隻脈衝發動機估計可以扛兩噸的炸藥飛牠個幾百公里不是問題。

然後有了機體與發動機再配合我們熟到爛掉的飛控、導航等東西浙江、福建、江西、廣東等地方就可以讓你開心地丟這些便宜貨了。而且這種東西的飛行速度與飛行高度遠比那種跟航模差沒多少的破爛貨難防許多,打的準就不用多想但打到城市等級的目標那是妥妥的。

這種東西就是相互整人用的,土共一樣可以造出同樣的東西而且數量與價錢肯定比我們便宜,但我方的優勢在於這個鬼島就那麼大,上下三百多公里,但這種婦科版V-1射程越遠就越整人,因為土共要防的區域就遠比我們大上十幾倍,防守問題不大成本花費肯定比我們大。

簡單說這東西就是比較慢速(大約700公里小時)但打得很不準的巡弋飛彈(打的準度請與前伯商量)。
waffe
天衣神水 wrote:
無人機和飛彈的空速差十萬八千里,飛彈受風影響比無人機大得多,所以導控系統也高貴得多,這種低速無人機的INS和導控有小型客貨兩用飛機的精度也就夠了,不會差到一個城市這麼大,即使成本增加,也比飛彈便宜。





民用純慣導的精度,即便是基於光纖陀螺儀,拿來給低速飛機用也很不理想,單說位置精度,偏移量能做到2公里/小時已經是非常不錯的結果,實際應用場景下經常是>5公里/小時。
彈道導彈和一般的噴氣式巡航導彈採用相同等級的慣導精度要更大,純粹是因為速度快時間短,偏移量就相對少。
用這個等級的民用純慣導飛150km距離,活塞發動機或者電驅無人機如果飛一個小時,最小偏差理論也在兩三公里,稍微考慮一下全系統的精度累計偏差這個值還會大不少。換成0.8到0.9馬赫的巡航導彈,在150km上的理論偏差可以控制到三四百米,換成短程彈道導彈,按照平均速度M2.5的話可以進一步壓低到100米左右 這裡説的都是理論值,可以拿來和GPS出現前的戰術地對地導彈對比一下看是不是差不多,後者實際表現比這個數字還要差一點……

所以我才說同樣的慣導放到二戰的V1導彈上可能都比放到這種低速無人機上精度更高一點。畢竟V1飛行速度比100kg等級的活塞無人機快上一倍。

至於說GPS/GNSS的可用性,戰時依靠敵方干擾空檔的想法不確定性太大,不太現實,真正可靠的還是抗干擾GNSS的應用(假設兩邊衛星都還在正常工作),但這又涉及到成本。

所以我說仿地飛行(地形匹配)+圖像匹配是沒有GNSS的情況下最合適的制導方式。

每一項都是大幅增加成本……做到最後都會變成至少低階巡航導彈的價……

但是如果站在作戰效費比的角度,假設不被攔截的情況下,衹要情報有保證,高精度永遠比低精度CP值高。
對兩岸這種工具都非常有用

sensor fusion融合
配合簡化
TERCOM, DSMAC

只需要邏輯處理(自己去類推)

1. 飛到海岸邊維持離岸與航向
2. 辨識海岸線 隨機往南往北
3. 辨識到 東方明珠電視塔 校正並掉頭往南飛
4. 辨識到 廈門雙子塔 校正並選擇航向

yolo3已經可以在很便宜SOC上跑, 三張照片, 跑三次應該可以倒頭栽在想要位置.


完全不用管精度偏移問題.
純1A2B問題.

老共沒事來亂繞又派人在機上拍出遊照看似無俚頭不是沒道理.
亂繞去雷達站定位採點可不是旅遊景點採線團

人老不讀書就會整天被精度控制到不能自己.
macross_sato
不適的! 一個是測地拉線, 一個是插標竿瞄米位, 本質完全不一樣. 你把圖像匹配拿掉, 只要航程夠, 數量多, 依照簡易太康還是能完成老鼠迷宮.
mangchaocs
那你這個末端精度相對傳統的精確制導相比還是有限啊。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在中後段有特定地形和圖像校正航向,但不是持續引導而是數次航點糾偏,相當於慣導只需要前半截和最後一小段起作用。
mangchaocs wrote:
那你這個末端精度相對傳統的精確制導相比還是有限啊。我可不可以理解為在中後段有特定地形和圖像校正航向,但不是持續引導而是數次航點糾偏,相當於慣導只需要前半截和最後一小段起作用。


Sato大講的應該是下面圖片中說的SLAM自主駕駛,本是用在車子和掃地機上的,現在用在無人機上。



利用影匹配運算技術自動導航

天衣神水
阿里巴巴上有可以找找,很便宜....
mangchaocs
即便是淘寶直接買,成品件和配套軟件/固件價格是一回事,適配成本還要算。我司有些小項目也會買淘寶貨測試,但除了大批量的那類東西,其他大多數測試結論都是「還是找大廠」「還是自己做」吧……
台灣是民主國家
搞什麼獨裁宣傳啊!

只會報 烏克蘭 有利消息?

事實上
烏克蘭 軍隊人民 死傷更慘重,重要城市一個一個都丟了

上個月
馬里烏波爾 海港大城 淪陷,亞速營2000多人烏軍投降或被俘

這幾天
北頓內斯克 工業大城 又要丟了。

下一個
西昌斯克 又要被圍困了
天衣神水 wrote:
這種東西台灣一些廠商(恕刪)


如果要做軍用的等級,那麼科科已經有的東西,就直接拿來升級技術。所以我會那麼在意嘉義那個人工智慧發展中心。

當年發展雄風2E一定有TERCOM與DSMAC,需要雷達和軍用影像感測器。如果運用機器人視覺技術,就不再需要雷達了。

硬體的部分,INS、GPS、DSMAC,最後TERCOM則藉由3D vision tech重建,機器人科技與人工智能在無人機的應用就是這些。

空中視覺定位與建立地形模型,特殊地形匹配,甚至是即時學習地形特徵戰時變化,都只是其中一種機器人視覺的技術。

至於機體構型就真的沒什麼好討論的,長滯空與高速兩種不同,這些無解,除非翼型變化。本土用的機型和跨海機型本來就要分開討論。

當你沒有機器人技術的時候,可能發展起來很困難,成本就很貴,但是一旦科技樹發展出來,那麼無人機就可以變成低價的精準飛彈,一定比飛彈更低廉的成本。

至於其他載具自動辨識攻擊,這些就更直覺了。所以重點還是在軟體技術到底能不能上來。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天衣神水
放太多系統成本就高了,反正就是大批便宜的的給它送過去,打中算賺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