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LU11式35毫米狙擊榴彈發射器


Oceanian wrote:
87式是低速弹,11式是高速弹,初速一个190,一个320或450(恕刪)


你更有意思,讀過初中都知道拋物線不是一次函數,
線性只是一種對曲線平滑程度的形容,
你非硬要挑字眼

硬抗的是你吧,450m/s初速都超音速了
320也接近音速了
榴彈彈頭還用鈍的。。。
阻力有多大???
是吃飽閒著初速超音速然後像小便一樣掉下來
還是嫌解放軍體力太好,戰時要多背幾支砲管來換

M203初速也就100m/s上下,mk19初速240m/s
你硬要也是用鈍頭彈的11式初速450m/s
幻想也要有理論基礎的好不好






speedicer wrote:
你更有意思,讀過初...(恕刪)

你怎么知道11式是钝头,给张图看看?真是张口就来啊
35MM高速弹是经过修形设计的,重量200克比低速弹轻。
引用大陆论坛的文章也是漏洞百出,还飞行时间5秒,够狙击手反击。。。。开一炮不赶紧换位置,还要等狙击手反击?这狙击手也厉害,自带炮侦雷达啊,别人一开枪他就发现目标并反击啊,高科技机器人啊?

我的数据都是有出处的,不像你。论文贴给你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14年06期加入收藏投稿

弹头引信外形对小口径亚音速弹气动特性影响

王洪超闻泉刘治旺王雨时张树明

【摘要】:为了为弹丸总体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应用FLUENT仿真软件仿真研究了弹头引信外形对小口径亚音速弹丸气动力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头部形状为单一圆台形、组合圆台形和半球形的三种弹丸在不同攻角、不同马赫数下的阻力系数、升力系数、俯仰力矩系数和压力中心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攻角对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影响不明显。马赫数小于0.7时,头部形状为半球形的弹丸阻力系数最小、升力系数最大;马赫数大于0.7时,头部形状为组合圆台形的弹丸阻力系数最小、升力系数最大。。。。



ocshiwo wrote:
你怎么知道11式是...(恕刪)


秒速330m/s 0.7馬赫是231m/s 所以MK-19 240m/s是在邊界上,您這35mm榴彈就貼個速度與形狀對照一下吧!

Henry_S wrote:
秒速330m/s 0...(恕刪)

都是非公开数据,我要能找到都成间谍了。只能从学术文章里窥得一二。再给个09年论文,可以看出当初弹速在300 350 400之间做过研究。讲的已经很直白了,在不信,那就是不理性了。

某强动载机械的动力学建模分析及性能改进研究
【作者】闫甜甜;
【导师】廖振强;王涛;

【作者基本信息】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2009, 硕士

【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自动榴弹发射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方向,在现有的自动榴弹发射器的基础上确定了某高初速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总体方案布置及主要零部件设计方案。提出了刚性固连式、弹簧枪身后坐缓冲器式、驻锄缓冲式、组合缓冲式和机架一体驻锄缓冲式五种不同的架座安装方案,为解决发射初速与后坐力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方案支持。运用经典内弹道学和武器气体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建立了榴弹发射器火药气体压力计算的数学模型,通过调整不同参数对榴弹初速与火药气体压力之间进行了合理的匹配,给出了初速分别为300m/s、350m/s和400m/s时武器系统较为合理的膛压和导气室压力值。运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仿真软件ADAMS建立了武器系统五种不同方案下的虚拟样机模型,通过对不同方案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不同初速时武器系统各特征参数的运动规律,并进行了方案分析和对比,得出了解决武器初速与后坐力之间矛盾的最佳方案
ocshiwo wrote:
35MM高速弹是经过修形设计的(恕刪)


本來不想再回了

可編程彈頭當然有尖的
彈藥尺寸30/20mmx173mm

Performance Data
Rate of fire 200 rounds per minute
Feed system Dual feed, integral to weapon
Ammunition Fires all NATO standard 30mm x 173mm and
the new Super 40 ammunition and ABM

這些彈藥都是固定發射器如MK44在用的
L大都在19樓貼給你看了

不管你是砲管液壓緩衝,
彈簧槍身後坐緩衝,還是制退器緩衝
初速太高,彈藥重量過大的榴彈,
對於單兵攜行輕兵器,
後座力都是非常難解的物理問題

幾乎所有大口徑狙擊步槍/50機槍
都有槍管液壓緩衝和彈簧槍身後坐緩衝

30/20mmx173mm榴彈
初速幾乎達到1000m/s

強調機動大於火力的解放軍單兵武器
榴彈砲又要減重,又要高初速,又要能狙擊
光是的巨大後座力。。。

這些都決定初速450m/s 11式單兵攜行可能性太小,
趨近於0

你也蛮有意思的,

第一,超音速狙击榴弹现在还没有照片流出,你信口开河的功力也太高了

第二,知道很多小口径的高精度赛弹还要专门在弹头处开孔,用空腔激波来减小drag,增加抗风能力么?弹道系数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不同弹头的重量,初速,存速,针对哪一段射程和哪一个末速度优化都很有讲究。绝不是“越尖越好”

我猜你不懂,因为你只是用google跟我抬杠罢了






speedicer wrote:
你更有意思,讀過初...(恕刪)


speedicer wrote:
本來不想再回了可編...(恕刪)
44楼都把解决后坐力与高速榴弹初速大之矛盾的论文贴出来了还不信,我也没办法。有句话叫料敌从宽,有人反而当鸵鸟,我也没义务叫醒自我催眠的人,不想回就别回了,这个话题我也腻了。

說真的,看兩方的紙上攻防是很有趣,

在無聊的時候打發時間很好用!

不過,做人一定要認清事實: 幾年前的情勢不知道,但未來只要中共想要把台灣往死裡打,就算他們的武器比台灣爛100倍,
最後輸的人也是台灣!

除非,我們可以回到春秋戰國時代的戰爭,是君子之爭~劃定限定範圍限定人數...兩國主將還可以一起觀戰。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