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噠
Charlie2020 wrote:
哈哈哈! 軍盲 自慰...(恕刪)

奧林匹斯之劍ρρσ wrote:
老共封存在地下洞庫...(恕刪)


你們俄羅斯老爸也是放地面~~~

俄羅斯的一些飛機墳場存放著部分前蘇聯時期的軍用飛機。但公平地說,這些飛機已經不再適合重返藍天。位於海參崴以北約60英里的沃茲德維任卡有一處廢棄的轟炸機基地,那裏曾經是蘇聯超音速轟炸機的大本營。冷戰結束後,過剩的軍用飛機直接停在了原有的基地中。這個曾經高度保密的軍事基地現在已經廢棄,而幽靈般的轟炸機成為人們翻過鏽跡斑斑鐵絲網去拍照留念的好去處。
別亂給人認爸爸,俄羅斯那是沒錢蓋機庫,所以只能放在外面讓它們風吹日曬,自生自滅,好多飛機,坦克,裝甲車就那樣報廢掉了,蘇聯解體時,很多軍工品都被士兵跟軍官偷偷賣掉,因為發不起工資,這些人都沒飯吃,只得偷賣軍工產品,誰還會在乎這些武器裝備的死活,自己都沒飯吃了,老共是因為上世紀為了應對美蘇對中國的核武器攻擊,深挖洞,廣積糧,挖了很多的地下洞庫,包括儲存戰機的超大型地下洞庫,以及後來的地下核長城隧道,這都是前人打下的基礎,今天為我所用
愛。回。家 wrote:
你們俄羅斯老爸也是放...(恕刪)
專門貼給白癡軍盲看的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37&t=5588685&p=1

把上千架退役的殲七、殲六改成無人機,當成無人機飛彈來攻擊台灣,似乎是一種消耗台灣防空飛彈的選擇? 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各位要先了解幾件事:

1. 這種非常老舊的飛機上並沒有自動駕駛儀,因此要讓他能自動保持平飛都需要一組飛彈或是火箭等級的慣性導航系統,還要加上GPS導航系統,和可以操縱該機的電動伺服器來拉動操縱桿,油門,收輪,各個電門開關讓飛機能順利升空並轉換成超音速飛行,這整個步驟需要安裝一整套自動操縱系統,可以從地面跑道頭開始起飛! 先不要幻想它可以自己從機庫滑行到跑道頭,這就必須加裝更多昂貴的設備,以確保飛機可以在跑道中行駛,這些設備加起來將會比彈道飛彈還貴。您可能要問如果沒有GPS只靠慣導可以嗎? 飛機是在大氣層中飛行,會受到強風的影響而被吹偏了航向,如果沒有GPS,飛機的慣導系統與姿態儀可以穩定飛行,卻不一定能維持正確的空間位置,此時慣性導航的精確度影響到飛機最終的目的,這個問題就會是用貴的慣導還是便宜的慣導。便宜的慣導誤差是以公里計的。
2. 飛機飛起來以後還要能操作它,所以還需要一套無線電遙控系統,或是用衛星通訊系統去操作它,如果設定好整個航程,當自殺機,這個飛機就不需要加裝一套無線電遙控系統,不過因為數位無線電算是比較便宜的設備,所以安裝一套數位無線電不會太貴,還可以臨時改變攻擊目標與順序。

如何辨認這種飛機? 這種飛機起飛與飛行的模式與有人的戰機有很大的差異,戰管雷達就可以分辨,另一種方式就是用飛彈照射雷達對它密集照射10秒鐘,也可以知道它是無人機,因為它不會閃躲!

這種無人機如果要成群結隊的攻擊台灣,台灣的反擊之道是甚麼?

1. GPS干擾 加上 無線電干擾,這種飛機一但被干擾他的最終攻擊目標的準確度就完蛋了。基本上它的導航如果已經完蛋了,我們就等他接近海岸線再攻擊它。
2. 當我們確定這是無人機,因為它不會閃躲,就要用最便宜的方式去打它,比方說鷹式飛彈,或是雷達導引機砲,等它接近海岸線再打,就不用浪費天弓三型飛彈,如果飛機跑道還可以使用,就用飛機帶飛彈上去打都可以。
3. 是否可能一堆無人機中有一部分有人機,那該怎麼辦,無人機的編隊會非常散開,因為GPS的誤差,再加上無人機在被干擾後的飛行誤差,還有在強風下的反應方式與有人機不同,因此不會讓有人機與無人機共同編隊,通常會讓有人機飛在無人機的後方上空監視整個無人機編隊。台灣的雷達也可以發現多架飛機的編隊方式不同,或是不同的飛機從不同的方向組成編隊,對這種多個複雜編隊,最好的方式就是對每一個編隊發射一枚天弓三飛彈,在最遠距離攔截,看它們的反應,有人飛行員看到飛彈的反應可是與無人機完全不同,確認以後就可以對有人機編隊發動飛彈攻擊。

基本上,這種無人機當飛彈用的成本比火箭貴,比彈道飛彈成本差不多。因為改裝非常複雜! 而在干擾狀況下,他的攻擊方式與效果遠不及彈道飛彈。這種攻擊是否可以消耗台灣寶貴的天弓三飛彈,我相信很難!
無人機如果用在一次性任務,它所需要的改裝就只是我上述的變動,一但該機要能降落,它所進行的改裝就不是那麼簡單,所有的儀器所要求的精密度必須要提升,它的姿態儀與自動控制系統的反應就要夠快,原來那些Analog系統必須換成數位才能把新一代的設備裝入,因為自動降落要求很高,因此要改裝這樣一架完全自動化的無人機所花的成本遠超過彈道導彈,這種無人機的改裝最主要是應用在偵查,殲七當偵查機是很好的機型,殲六就相對奇怪了一點。如果用這種無人機載彈當攻擊機,還必須要引進對地雷達的改裝,才可能達到某種命中率,光考殲六自身性能根本沒辦法命中目標,可是殲六的鼻頭無法裝適當的雷達。
自動飛行系統的設計目的是讓飛機保持平飛的姿態,維持原有的飛行速度,要做到這樣沒有電腦的類比時代也可以很容易做到,彈是要做到降落,那就不是一般人想想就可以做到的事,也不是ILS裝一裝就可以降落,因為整個降落程序飛機的姿態是不斷在改變,襟翼角度有兩階段調整,飛機仰角也在變化,尾舵要在測風時穩定飛機的進場航向,高度與速度的保持,這些控制需要至少20次/秒的修正與更新,這個操作就不是過去的自動飛行系統可以完成,因此有自動飛行系統不代表該機可以自動降落,還必須要有很現代化的電腦飛控系統才有可能,而且每一個翼面的反應都要夠快才能來的及修正飛機姿態,等這些東西都具備了才能談要不要裝ILS,ILS試用定向天線把一個導航訊號往降落的飛機發射出去,他的訊號範圍剛好是飛機進場的角度上下限,ILS的目的是確保飛機在電波訊號的範圍內飛行,飛機的控制電腦發現飛機太高或太低都會去改變飛機的速度與航向使飛機能在一正確的角度範圍內降落到機場跑道上,如果飛機有精確的GPS訊號,能誤差在3公尺內,透過精確的高度計,沒有ILS也是可以自動降落,所以新一代的無人機是不需要ILS的。

再回來談這些老飛機都是使用類比系統,類比系統不是不好,但是類比系統的資料回饋方式與現在的數位飛控電腦完全不同,所以儀器上的數據全部要轉換,而且每一個類比的感測器數據全部要重新校正才能使用,這可以算是大工程,因此這一類飛機的改造,大多直接放棄機上原有類比系統的高度計,速度計等等感測器,全部換成數位感測器,把這些東西換掉就可以直接使用新一代的飛控系統,包括更準確的姿態儀與慣導,最後就是如何把飛控訊號傳遞給那些油壓桿,並把各翼面操縱訊號回饋給電腦,這是第二大工程。

用電腦去操作油壓桿是非常容易的事,改控制油壓的電磁閥就好,但是一般液壓的力道是固定的,這會使翼面控制的速度被限制住,有的飛機會去改油壓系統,希望反應能快一點,或是擁有可變速度,另一個麻煩的是電腦需要知道翼面轉到幾度,所以又要加入回饋系統把油壓桿推出了長度回饋到電腦中,而每個翼面都需要這麼幹,因此改裝工程算是相當複雜,有人認為要機械手,就是錯誤的觀念。

這樣改裝好,飛機才能完全由電腦操控,產生非常快速的反應。再來就是無線電操作/遙控的必要,事實上無人機的遙控如果是用無線電訊號直接遙控,發射機直接控制飛機,它的反應就是及時的反應,但是無線電訊號會受地球曲率影響,無法傳遞太遠,如果透過衛星訊號控制,那就完全不是哪回事了,如果有人看電視轉播棒球賽,同時把家中的無線電收音機也轉到播報那場比賽的頻率,你會發現收音機的報導為何都會比電視報導快1-1.5秒?相信大家都有這種經驗!
因為電視台都是用衛星傳訊號,所有聲音與影像都要壓縮以後傳出,如果是跨國傳輸更會經過多個衛星再到地面站,到地面戰就是用網度把訊號接到電視台,中間又會經過無數個路由器,所以每經過一站都會產生延遲,結果就是影像的延遲,這種延遲就造成這種無人機不可能透過衛星訊號手動搖控飛機的飛行,而是去告訴無人機要飛到哪去,以何種模式飛行或盤旋,讓飛機自己去控制飛行的細節。

因此過去哪種人工去遙控飛機投彈炸射的方式已經變成不可能的做法! 必須用雷射標定,讓飛彈自己去找目標,現在所有無人機的攻擊都是用這個方式,就是因為時間的延遲無法及時控制飛機。
哈哈,笑死了,要超音速飛行幹嘛?亞音速飛行就行了,都不用開加力,所以用不著那麼複雜的伺服機構作動器,只要能起飛就行,至於控制方式,可以是自主的,也可以是受操控的,這個都不難,你想要干擾也不是不可以,問題是到時候解放軍不會只有這些無人機會進攻,而是全方位的飽和攻擊,彈道飛彈,巡弋飛彈,改裝無人機,一起上,看你的雷達能不能應付得過來,還沒等你分辨出是什麼目標,恐怕飛彈已經落地了
Charlie2020 wrote:
自動飛行系統的設計目...(恕刪)
我都說了一次性消耗,自殺式攻擊,要它回航降落幹嘛?
Charlie2020 wrote:
無人機如果用在一次性...(恕刪)

奧林匹斯之劍ρρσ wrote:
我都說了一次性消耗...(恕刪)

不懂就惦惦
別老耍嘴皮子丟臉

奧林匹斯之劍ρρσ wrote:
別亂給人認爸爸,俄...(恕刪)


我引用一個2015 BBC的報導

戴維斯-蒙森並不是全世界唯一一個飛機墳場,但規模卻首屈一指。亞利桑那州氣候乾燥,濕度極低,常年少雨,大大延緩了飛機生鏽和降解的速度。

另外,在6英寸厚的表層土下面是粘土般的鈣質層。309 AMARG表示,有了這種硬度極高的下層土,不必修建耗資巨大的新停機坪,也可以直接將飛機停放在沙漠中。

飛機的建造和維護成本極高,但即使結束了飛行使命後,它們依然可以發揮餘熱。不過,要將這些已經退役的飛機存放在溫暖乾燥的飛機庫中,卻需要巨大的空間和巨額的費用
。圖森得天獨厚的環境提供了成本低廉的存放地。正因如此,美國西南部的沙漠才孕育了許多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飛機墳場。

飛機墳場的工作人員都要遵守嚴格的操作規程。任何在航空母艦上服役過的飛機都必須經過徹底清洗,去掉機身上帶有腐蝕性的鹽分。還要放幹飛機的油箱和燃料管線中殘存的所有燃油,並且使用與縫紉機油類似的輕質粘性油進行衝洗,確保所有活動部件都得到充分潤滑。之後,必須安全移除所有的引爆裝置——例如激活彈射座椅的燃料。然後,所有管道或入口都會用鋁帶覆蓋,整個飛機則會噴塗上一種很容易剝去的塗料——先塗兩層黑色,最後再塗一層白色,以便反射沙漠中灼熱陽光,使飛機保持相對涼爽的狀態。

這裏的飛機都處於不同程度的修複狀態——有些會盡可能地接近正常運轉狀態,已備日後有需要時再次升空;還有一些則會進行部分拆解。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還有一些退役的B-52轟炸機,這是一種可以攜帶核武器的飛機。作為美蘇達成的《限制戰略武器協議》的一部分,這些B-52封存時都將機翼拆除,並存放在機身的旁邊——目的是讓蘇聯的衛星確認這些轟炸機已經退役。

還有一些退役的飛機專門用於提供備件,但是這些零件仍會安裝在飛機上,以滿足需求。這裏還有一個熔爐,將多餘的飛機分解後,進行徹底回收。

由於這裏的多數飛機最初的組裝線早已封存,所以戴維斯-蒙森空軍基地配有大約40萬件工具和機械,可以製作一些特殊的飛機零件。不光是美國的飛機,世界各地的飛機都使用來自該基地龐大庫存的備件。

https://www.bbc.com/ukchina/trad/vert_fut/2015/07/150720_vert_fut_secrets-of-the-aircraft-boneyards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