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文具社 wrote:
難道連大日本帝國的陸...(恕刪)


這種事很難說,要看是哪一時期的兵力配置。
戰前?戰爭中?終戰前?太平洋戰爭爆發?滿州戰爭?

好學文具社 wrote:
難道連大日本帝國的陸...(恕刪)


日本滿編的一個師團,人數絕對超出1萬很多,

所以我很懷疑你這句:"一開始有人列出資料總共20個師團,這也差不多估20萬人"

和這句:"估到170萬那就是說日本派出170個師團"

到底是不是有經過你的大腦?
如果真有95%的軍力用在太平洋,日本人都不會急匆匆的想要結束對華戰爭了。
還費那麼大勁扶植汪精衛幹什麼呢?

建議樓主讀一下日本防衛廳出版的《華北治安戰》《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
抗日戰爭是非常複雜,夾雜着大量的外交,政治,軍事實際上是很少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說抗日戰爭期間,政治優先,而軍事其次。
日本人在進攻東南亞地區的時候,並沒有面臨猶如中國一樣複雜的問題。
日本在中國的問題,首先的就是所謂的“戰爭不擴大”的問題。

其實我讀了日本防衛廳這兩本書以後,第一感覺就是當年日本特別分裂,一方面想在亞洲大陸佔一個落腳點,一方面不想擴大對中國的戰爭。在對滿洲國的建設中,日本確實是使出全力來建設滿洲,也就是現在的東三省,使用的力度要超過當年日軍在臺灣的建設的好多倍。

實際上日本在臺灣的建設本質上是一種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係,其經濟結構和東三省不一樣。

東三省當年擁有世界上最快的火車:亞細亞號,全封閉空調列車,最高時速130公里/小時,是近代高速鐵路的里程碑。至今被保留在瀋陽蒸汽機車博物館

日本在東三省投入之大,比其日本本土用的力度還要大,其實在918事變以後,全國並沒有那麼高漲的排日情緒,可以說如果不是二二六事變,中國極有可能永久的失去東三省。

當時盤踞在東北的軍閥張作霖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引進了大量的山東漢族人,東三省這塊地方過去很少漢族人,大多數是滿族人,當年的滿族人對於中國其實感情淡薄,對統一的認識並不強

實際上918的策劃人石原莞爾關於對中國的評價:

如果進入戰爭狀態就壹定是長期持久戰,懲罰中國,數月間蔣政權就會崩潰,所以只需要短期決戰是極大的錯誤。壹直到明治維新為止中國都是亞洲的先進國家而令人害怕,日本人則從甲午戰爭戰勝了中國以後就認為中國是壹個老衰的國家而看不起它”,“中國有自古而來的高度文明,而物質生活又極為原始,各個地方有高度的自給自足的可能,這些都成為對持久戰的極為有利的條件。如果開戰,有可能逼迫中國進行決戰,但是會不會變成持久戰則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意圖

-----------------

實際上石原莞爾對中國的謀劃是正確的,如果單獨東三省問題上從918以後打住,不再侵華,而是以滿洲爲根據地,利用滿洲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日本的科技,日本不但大大擴張了領土,而且完全獲得了和歐美對抗的資本,不一定真的打得贏,但是自保無虞。

且東北還有大慶油田,不過當時日本人勘測能力有限,沒發掘出來,否則歷史真的改變了。

如果日本能佔據東三省,不去入侵東南亞,以此養精蓄銳,則在亞洲大陸有了一個關鍵的立足點,而且土地夠大,人口夠多,僅土地面積是日本本土的三倍,加之朝鮮半島的土地和人口,臺灣的土地和人口,按照石原莞爾的戰略思想,日本是真的有可能成爲真正的亞洲第一。

如果不去入侵東南亞和中國內地,則可以和歐美之間達成良好的關係,雖然蘇聯會對日本產生嚴重的威脅,但是蘇聯那時候正面臨德國的威脅,無暇南顧,加之歐美國家和蘇聯關係極差,東三省肯定是保得住的

如果不是後來的“上等兵東條英機”(石原莞爾對其蔑稱),中國可能形式就非常不利。縱然日本能產出石原莞爾這種戰略天才,也正是由於二二六事變和日本一大批只會拖後腿的廢材參謀,日本今天不會只是佔據在一個小島上。

我是大陸人,我個人覺得就侵略軍上來說,拋開政治好惡不講,不能說日本沒有戰略家,比如說石原莞爾就很厲害,但是擋不住像東條英機這種廢柴上位,然後把真正的戰略家趕到一邊喝西北風。
有阿,在台兒莊就因為孤軍突入太深被李宗仁烙一票人圍爐,充分體現中國人的熱情好客。

日文維基:
參戰軍力

第5師団 - 師団長:板垣征四郎中将
坂本支隊 - 第21旅団長:坂本順少将(歩兵第21連隊、歩兵第42連隊、野砲兵第5連隊、山砲兵1個中隊基幹)

第10師団 - 師団長:磯谷廉介中将
瀬谷支隊 - 第33旅団長:瀬谷啓少将(歩兵第10連隊、歩兵第63連隊、野砲兵第10・工兵第10・野戦重砲兵第2連隊、山砲兵、独立軽装甲車隊基幹)

圍爐成果:
本軍の損害は、第5師団の戦死1,281、戦傷5,478、第10師団の戦死1,088、戦傷4,137で、合計戦死2,369、戦傷9,615、総計11,984名であった。

注意看不是派兩個師團過來,是各派一個旅團,兩個師的分遣隊死傷11984人,算是開戰以來最大的傷亡,此戰國軍很猛的拿一堆德式火砲(FH18、pak36)狂k阿本仔,還有老毛子的轉盤機槍(dp),扛一堆家當出來算是很給坂原面子了。

wyn1 wrote:
日本滿編的一個師團,...(恕刪)


維基查了一下

大日本帝國陸軍的編制,分為甲種師團(常指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和乙種師團。前者採用四四制編制,約15,000至20,000人,人數多、裝備好、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後者採用三三制編制,約10,000人,裝備一般、戰鬥力較甲種師團為弱。

日軍的師團編成一般是:兩個步兵旅團、騎兵一個大隊,砲兵、工兵和輜重兵各一個聯隊。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共有51個師團,39個混成旅團。

其中深陷中國戰場的有35個師團加38個獨立混成旅團;派往太平洋戰略方向的有11個師團和1個混成旅團(佔地面部隊總數的20%)。

1943年,為應對太平洋戰爭島嶼防禦戰,日軍六個師團改編為海洋師團編制。

溝通就像空氣,要不要吸進肺裡全看你自己。
放暑假真的人材比較多,基本上午武漢會戰那時,日本本土只剩一個師團外其他的都跑來中國團圓了,之後就一直擴張兵力,一堆特設師團出現..............

台北会社員 wrote:
據說,當年日軍的師團...(恕刪)板垣征四郎率領的,正是這麼一個有著光榮歷史的部隊,所以,這在中方的戰史中,也成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反面要角。國共兩黨最愛為己方將領的戰史中,添加一筆「曾經打敗日寇鐵師板垣師團」。真真假假,搞不清楚。

國軍關麟徵將軍在長城古北口戰役,據說「擊敗」過板垣師團;共軍林彪將軍在平型關戰鬥,據說「擊敗」過板垣師團;電影《英烈千秋》的張自忠更是厲害,不僅「擊敗」過板垣,還「擊敗」兩次以上。這個有著赫赫戰果的日本鐵師,在中國居然是被國共兩軍打了又打、敗了又敗,大失軍實。


小時候讀歷史教科書,一下台兒莊大捷,一下又長沙三次大捷,
我就覺得奇怪,既然一直大捷還需要撤退到重慶幹嘛??

日本真的不堪一擊,就不會在一號作戰中一路橫掃中國了。
如果以中日戰爭爆發後的武漢會戰圍爐時機點來談的話,小的不才,補充一下當初日軍的基本動員與編成。

因應滿州事變的爆發,日本制定了軍備充實計畫大綱,預計從1937年至1942年間,將陸軍編制到將近約40個師團的偉大帝國軍計畫。也就是從承平時期的17個師團,一口氣至少增加10個師團。

其中預計增設的10個師團裡,日本本土增編到14個,滿州(東北)增10個,朝鮮半島增3個。但財政因素(田僑仔也是有個限度),一口氣增編到27個師團也是有它的困難性,因此從一個師團原本編制4個步兵連隊,把它改編制成只有3個步兵連隊的師團。
先就乙級師團的表現簡單說明。

初期階段增編後如下

常備師(常設甲級師團)
近衛師團
含近衛第一、第二、第三師團。

第一師團(東京),代號玉
日本陸軍最古老的師團之一,參與過與清朝及日俄戰爭,蘆溝橋事變後參與齊齊哈爾攻略戰,後期駐軍滿州,之後轉戰菲律賓,最後在雷泰島戰爭裡部隊被美軍全滅。

第二師團(仙台),代號勇
日本陸軍最古老的師團之一,參與過與清朝及日俄戰爭,滿州事變後,蘆溝橋事件前駐守哈爾濱,蘆溝橋事變後參與齊齊哈爾攻略戰,之後參與察哈爾會戰、徐州會戰,之後回防日本。太平洋戰爭時期,轉戰南洋,終戰前撤退到法屬印度支那到日本投降。

第三師團(名古屋),代號幸
日本陸軍最古老的師團之一,參與過與清朝及日俄戰爭,蘆溝橋事變後,再度進入中國作戰,參與南京攻略戰、武漢會戰、徐州會戰、豫湘桂會戰等,後期擔任中國警戒部隊到日本投降。

第四師團(大阪),代號淀
日本陸軍最古老的師團之一,參與過與清朝及日俄戰爭,之後駐守滿州,盧溝求事變後,主要從事於華北、華中一帶的零星戰役,之後於上海南方待命,之後轉戰南洋,途中回歸日本後再度派往南洋作戰,最後在泰國待到日本投降。

第五師團(広島),代號鯉
日本陸軍最古老的師團之一,參與過與清朝及日俄戰爭,之後參與察哈爾作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之後轉戰華南廣東攻略戰後,再移防回華北。最後投入太平洋戰爭,由馬來西亞轉攻新加坡至紐幾內亞,最後在紐幾內亞作戰到日本投降。

第六師團(熊本),代號明
日本陸軍最古老的師團之一,參與過與清朝及日俄戰爭,曾駐守滿州,之後投入熱河作戰。抗日作戰中參與永定河、保定、石家莊等戰役,並參與過南京攻略戰、武漢會戰及徐州會戰。最後投入南洋作戰,並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待到日本投降。

第七師團(北海道)
第八師團(弘前)
第九師團(金沢)
第十師團(姫路)
第一一〇師團(姫路)
第十一師團(善通寺)
第十二師團(久留米)
第十四師團(宇都宮)
第十六師團(京都)
第十九師團(羅南・朝鮮)
第二十師團(龍山・朝鮮)
合計 17 個師團

特設師(乙級師團)

第一〇一師團(東京),無代號
與第九、第十三師組成上海派遣軍。曾參與揚子江、武漢、徐州、南京會戰。

第十三師團(仙台),代號鏡
日俄戰爭後曾經廢止後復活,與第一〇一師、第十三師組成上海派遣軍。曾參與揚子江、武漢、徐州、南京會戰。

第十五師團(名古屋),代號祭
日俄戰爭後曾經廢止後復活,戰時負責中國戰場警戒、維安師團,之後強渡欽敦江,參與緬甸攻略戰。

第一〇四師團(大阪),代號鳳
負責中國大連及滿州邊境的警戒,之後經由大亞灣攻擊廣州,並駐守從化負責維安警戒,後期常駐華南,也參與過南京戰事。

第一〇六師團(熊本),代號凪
滿州常駐,曾與蘇聯交戰。

第一〇八師團(弘前),代號欲
被派遣於華北,曾參與山西掃蕩,後期留守滿州,準備迎戰蘇聯。

第一〇九師團(金沢),代號胆
硫磺島祭旗師團,栗林忠道師團長戰死於硫磺島戰役。

第十七師團(姫路),代號月
日俄戰爭後曾經廢止後復活,曾參與武漢會戰,日後派駐菲律賓與美軍交戰。

第一一〇師團(宇都宮),代號鷲
被派遣於華北戰線,主要負責北京附近的維安,之後參與華北(北京漢城間)維安。

第十八師團(久留米),代號菊
日俄戰爭後曾經廢止後復活,參與過廣州攻略戰,日後執行新加坡攻擊任務。

第一一四師團(宇都宮),代號將
於杭州上陸參與南京攻略戰,並與第五及第十師團在台兒莊被國軍圍爐,圍爐後負責華北治安維安。
* 台兒莊表現太差,給我去顧路。

第一一六師團(京都),代號嵐
負責華北維安部隊,原本預計投入豫西鄂北會戰的說。後來被拉去抵抗蘇聯南下。

合計 10 個師團

基本上,甲級師團的編制較完整,火炮裝備也較強。而乙級師是為因"火炮供料"不及,因此將三個步兵連擴編至四個步兵連的野戰師,火炮支援能力較弱。


另外,你中國大陸沒資格講抗日,當初抗日的是中華民國國軍,非中華人民共和國。

好學文具社 wrote:
日本人沒有軍團級的編制在中國戰場上還有百分之95的戰力用在太平洋戰場上的事實也是說明了...(恕刪)

百分之95的戰力用在太平洋戰場的出處?
akazawa wrote:
如果以中日戰爭爆發後...(恕刪)


八年抗戰,分為防禦、相持、反攻三個階段

在防禦階段,國軍確實做出巨大犧牲,瓦解了日軍快速解決中國戰事的幻想,迫使中日進入長達五年的相持階段。國府的代價是,死傷軍民無數,丟掉全國三分二的面積和人口,遷都重慶,死守中國的三分一。這個時期主角是國軍。

在相持階段,國軍無力擊退日軍收回國土,而日軍也無力剿殺死守中國三分之一的國軍,因其戰線過長,尤其佔領區內無一日安寧,即使使用三光政策也無法撲滅中共領導的抗日敵後武裝,反而讓中共的武裝勢力越做越大。相持階段後期,中共武裝已達近百萬之眾,在全國三分二的淪陷區內遍佈抗日根據地。這個時期,主角是中共的軍隊。

在反攻階段,配合國際情勢,國共開始對日軍反攻——其實說是反攻,實則兩軍在軍事上對日軍都沒有本質上大作為,無非都是在搶日本投降後的地盤和物質。這個時期,主角是美蘇聯軍。

由此可見,整個八年抗戰,公平客觀地說,各有擔當。站在民族大義的角度,國共為民族解放犧牲的人都是英雄。

akazawa wrote:
這種事很難說,要看是...(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