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明年產製逾千枚各型飛彈

TW Energy wrote:
雄風的那個尋標頭,問...(恕刪)


對面打擊飛彈的IIR尋標器或者光電頭放在鼻子或者下方視野較寬比較容易看清目標,當初雄二把它放在頭頂上有幾個可能的因素,80年代末期台灣科技力不足無法真正整合雙模尋標器;避免影響下方引擎進氣;終端掠海飛行時減少海面水氣影響IIR尋標器敏感度,但是現在應該有能力真正整合 RF 和 IIR才對。

經過了30年,IIR元件的性能一定會提升,想要複製30多年前IIR的電子零件難度很高的。


天衣神水 wrote:
對面打擊飛彈的IIR...(恕刪)


不能再猜雄二了。

現代飛彈雖然是次音速飛行,但是速度還是很快,兩百多公尺吧每秒。

貼地飛行時地貌的影像,比海面複雜,越是複雜的運算,需求時間越多一點。

當你能做出反應可能一百公尺已經過了。影像辨識可能不如外界想到的那麼快,認為電腦一下就咻的跑完。更別說當年的破電腦。

一直到現在,我們在ARM上面跑的影像辨識還是很慢,這還是有特別的影像核心處理器。

早期巡弋飛彈應該沒有任何技術是靠影像的3D分析軟體/硬體,去重建地形地貌。影像感測器只作為末端導引目標鎖定DSMAC。

我的意思是,飛彈的影像感測器如果作為陸攻,設定的鏡頭角度不能偏向下方。而是應該更傾向水平線微微下傾。當然啦,除非你的飛彈飛高高,飛高高。

現代的飛彈,窗口進來的光機構設計其實可以考慮可動式的感測器結構,增加搜尋的角度,降低飛彈搜索路徑。

再加上多光譜感測器的光學設計越來越複雜,其實內部有多鏡面需要折射反射。

AGM-158那個窗口,我大概算了一下,應該有超過10公分的寬度。seeker的寬幅掃描能力,應該要更重要一些。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光有這喊出來的產能,是否也能確實的如數造好造滿才是重點!
中科院有訂定KPI,保正做到?

TW Energy wrote:
中科院明年產製逾千枚各型飛彈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