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陽掌 wrote:
二級工作艦的想法不適...(恕刪)
其實海軍最早是三級制
但是曾經美國建議台灣需要24艘主力艦才夠
在陽字號時期, 確實台灣有20幾艘主力艦(一級艦)
後來大概90年代, 軍費支出算是到顛峰
2千年後扁時期跟馬時期, 台灣國防預算大幅萎縮
海軍原先是12艘一級(成功級+國產小神盾)+16艘二級艦的規劃
結果變成功級8艘, 康定級6艘, 濟陽級8艘和4艘基隆級
高達26艘一級艦, 要知道日本海自也才32艘一級艦
但是日本國防預算是我們4~5倍, 他們軍艦有自行設計建造能力
他們實際建造軍艦成本比台灣低
(先進國家中, 日本義大利算是造艦成本控制最好的, 而且產能不低)
台灣海軍是非常不均衡的海軍
假設我們海軍潛艇有8艘, 一級水面艦個人認為大概需要15~18艘
以5~6艘一級艦組成一個遠洋艦隊, 這樣3支遠洋編隊
(海軍最多只有2/3船能夠擔任戰備, 因為要修整補給)
二級艦假設8~12艘, 2~3千噸左右, 怎麼配置?
日本以前的地方隊當作參考:
最早期配屬各基地, 算是附屬88艦隊, 但是還有獨立建制
後來日本又把地方隊編入88艦隊管轄
這種編制差異在於, 一個是把主力艦隊跟二級艦任務分開
後來的編制統一配置(由主力艦隊分配規劃任務, 二級艦作為主力的補充)
假設台灣恢復三級制, 其實塔江這類三級艦火力就不用硬塞一堆飛彈
任務定位也可以重新恢復近岸巡防任務, 不用擔任反潛護航任務
一些工作馬工作可以分給二級艦執行(緊急出港/一般例行護航)
我個人支持國艦國造, 關鍵在於我們國防需求跟美國不同
外購軍艦困難, 依賴外購我們很難取得符合我們需求的艦隊編成和軍艦
而我們海軍因為長期依賴購買和取得美軍二手船, 逐步喪失規劃評估國防需求的能力
缺乏評估專業能力, 美國能夠承受LCS計畫失敗, 台灣承受得起??
海軍存在不只是戰時需要, 承平時期一樣需要
未來海權只會越來越重要, 連一些原本用小型艦的國家都開始往大型化跑
尤其是北歐國家, 以色列, 新加坡這些小國家一樣
全世界都在往大造艦, 唯有台灣因為少數所謂美國專家政客意見
居然要逆向而行, 船越造越小, 全世界沒有哪個國家靠小船取得海權的~~
只有小船, 哪天有個不開眼小國, 封鎖對付我們民船, 難道靠那些小船跨海支援
或是妄想靠國際發聲??? 海權一樣是國家實力的展現!
我們遠洋艦隊不一定要很大但一定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