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ow wrote:
你那個E = mc²公式
是相對論導出來的式子.......
那要核融合跟核分裂才有
要用重力位能=動能這樣來算才對啦
還要減掉空氣阻力造成的功
不過如果直接忽略空氣阻力
初速度會等於末速度
那樣就可以直接算動能了
我有說...E = mc² ?

看清楚...我說的是 出口動能=質量X初速^2...這個初速V...可不是"光速C"

科普 wrote:
初期的火槍子彈有效射...(恕刪)
hsm16800 wrote:
射程短,反而穿透力強????
怎麼會拿英式長弓來比???中國人拿到英式長弓,他的效力是拉不出來的!
英式長弓無法射穿法國盔甲...是因為箭頭的關係!
但是清弓加上破甲箭頭 ,要射穿鎖子甲...這個完全沒有問題!(大陸有人試過啦!!)
還有一點清兵的箭頭通常是有餵毒的...連劃破皮都會有事!
土耳其弓又怎麼跟清弓比???用法完全不同!!!土耳其弓用的是輕箭,是採平射的!
土耳其弓短,配上輕箭,射程和穿透力差很多!
還有...清朝沒有複合弓!(射箭界應該沒有人這樣叫傳統弓,網路上的稱呼不一定是對的哦,
你到射箭場去說你要射複合弓,你看你會拿到什麼!)
清朝複合弓(電影中和魁用的那把)
配上一個訓練多年的弓箭手,提供的動能大約120-130焦耳
請教您這數據是那裏來?可否提供小弟參考? 多長弓身,拉力幾磅,拉距多少?採用多重的箭?
明天該去射幾箭了~~~
winters1999 wrote:
這場戰爭原本太平天國獲勝機會遠大於清朝
太平天國的制度:有槍有人你就是王,搶到就是你自己的(聖庫?擺好看的),所以個個都有當老闆的機會,你當然要對你的武器上心,出三倍價買走私貨理所應當。
清朝的制度:最好是由冥頑不靈的滿族貴族帶兵,軍械軍餉要由官僚到死的衙門安排,戰敗到最後沒辦法了才許漢族帶兵,但又不肯給錢給糧,又要處處監視。
外國人的態度:中國內戰與我無關,只要你別破壞我的租界我絕不譴責你,銀子面前人人平等,湊巧了太平軍離上海比較進,價錢也很誘人,官方絕對中立,私下走私多少武器我也數不清楚,本來嘛來中國就是撈錢的。
最後總結:其實該贏的是曾國藩,不巧他被自己的“忠君愛國”信念給綁死了,咸豐說好的平亂者授王爵,慈禧愣是給了個伯爵,這氣也咽的下去,不是一般的忠君愛國。
科普 wrote:
射程短,反而穿透力強????
因為羽箭射程得益於空中飄飛浮力,但空氣阻力對大體積的箭支也削弱了殺傷力
而火繩槍的鉛丸體積是很小的,但是滑膛槍的缺點是彈道不穩定,這影響實戰時的有效射程
(距離太遠沒擊中,又要花30秒裝子彈,菜鳥兵要一分鐘,而弓箭手上弦只要幾秒)
英國長弓用的箭頭也是很多種的,重量都不同,破甲也有...
英國長弓的箭矢初速能量約為100~120焦耳,五十碼內平射的貫穿力約僅有1.6mm的鐵板。威力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箭頭的設計無法改變動能差距五倍甚至十倍以上的客觀事實---火繩槍的化學能的爆發力確實遠大於肌肉能對弓體的施力儲存。
土耳其戰爭在競技場上用輕箭的射程可以到800公尺以上甚至上千,其實大半射程中箭都在空中"飄"
(箭杆兩頭細中間粗呈梭型,重心在中間,箭頭箭羽細小)
至於戰爭中土耳其弓實戰射程是在165-250公尺射擊,用的當然不是輕箭
老外測試80磅清弓和119磅長弓。都是射80克箭,清弓箭速192fps,英長箭速170fps。
清弓儲能為137焦耳。
"複合弓"不是網路上的"俗稱",主要是因為翻譯問題...
複合弓由三部分組成,木、角及腱
(A composite bow is a bow made from horn, wood, and sinew laminated together)
當然...如果你要說的是現代高科技材質的弓,那你說的是compound bow.(恕刪)
科普 wrote:
你覺得...曾國藩進...(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