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下降級另有4~5顆400Ah電池, 總共56.5度的電,
請問重量需要多少,空間需要多少? 這就是我第一篇所說的, 以今天的鋰電池技術都塞不進去!
上面給過的連結 就有登月艙各種電池的諸元
https://ntrs.nasa.gov/archive/nasa/casi.ntrs.nasa.gov/20090016295.pdf
下降級的電池 每顆 60kg
功率密度 187 Wh/kg
並不比最先進的 Li-Ion 高
所以 你這論調 毫無根據可言
更何況還要電池管理系統, 在那裏?
兩個活生生的太空人管理
還要由直流變交流的轉換器, 在那裏?
由20V升壓到110V的轉換器, 在那裏?
請自行參考
https://ntrs.nasa.gov/archive/nasa/casi.ntrs.nasa.gov/19720025198.pdf
升壓與直交流轉換, 以現在的技術, 小功率用半導體做, 大功率用高頻切換,
但當年可沒這些技術可用, 如何交待當年這些事如何做到?
GE 1957 年就開始量產 SCR
你若不懂這是什麼元件 請自行補習
67.5KB ROM和3.75KB RAM, 以今天技術能跑什麼樣的軟體?
有辦法在上升與下降時, 控制16個噴嘴平穩的上下升嗎?
NASA 幾年前公開阿波羅電腦軟體程式碼
https://github.com/chrislgarry/Apollo-11
引起許多人下載研究 相信當中也有登月陰謀論者
可以看看 發現多少技術疑點
有辦法忍受幾秒的時間差, 由地球的電腦接管嗎?
今天的火箭飛機車輛, 都做不到由遠端電腦接管載具動態控制, 為什麼當年做的到?
誰告訴你有這個功能?
動態控制總需要陀螺儀與側地距雷達吧, 這個ROM與RAM的規模, 以今天技術光執行這兩個感知器都有問題,
這裏有更多細節
http://web.mit.edu/digitalapollo/Documents/Chapter6/hoagprogreport.pdf
以現代軟體工程師的習慣
安裝全套作業系統 用高階語言寫程式 還加上漂亮的使用者介面
是會灌爆 AGC 記憶體
但我說過了 當年用的是組合語言 一切從簡
以當年的標準 反而寫的出來
由地面搖控, 總需要與地球的通訊與資料交換吧, 這個ROM與RAM的規模, 以今天技術光執行通訊與資料交換也有問題.(當年還要傳電視直播的畫面哩)
若你是在數位時代長大的孩子 那我不怪你
但得提醒你 數位化電腦普及 不到半世紀
在這之前 類比電路已可做出不少功能
電視轉播用的是類比攝影機 產生類比影像訊號
佔用的電腦處理時間和記憶體是零
為什麼40年後, 要登陸重力只有地球的1/3月球的兩倍的火星, 使用了大型降落傘最高也只能承重1.5噸, 還常常失敗. 為什麼不拿登月小艇那套不需利用空氣阻力, 能承載15噸的系統用?
登月艙的下降火箭 雖有自動模式
但隨時可人工接管
無人探測器登陸火星
因訊號傳輸速度不可能縮短 遠端遙控不實際
必須採用更保守可靠的方式
即使电视讯号是经过制式转换和relay,还是号称是基本实时让大家看到了现场的影像。可是当时绕着地球转的间谍卫星还在用空投胶片的方法往地球传送照片,这期间的技术跨度大到难以解释。
這兩用途的技術難關 並不一樣
照相偵察衛星要求高解析度畫面
當年電子照相機沒這性能 只能用底片
阿波羅計畫的高畫質相片 同樣也得用底片相機拍攝
帶回來沖洗才公佈
不過六十年代初期
美國也發展 Samos 計畫
可在衛星上沖洗 底掃 用資料鏈將畫面傳回地面
不過拍攝張數有限 解析度也差
並未取代 CORONA 衛星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mos_(satellite)
不過 SAMOS 技術和設備
還是由 NRO 轉移給 NASA 用於登月計畫
裝在月球軌道衛星上
拍攝月球表面 提供選擇登月地點的資料
Mike H wrote:
..曼哈頓計畫展開時
核分裂雖有一定的科學理論基礎 但實際運用才剛萌芽
研究團隊卻在四年內
不僅無中生有 發展出鈾235和鈽的實用製程 開始大量生產可分裂材料
並造成兩種原子彈 戰場上實際使用
若沒戰時壓力 多半得拖個幾十年
(恕刪)
這個舉例只能說明,即便戰時需求如此急迫,即便動用舉國力量,從無到有弄出個核彈都要耗費如此之巨和那麽多年時間。
人類的太空事業始於1957年第一顆最原始的人造衛星,從衛星到飛船到載人到月球探測到登月,核彈都這麽難搞,區區12年就搞定去月球插旗?我個人永遠持懷疑。
我個人同樣覺得好奇的是,美國人在月球上應該留有不少登月物品,他們不是開過月球車在月球上兜風嗎?那車呢?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