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數控機床水平,有圖

waffe wrote:
樓主大人,終於有人說...(恕刪)


waffe,東芝事件我怎麼只查得到大陸百度百科才有

俄羅斯和日本,包括挪威我怎麼搜也搜不到有關資料,維基百科也沒有這件事的記載

拿大陸中華網的東西忽悠我?拿一些國外的資料給我看,否則我非常懷疑這是大陸自己杜撰的事情


http://en.wikipedia.org/wiki/Kongsberg_Gruppen

維基百科裡面的挪威Kongsberg Gruppen公司沒有一個字是提到有關於東芝事件的事情,奇怪怪?
東芝事件 日本Wiki “東芝機械ココム違反事件”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D%B1%E8%8A%9D%E6%A9%9F%E6%A2%
B0%E3%82%B3%E3%82%B3%E3%83%A0%E9%81%95%E5%8F%8D%E4%BA%8B%E4%BB%B6

我以為這是常識

keter007 wrote:
東芝事件 日本Wik...(恕刪)


哦哦,看到了
keter007 wrote:
東芝事件 日本Wik...(恕刪)


大陸寫的東芝事件圍繞東芝設備和蘇聯潛艇的那些杜撰明顯是扯淡,1987年東芝事件之前

949A型“奧斯卡II”巡航導彈核潛艇1982年7月22日開始建造,1985年3月3日下水,1986年9月30日服役。

945型“塞拉”攻擊核潛艇,1型1979年7月20日開始建造,1983年7月29下水,1984年9月29日服役。

941型“颱風”彈道導彈核潛艇的第二艘TK-202,1978年4月22日開工建造,1982年9月23日下水,1983年12月28日服役(一說1980年10月1日開始建造,1982年6月24日下水,1983年12月28日服役)。


667БДРМ型“德爾塔IV”彈道導彈核潛艇,1981年2月23日開始建造,1984年3月7日下水,1984年12月29日服役。

以上四種裝備七葉大側斜螺旋槳的蘇聯潛艇,最早的在70年代末就設計完成並批准建造。


蘇聯第三代核潛艇的外表面設計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外表面設計得非常光滑,沒有突出物;艇體開孔數也被減到了最少;外形繼續採用良好的拉長水滴型,且長寬比較小,約7.85(接近最合理的比例)。在消聲瓦應用方面,前蘇聯和俄羅斯海軍也走在世界各國前列。早在1965年,前蘇聯研製成功第一代消聲瓦並正式應用於核潛艇,並取得了非常好的消聲效果。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又研製成功的第二代消聲瓦。這種消聲瓦分內外兩層,內層是加入了適量的金屬粒子,具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微孔,用於阻擋、吸收艇內發出的噪音。而外層則是無孔的橡膠護皮,它的表面光滑柔軟,如同海豚的皮膚;其主要作用是吸收對方主動聲納發射的聲信號和降低核潛艇航行時的阻力。進入80年代以後,前蘇聯海軍已全部實現了“消聲瓦化”,其潛艇的自噪聲下降了大約15-25分貝。潛艇上的推進系統也是一個很大的噪聲源。在推進系統中,最大的噪聲源自然是來自螺旋槳。潛艇的螺旋槳由於葉片周向載荷不均勻,在達到一定轉速時,將會產生空泡、鳴音和振動,發出高強度的噪聲。 20世紀80年代起,前蘇聯核潛艇螺旋槳加工精度不斷提高,其噪聲僅為第一代核潛艇的1%,美國海軍探測系統只有在20海裡時才能發現它們。而前蘇聯螺旋槳應用又更前進了一步,開始使用高阻尼材料來製造。這種高阻尼、高強度的銅合金螺旋槳裝設到新一代核潛艇上,大大減低了螺旋槳的振動,噪音急遽下降



日本維基百科裡面也只寫說蘇聯是為了進一步提高精度,在原有基礎上提高做更好的靜音核潛艇

蘇聯在超精密加工技術上遠遠領先西方的優勢,因為超精密加工技術和工藝與物理學基礎研究的水平有很大關係,而這個正好是蘇聯的強項,蘇聯人在數理基礎研究上的雄厚實力使得他們在特種加工、超精密加工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

磁性研磨加工這一概念最早由前蘇聯工程師Kargolow於1938年提出。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蘇聯有不少學者對磁性研磨加工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磁性磨料的製備方法和製備工藝上做了很多工作,

直到20世紀80年代,磁性研磨才在日本得到迅速發展。包括美國的磁流變研磨也是蘇聯長期研究的成果之一:電解加工也是蘇聯強項,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就生產出帶磨料的超聲波鑽孔機床,以及柔性電解仿形加工機床,加工精度可以達到0.02mm,表面粗糙度可達到0.2-0.6μm。

像美國的磁研磨加工,就是蘇聯解體後整體,把蘇聯的工廠、研發人員、技術工人直接搬牽過去的,因為美國就根本沒有。

蘇聯數控多軸機床精度不是世界第一,但蘇聯在超精密加工領域有強項,比如光學上,特別是精密研磨,磁流變拋光技術。蘇聯在80年代由著名的莫斯科“紅色無產者”機床廠和蘇聯機床研究中心設計,開發製造了一系列的超精密金剛石單車:MO1805,SAT1805,SAT1815,MK6516。其中MK6515其最大加工直徑1.5米(但精度還是比美國的稍差),其加工的1.5米超大反射鏡器件被安裝在了當時領先世界的“火星-5”激光核聚變研究裝置上。蘇聯擁有頂尖的製造超大型天文望遠鏡和光譜儀鈹玻璃的核心技術,直到今日還在為美國NASA和歐洲原子能中心供貨。蘇聯人發明了著名的電火花線切割機,60年代就生產出帶磨料的超聲波鑽孔機床,以及柔性電解仿形加工機床。超精密加工技術多涉及軍事,像德國這樣的機械強國,因為戰後非軍事化,反倒沒有蘇聯先進。 "除了美國,只有蘇聯的MO-600超精密機床能加工直徑400mm以上的KDP晶體,這個水平的國家不可能搞不定七葉大側斜螺旋槳。"


"世界上第一台電渣重熔爐是蘇聯在58年建成的,60年代賣給法國兩台,至今法國的所有坦克砲身管坯料都是這兩台爐生產的。
東芝事件最好是只有大陸網站才查的到資料...

到圖書館看翻一下不外賣的軍方書籍就有詳細提到這些事

日本為了這個還賠上原先野心勃勃準備高自製比例的新戰機計畫(也就是後來變調的F2),最後變成任美方插手整個戰機設計案的F16再開發版
waffe wrote:
你還不屈喔?好吧大陸...(恕刪)


OK,我已經知道了,但最起碼磁研磨加工技術這個是沒話說的,當時日本和西方根本沒有的技術
冷戰時期西方哪來的數控機床技術?能跟蘇聯比?聽你在搞笑啊


http://www.cmsna.com/cnc_history.html
大略看了一下原帖 好像在中國論壇上流傳了一陣子
不知是樓主原創還是轉貼
無論如何
你大概不知道 MC1201 和 Электроника-60М 處理器的原設計 來自何處

Mike H wrote:
大略看了一下原帖 好像在中國論壇上流傳了一陣子
不知是樓主原創還是轉貼(恕刪)




Mike 兄您突破盲點了
Edison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