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IDF改良(降級新製)為高級教練機

jrta1597 wrote:
沒錯,根據以前漢翔開...(恕刪)


AT3的相關模具印象裡漢翔有好好保存才對說?

雖然說軍火商向政客遊說是很平常的事,不過以歐巴馬向來的傾向,我覺得讓洛克希德一次就咬到金鷹+新造F16這種大單不太可能一口氣就給過

站在美方的立場,能以一貫的民間商售協助是最好的,既有限度的給予實質協助,廠商有賺錢(還不用給啥保證,這也是國軍很X商售的原因之一..),政治上老美還是各方都不用在那壓力來壓力去的


至於金鷹高教機?

就讓南韓自己去慢慢找買主吧,真要外購還是用授權生產的話寧可去找義製的M-346,規格不差,上面很多機電設備也同樣是較新的設計,同時也能讓漢翔見識見識不同於美系飛機的其他設計思維,相信對日後其他新案的開發能夠貢獻出不少靈感或助益吧

john0002 wrote:
哪個立委支持買韓國機...(恕刪)


說說而已喇,南韓有哪個咖噌敢買軍用機給台灣......
老中會不高興的

jrta1597 wrote:
底下連結是這樣說.h...(恕刪)


我還以為是誰? 唉 坦白說 所謂"軍事專家" 每一樣都說懂 是騙人的

其實術業有專攻 隨便一句話就當作聖旨 對於飛機製造這位仁兄還真的不甚了解

麻煩樓上還是自己多多學習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印象中義製的M-346使用的引擎跟台灣自製的IDF都是同一型(漢翔與美國共同研發製造),M-346近期搶下新加坡跟以色列空軍的教練機訂單,台灣也因此受惠接到不少發動機製造的單子.........


eclair_lave wrote:
AT3的相關模具印象...(恕刪)

0993508710101723 wrote:
不會改的
IDF做為第一線戰鬥機用於高教機太浪費了
油料及維護成本太高

而且IDF線傳系統的操控性對於學員來說太過困難

作為一款高教機不是性能越好越適合


做得出性能好的戰鬥機,卻做不出教練機

真是可憐的國產能力...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我還以為是誰? 唉 坦白說 所謂"軍事專家" 每一樣都說懂 是騙人的

其實術業有專攻 隨便一句話就當作聖旨 對於飛機製造這位仁兄還真的不甚了解

麻煩樓上還是自己多多學習再來思考這個問題


那你要不要回答AT-3 模具全在嗎?

那網址至少提供一個具名的言論,
你呢?要不要提出證明?

建議你在那網址留言要他修正不實言論.
jrta1597 wrote:
沒錯,根據以前漢翔開發一架全新軍用機到量產的時間都不快.
AT-3 花了9年,
IDF 花了12年.
...(恕刪)


當年的AT-3跟IDF都是全新設計的戰機都是台灣第一次做的新機
~IDF因為是台灣第一次做高性能戰機要做超音速測試
還有比較多的戰術測試~雷達性能跟飛彈整合測試~邊做邊改
所以會比較久

當年的AT-3跟IDF的資料檔案.設計藍圖檔案跟測試檔案一定都會在漢翔或是國防部
假如要做研改教練機就不需要花那麼多時間來測試







1.
即便模具全在又如何?

生產線不是電風扇,

不是插頭插上就能轉,

一條堪用的產線與技工從無到有所費不貲,

而且還必須考慮到生產60架次之後,

產線必然再度關閉且相關人員也得遣散,

空軍有限的預算吞不吞的下這些消耗?

我看很值得琢磨.


2.
美國招標輕型空中支援機LAS項目的時候極度強調低成本,

波音力推OV-10再生版OV-10X,

強調美軍的OV-10剛退役不久,

還保有大批庫存零件跟熟練的飛行員,

此外外銷他國的OV-10也大多面臨退役,

正好可以向這些國家推銷來攤平重開產線的成本,

結果最後LAS由攻擊型超級大嘴鳥A-29得標,

OV-10X重啟產線必然低價的理論,

明顯經不起五角大廈的推敲與審核,

所以空軍如果最後採購復刻版IDF或AT-3,

大家要有為價格大吃一驚的心理準備.

3.
研發教練機很容易的概念也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

要製造能飛的飛機不難,

要研發合格的教練機卻不容易,

教練機實際上是披著軍用外衣的民航機,

對安全性續航力跟成本的要求與民航機幾乎雷同,

歷史上成功的教練機都是強調擁有這些特點來完成主要任務,

其次才是以外掛武裝達成作戰的次要任務,

但是我等嘴砲軍迷往往強調某機型次要任務多麼出色,

對主要任務是否能勝任卻大多隻字不提,

只能祈禱軍方秉持專業不會隨著輿論起舞,

對未來的機型採購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sp0609 wrote:
即便模具全在又如何?

生產線不是電風扇,

不是插頭插上就能轉,


原網址的主張,
本來就是反對重新生產AT-3,
原因在於機型過時,
就算再生產,漢翔沒有進步的空間.

https://www.facebook.com/ErichS.W.SHIH/photos/a.1416077398605991.1073741828.1415603455320052/1553634431516953/?type=1&theater
重開生產線生產AT-3不是個好主意,15年前我就問過漢翔可能性,漢翔清楚說明當初許多生產AT-3的型架都已經丟棄,模具也早已報廢。外加上AT-3當年生產時還沒有引進「批次管理(Block或Baseline)」的觀念,所以過去各位聽說過AT-3零件不能互換有些的確不是笑話,也就是說重新生產AT-3和研發一款新飛機難度差不多。另外航空史上的確也曾經有飛機相隔20餘年再度量產的前例,但是是因為該飛機在市場上具有無可替代性,就是美國海軍C-2A運輸機。同樣F-CK-1部訓機的概念也是問世20年的產品,漢翔要是老圍在這兩型飛機上打轉就只能說真的很不長進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