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將會替換成功級和濟陽級,所以在預算書可以看到海軍賦予該艦區域防空和區域反潛的任務,所以迅聯戰系的核心就是海弓三,海劍二的順序只能排在後方。依照海軍向立法院呈報的專案報告可以得知,迅聯戰系的研發期程目前奉准延後一年,在109年年底如果通過作戰測評,無論迅聯戰系還是海弓三、海劍二和海劍羚都將開始量產,所以接下來的一年會是關鍵期,LCC-1高雄艦應該會密集出海測試。
至於很多人都認為歐、美、日、韓的通用巡防艦動輒噸位上達5、6千噸,質疑為何海軍要堅持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噸位只有4500噸,這部分主要是前述國家都有配合美軍作戰及海外部署的需求,所以武裝未必多,但噸位一定要大,以前陣子的索馬利亞護航為例,為了要應付這種長時間的海外任務,噸位大的的軍艦,人員居住空間較大也較舒適,裝的油和備用零件也較多,可以減少補給次數。但是回到我們海軍的任務,首先我們受限於外交困境,不太可能有這種海外任務,至於海外敦睦,隨著邦交國變少,大概也只剩中美洲和南太平洋可去,最近常去的索羅門也斷交了,所以海軍自然採取雖然縮小噸位但是武裝不減量作法,以期在開戰時能在短時間內投射大量火力。
最後,俄羅斯的高希可夫和法國的FDI兩型4500噸級的巡防艦,同樣具有4面相列雷達和垂直發射器,所以要說我們的新一代巡防艦一定要放大,那倒也未必。
之後有潛艇可以分擔反潛還需要有16艘嗎?
水面艦服役短則30年
運氣不好50年以上
先侷限在4500噸等於未來沒有升級空間
以四千五百噸的水準mk41就是塞48格很了不起了
成功級塞好塞滿很辛苦已經有先例
還要再走老路?
沒有60幾格如果要在太平洋上走跳夠嗎?
海軍已經有八千噸主戰艦的構思
為什麼不整合成一種就好
現有四型水面主戰艦26艘整合成一型艦縮編成16艘不會比較好嗎
艦體弄大一點不見得馬上要塞滿
但給自己很大的配置彈性
艦首聲納 拖曳聲納 兩架至三架直升機 神盾系統 至少兩打至三打的反艦飛彈 四打以上防空飛彈
這是要跟航母戰鬥群周旋的基本款 已經算彈量很少了
4500頓再怎麼塞一下就彈盡還跑不掉
這還是2020的海戰模式
2040的海戰模式會是什麼?
ASMP wrote:
截至目前一直在叫雷達(恕刪)
fque wrote:
我們有需要like for...(恕刪)
2018年的時候、海軍在立法院蔡適應質詢的時候已經說過,4500噸這艘巡防艦不是小神盾!不是小神盾!它就是濟陽級和成功級後代艦。只是會比成功級強很多。
奇怪的是這邊一直扯上小神盾。這個迅聯軟體也許是一樣的,但是火力就不是一樣的東西,你們卻一直把火力VLS數量往上討論,是不撞牆不回頭
在國際上小神盾就是6500噸這種的驅逐艦/巡防艦,台灣4500噸應該類似護衛艦等級。既然要反潛就要裝備ASROC這些反潛武器,水下魚雷,艦體空間被壓縮,VLS數量應該是很少的。可能是小神盾VLS 數量的1/2,1/3火力這種等級。
至於小神盾、海軍也說了就是下一代的驅逐艦,20年計劃裡面叫7500噸主力艦。
這就是正式的官方說法。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海劍二有問題就換ESSM...(恕刪)
哥哥,別扯到ESSM,買的到這個我們康定級就不會只有四隻小牙籤了
連買個MP5衝鋒槍都搞不定,要北約開這個門我想都不敢想
還不如期待AIM120的艦射版,額外多付保護費給老美爸爸就好....
economic wrote:
但動力怎安排就不好弄了
現階段各國都用CODAG/CODOG為主
可是海軍被龍江級搞了一個不要不要的
要讓海軍重新接受這個架構....主事者要有很大的決心與魄力
fque wrote:
水面艦服役短則30年,運氣不好50年以上.(恕刪)
哥哥,你客氣了
這樣說來中華民國海軍建軍以來好像運氣沒有好過
基本上一級艦服役50+年已經是常態了
依照目前的進度來說,我們軍迷都可以開賭盤猜猜看KNOX會不會突破老陽字號的服役紀錄
在爭得面紅耳赤的筆戰中,更增添一種不期不待的鄉民樂趣
fque wrote:
以四千五百噸的水準mk41就是塞48格很了不起了
成功級塞好塞滿很辛苦已經有先例(恕刪)
基本上MK13已經是非常緊湊的設計,要在相同船體設計下,
垂發設計的備彈量,是不可能超越原有的mk13
所以無論土耳其還是澳洲,都還是保留了mk13,甚至還花大錢買了標二來降級使用
而且mk13本身的射速問題也不大,接戰能力主要是卡在射控照明的地方
投資老美SM-2 block3C的計畫,遠比對成功級開腸剖肚塞MK41+海弓三來的安全得多
弄個不好跟澳洲一樣提前退役,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能讓小神盾時序能快一點接替基隆級
基隆級那票SM-2 MR都能轉移到成功級上,那就真的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