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使否該參考(複製)戰術型戰斧, 將陸上機動發射的反艦與陸攻導彈合併研發?

mixky123 wrote:
大大借問一下. 請.

巡弋飛彈飛彈的定義..(恕刪)


現在的定義好像都是維基在定的...
若以代表性來說, 戰斧無疑是知名度與戰功之最

就如C大所說, 巡弋飛彈與無人機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

推進方式除了俄國去年試射就墜海的核動力之外, 絕大多數都是液態燃料
固態推進只用於升空助推。

至於發電機多半內建於渦輪引擎與其聯動,,,

giga giga wrote:
樓主提議發展一種攻陸/攻海通用飛彈, 我認為不必多費心, 照現在各司其職就好。 我另外提議發展雄三E及射程1,200公里的TK-2B2.0版。 ..(恕刪)


台灣的彈種實在太多了... 但攻守兼備的幾乎沒有
(事實上真正能用於進攻的也只有雄二E與TK-2B)..

專彈專用固然有其好處
可各彈種間多數部件無法通用的結果

除了導致採購費用高昂, 抑制部署數量外
也讓導彈的改進升級失去吸引力

目前台灣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劍二, 從中程空對空一路演進成地對空、海對空
弓二也開始衍生出對地打擊功能, 我想TK-2B若能掛上IDF, 射程一定還能大幅提升
成為近長程的空對地導彈

而反艦導彈方面
軍方目前看來是想把雄二當基礎,除大量陸基部署補強反艦能量之外
再衍生出對地攻擊能力..

我的想法則是以雄二E當基礎, 衍生成如戰術型戰斧般的多功能載台

短期來看,擴編雄二能較快形成戰力, 造價也低
長期來看,擴編雄二E能形成更強的戰略威嚇, 且能在多種任務上得到更多發揮...

若銀兩夠多, 把雄二E精進出匿蹤版本
再以此衍生成攻陸、攻艦彈種並進行長時間、大規模部署

往後再持續改進
並將其經營成如戰斧的多兵種共享彈種會更棒.





YC_Jiang wrote:
不覺得你沒事找抽嗎? 美國現在用於戰場的戰斧 有幾枚有匿蹤外型?

噗,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在您手上又玩了一次
戰斧飛彈是1983年出廠的玩意兒虧你敢提
現在是壽限已屆,拿在敘利亞用掉別浪費而已
台灣造"新"飛彈高明到拿美國1983年的設計抄?
美國的AGM-158 JASSM不在旁邊哭死了

豪哥大 wrote:
噗,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在您手上又玩了一次
戰斧飛彈是1983年出廠的玩意兒虧你敢提
現在是壽限已屆,拿在敘利亞用掉別浪費而已


然後勒? 人家拿來實戰 效果怎樣? 被攔下幾枚?

另外你會不會太神了? 美國拿1983年出廠的東西打?
你知道台灣的雲母沒那麼老舊 都已經要請法廠幫忙延壽了..
美國那批戰斧 最多應該在2000年左右生產的批次
別把人家當國軍看 國軍真的常把快過期彈拿來狂打 但美國是要"打仗"的..
用過期或快過期彈 就會很明顯增加失誤甚至失敗風險 你敢玩?

你打仗是看年代 人家我是看效果 誰比較高?

好吧.. 算你贏了...
所以 未來幾年最強的戰機 大概是印度那個搞不太出的光輝戰機是嗎?

豪哥大 wrote:
美國的AGM-158 JASSM不在旁邊哭死了


拜託 老美還有4000枚戰斧庫存正準備呢..
誰告訴你非得用AGM-158不可?
oculata wrote:
現在的定義好像都是...(恕刪)


我只回你.先做出來再來想.現在的問題就是連做出來就有問題了
YC_Jiang wrote:
拜託 老美還有4...(恕刪)

我越來越覺得你不知所云
現在是講中科院"如果"研發新的整合型飛彈
1983年版戰斧飛彈嫌太舊,那是拿2000年版的來抄?

豪哥大 wrote:
我越來越覺得你不知...(恕刪)


我也不知你在唱衰自己什麼?

飛彈即便設計變化不大 但上面的元件隨時代進步 可以天差地遠..

例如80年代的彈頭尋標器 可能抗雜訊及干擾能力有限..
但"看起來"一模一樣的東西 上面電子及半導體(中國的弱項..)元件進步..
像台灣最近從美國購入解禁的高精度陀螺儀套件 那就可以直接提升飛彈性能...
不必明顯改變原始設計
像台灣的F-16V 可以直接把220E引擎 改為推力高近15%的229啊!
機械與電子系統皆為如此 有何奇怪...
所以台灣的雄二透過元件進步 直接提升性能 使其可以應付這代的精準及電戰能力..
怪乎?

當然 我承認新一代的飛彈加入匿蹤設計 可以一定程度提升其破防能力..
但你不該反過來論證: 沒有匿蹤設計的飛彈 就無戰術價值可言
就算是你最鍾愛的"祖國" 試問有幾枚幾款飛彈是匿蹤設計的?
照你的思維 那些都是廢物 不是嗎?

其實 像巡弋飛彈這種掠地/海武器 RCS本身也小 速度慢且發熱量低..
要用雷達系統有效偵測 鎖定 本來就不容易...

我上面講過了 大部份戰斧 都是短程紅外線飛彈或防空砲擊落的..
就像中國若用長劍系列導彈攻台 台灣也可以用復仇者系有效反制..
當然 如果中國能運用的數量夠多 就如同南聯對付老美戰斧 雖被擊落不少..
仍能有效摧毀敵人設施...

在這類反制武器面前 請問匿蹤設計 意義很大嗎?
YC_Jiang wrote:
我也不知你在唱衰自..


大部份戰斧 都是短程紅外線飛彈或防空砲擊落的...(恕刪)



台灣四周環海
這對以巡弋飛彈進攻最不利的地方
就是當海象惡劣時,導彈為了避浪飛太高導致露出行跡...
降低此時的風險是構型匿蹤的好處之一

一旦雄二E進入沿岸丘陵, 構型匿蹤的好處就有限了.

反過來說, 共軍的巡弋飛彈數量遠大於台灣
威嚇只會更大

不過因我方目標數遠少於中國, 幅員狹小
共軍巡弋飛彈能用的進攻路線相對單純有限的多
只要預置火網得宜, 單用快砲就能把這種次音速目標打下來

而中國相對來說幅員廣大, 若雄二E有上千公里射程又能設定複雜路線
解放軍要有效防禦巡弋飛彈的代價將遠遠高過於台灣

國軍甚至還能以少數雄二E充當誘餌彈, 讓對岸防空體系曝光
再由其他彈群進行迂迴打擊.





YC_Jiang wrote:
我也不知你在唱衰自己什麼?

我不是唱衰,我是根本認為沒必要
現在負責陸攻跟海攻的分開,以後就繼續分開就好了
造一批通用但性能沒提升的新飛彈
難道不需要占資源的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