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一流的飛彈都能製造了,魚雷無法自行研發生產嗎?

jameslo1126 wrote:
你小孩要不要自己生?(恕刪)
不用每個都自己生,就算生得出來, 台灣量又不多,外銷又玩不過美俄中, 既然台灣都是用美系武器, 當然就能用就用 節省經費 ,等有一定防禦能力 ,再慢慢研發 ,你以為研發武器像生小孩那麼簡單 ?
當然台灣有辦發開發近F22的戰鬥機,美國當然會賣F22給台灣,這還要你說?中國的殲20出來了沒?有內需市場的大國要研發新戰鬥機都沒那麼簡單,台灣說生就生,你以為台灣有億兆的軍費?
CHH230 wrote:
IDF不全然是美國賣F16的主因 法國的幻象才是決定性的一擊


IDF是通用動力, 也就是F-16的爸爸, 負責指導空氣動力製造出來的.

可以說IDF是雙發版的迷你F-16.

日本的F-2是加大版的戰轟型F-16.

韓國的T-50和IDF接近, 是教練兼輕型戰鬥機版的F-16.

IDF設定時, 就給個小出力發動機, 讓你天生短腿, 自然就不可能威脅到F-16的市場.

法國人賣幻象2000才是美國人賣F-16的決定性因素.
jameslo1126 wrote:
全世界重型魚雷關鍵技術僅掌握在八個國家,

中科院要加油,別再讓人家掐住脖子,就算潛艦研發生產完成,

有艦無彈,和泡在水裡的廢鐵又有何差別!


潛艦用重型魚雷的研發不是台灣玩得起的
相關科技難度過高

更重要的是載台不足
沒有多餘的水下載台提供自製魚雷測試

而且自製重型魚雷的試射風險不小, 二戰後東西方都有因己方魚雷發生意外沉掉的潛艦
著名的庫斯科號就是血淋淋的歷史
牛奶伯 wrote:
IDF設定時, 就給個小出力發動機, 讓你天生短腿, 自然就不可能威脅到F-16的市場

這是一部份原因.

另有 :
IDF 偏向氣動力外形發展 ( 或是美方實驗機 ? ) 該凸的凸該凹的凹. 緊縮了機身體積, 讓燃油裝載量也降低.
如果 IDF 用 F-104 及 幻象 那種可變進氣錐, 則無外載時 2.3 M 不是困難的事.

前陣子空戰英雄 歐陽漪棻 離世, 看當年 纖細的 F-84 機身竟然比 IDF 還粗大....
就知氣動阻力差多少.



設計上, 常聽到 協調
製造 --- 希望 簡單加工就好
應力 --- 希望 強度越強越好
重量 --- 希望 飛機重量越輕越好
氣動 --- 希望 外形圓滑流線到流油的 超低阻力
燃油 --- 最好能飛 10000公里 免加油
軍械 --- 希望 全機滿佈 槍炮 飛彈 炸彈.
.....................

各部門各有立場, 當決定重點朝那一方 ( 戰鬥? 轟炸 ? 偵察? 運輸?.......), 定案後.
視需要再給予補償措施, 例如 外掛油箱 (延長航程).......
莊孝爺 wrote:
IDF 偏向氣動力外形發展 ( 或是美方實驗機 ? ) 該凸的凸該凹的凹. 緊縮了機身體積, 讓燃油裝載量也降低.


據郝柏村的回憶錄,當初老美只願意給台灣J79或者國際渦輪(TFE-1042 紙上引擎)二選一,郝認為J79太落後,挑了國際渦輪,通用和諾普都願意幫台灣發展IDF,郝不相信諾普,他認為諾普想推F-20,不會認真幫台灣發展IDF,所以就用F16為性能指標去發展IDF,同時在回憶錄中他也說明指示盡量用F16的配備。

這樣的結果就是IDF像是縮小版的F16,原本F16內部空間本身就不大,縮小後又多增加了一對進氣道和引擎的空間,內置燃油的空間自然就小了。
天衣神水 wrote:
據郝柏村的回憶錄,當初老美只願意給台灣J79或者國際渦輪(TFE-1042 紙上引擎)二選一,郝認為J79太落後,挑了國際渦輪,通用和諾普都願意幫台灣發展IDF,郝不相信諾普,他認為諾普想推F-20,不會認真幫台灣發展IDF,所以就用F16為性能指標去發展IDF,同時在回憶錄中他也說明指示盡量用F16的配備。

其實, 郝柏村 算是外購派之首.

台灣自製飛機, 表面看起來有些成績, 事實上, 過程飽受外購派的打壓.

1990 郝柏村接任行政院長, 總統與行政院長之間隨著時間經過嫌隙慢慢增大, 漸漸把一些單位都捲入政治紛爭. 再加上 法國 美國 開始對台軍售, 外購與自製 的爭論從此開始檯面化.

時任 航發中心 主任的 華錫鈞上將 因不認同外購而受到極大壓力, 於是在1993年7月7日卸下 航發中心主任 一職移居美國 ; 20年後, 於 2013年回台捐出儲蓄 1500萬給成大設立 航空工業發展基金、出資千萬成立 華錫鈞航空工業發展基金會, 2017年於台中離世.


由此, 可看出中科院的無形壓力.
莊孝爺 wrote:
台灣自製飛機, 表面看起來有些成績, 事實上, 過程飽受外購派的打壓.


外購or自製?有時兩者很難決擇,尤其是當國內也有相當研發能量的項目時,如果外購有門路,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時間、作戰教範、後勤、升級配件⋯),自製的品項要軍方和研發單位要共同制定作戰教範,這點常常出問題(例如常常出現的155輪砲),且研發時程上較難掌握,所以通常軍方會選擇外購。

個人認為以中科院跟軍方的關係,很多建軍計劃都會提早得知,甚至在構想階段就會得到消息,可是,中科院卻總是慢半拍,例如近10年前海軍就在規劃下一代船艦,中科院卻等到2016年軍方正式公開造艦計劃後才開始進行海弓三、海劍羚⋯等系統研發,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嘗試性製作的雷達,手腳又不快,等等老美又大放送時,哀怨的「宿命論」又要提出來一次,像蜂眼雷達,早早進行機會就大,自製研發要「前進佈署」才是生存之道。
真正的魚雷可能很困難,但是類魚雷應該不困難吧。
想像是一台水上摩托車,裝上炸藥。先在水上行駛,可以靠gps導引和無線電指揮,也可以用鏡頭搜尋敵艦。
接近敵艦後潛入水下,然後在敵艦下爆炸。(這部分可能有點難度,但不難克服吧)
這樣子應該不難,也很便宜吧。飽和攻擊起來,敵艦應該很難防禦。
當然它不適用於潛艇,但是可以有很多其他方法發射。
例如: 開戰初期,用無人橡皮艇裝載六到九枚魚雷,航行到指定地點把橡皮艇放氣沉到海底,等到共軍船團要過海峽時,放出魚雷攻擊。
這種東西好像難度不高,市場可能也不大,應該沒有軍火商想做,正適合台灣自己做。
----------
當然在水上行駛很容易被反制,例如無人機等。技術可行的話,當然就全程水下行駛,這時可能要放出個小盒子到水上,一面接收GPS信號,一面接受戰鬥指令。
jerry1103 wrote:
真正的魚雷可能很困難,但是類魚雷應該不困難吧。
想像是一台水上摩托車,裝上炸藥。先在水上行駛,可以靠gps導引和無線電指揮,也可以用鏡頭搜尋敵艦。
接近敵艦後潛入水下,然後在敵艦下爆炸。(這部分可能有點難度,但不難克服吧)
這樣子應該不難,也很便宜吧。飽和攻擊起來,敵艦應該很難防禦。
當然它不適用於潛艇,但是可以有很多其他方法發射。
例如: 開戰初期,用無人橡皮艇裝載六到九枚魚雷,航行到指定地點把橡皮艇放氣沉到海底,等到共軍船團要過海峽時,放出魚雷攻擊。
這種東西好像難度不高,市場可能也不大,應該沒有軍火商想做,正適合台灣自己做。
一顆魚雷少說1噸重有吧?橡皮艇如何一次載6-9噸的魚雷出海?
jerry1103 wrote:
想像是一台水上摩托車,裝上炸藥。先在水上行駛,可以靠gps導引和無線電指揮,也可以用鏡頭搜尋敵艦。
接近敵艦後潛入水下,然後在敵艦下爆炸。(這部分可能有點難度,但不難克服吧)
這樣子應該不難,也很便宜吧。飽和攻擊起來,敵艦應該很難防禦。
當然它不適用於潛艇,但是可以有很多其他方法發射。
例如: 開戰初期,用無人橡皮艇裝載六到九枚魚雷,航行到指定地點把橡皮艇放氣沉到海底,等到共軍船團要過海峽時,放出魚雷攻擊。
這種東西好像難度不高,市場可能也不大,應該沒有軍火商想做,正適合台灣自己做


烏克蘭已經有做了不少 祖師爺爺是一戰德國與二戰義大利 所謂的"爆炸船"

https://news.usni.org/2022/10/11/suspected-ukrainian-explosive-sea-drone-made-from-jet-ski-parts

其實這類武器對台灣的技術水準應該不難 而且在1950年代已經試製過了

但關鍵在主政者的心態 認定這類武器當作是旁門左道或是雞鳴狗盜的戰法

根據我跟管事大哥交流的經驗 基本上就是如此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