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邦相助 巡防艦案戰鬥系統有譜

拿破崙說過
If you want a thing done well, do it yourself.

剛好是個法國人

早該弄個原型艦出來慢慢改
眼高手低就是這樣

台灣要驗收飛彈+雷達+戰系其實超簡單
三不五時拿海劍二跟天弓pk雄二雄三就知道幾兩重

如果海劍二擋的住雄二雄三混搭飽和攻擊
海軍完全沒有立場用4500噸去卡關
天衣神水 wrote:
反倒是覺得中科院似乎已經搞出東西,有個雛形在那裏了,所以一些本來只是叉手微笑等著看好戲的各方勢力一下子通通浮上枱面,開始著急了

會不會是這個?

依照2020年11月中科院「新新季刊」內容,「海鷹眼」主動相位陣列雷達使用由氮化鎵(GaN)半導體制作的低雜訊放大器(LNA)固態功率模組,總功率1.2KW,射頻總輸出61dBm,實現了波束輸出固態化,利用收發晶片達成接收數位化,系統採用水冷散熱。其他技術包含發射/接收系統、類比數位轉換技術、數位多波束合成技術、高平均失效間隔(MTBF)等。海鷹眼雷達系統收發模組包含五個部分:杕數位相移器及衰減器、杌固態功率放大器、杈接收電路、杝帶通濾波器、杍數位補償電路。此時海鷹眼已生產20套模組進行驗證。  
天衣神水
「海鷹眼」已經出現很多年了,應該不是
五毛獵人
剛看了上報朱明報導時間為2020年12月13日 10:20:00,那應該不是。
fque wrote:
台灣要驗收飛彈+雷達+戰系其實超簡單
三不五時拿海劍二跟天弓pk雄二雄三就知道幾兩重

如果海劍二擋的住雄二雄三混搭飽和攻擊
海軍完全沒有立場用4500噸去卡關


這我贊成!但相對的立法院研發預算要投下去。
五毛獵人 wrote:
會不會是這個?依照2020...(恕刪)

以下會不會是中科院aesa主動相位雷達目前被海軍挑剔的原因:


在2019年8月世貿國防展中,中科院展出了「海用旋轉式相列雷達」(即「海鷹眼」雷達);展出的天線模型外型類似歐洲Thales的SMART-S Mk.2,是一個六角體的單面旋轉天線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天線頂部還有一根敵我識別(IFF)天線。依照中科院提供的資料,此種雷達採用S波段,工作範圍350公里(儀距),對戰機類目標探測距離200公里,波束能在水平與垂直向移動(透過機械旋轉達成水平360度掃描),能同時偵測追蹤500個目標(指定追蹤加上TWS),可探測戰機、無人載具、反艦飛彈等各類空中威脅;根據工作模式不同,此種天線有每分鐘15轉與30轉等兩種速率。此種雷達配備固態功率放大器、複合材料外罩以及縮裝的信號處理器;天線罩裡面放置了構成雷達陣面的T/R射頻單元,以及後端的信號處理單元,這些組件都設計成可快速抽換的模組單元,開啟天線罩後方的背板就能抽換。

日後2020年11月中科院「新新季刊」的資料,對「海用長程搜索雷達」的敘述如下:可同時追蹤500個空中或海面目標,具備平面搜索與接戰能力,並具有三個對海面的火控通道。此雷達有自動化的三度空間目標報告、小型飛彈探測能力,此外具有針對旋翼機、無人飛行載具(UAV)的探測模式,以及為飛彈提供中途導引的能力。在防禦模式(Defense)之下,天線轉速為每分鐘27轉(RPM),工作距離90海里(約167km)。在監視模式(Surveillance)之下,天線轉速為13.5 RPM,工作距離135海里(約250km)。此雷達有12個接收波束,波束俯仰角最高可達70度。雷達發射波束具有電子式俯仰、滾轉(Electronic Pitch & Roll Stabilization)穩定的自適應二維扇形波束(Adaptable 2D Transmit-Fan Beam)。以上的數據(包含波束組成、天線轉速與操作模式、工作距離、同時追蹤目標數等)都與Thales集團的SMART-S MK.2三維對空監視雷達幾無二致,顯示中科院參照SMART-S MK.2作為發展目標。

「海用旋轉式相列雷達」體積小、重量輕,由於所有組件都為固態器件,因此可靠性與可維護性比起先前被動式的長白/機動相位陣列雷達,有著全面性的提升。因此,中科院發展的固態「海用旋轉式相列雷達」重量能比配合弓3的機動相位陣列雷達低得多,一旦發展成熟,就會是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最可能雷達選項(使用單面旋轉天線抑或四個固定陣面,端視海軍的需要)。此外,配套海劍羚短程防空飛彈的旋轉雷達系統也是同系列的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只不過操作波段改成波長較短的X頻。

依照2019年8月世貿國防展展出的「海用旋轉式相列雷達」模型,前端天線陣列的每個振子為八木(Yagi)天線,並以餽源線連結到天線後方的T/R單元。八木天線振子的製作十分簡單,能直接由模型沖壓或是壓鑄來大量製作。一般而言,較小型、X(I)波段的空用主動性位陣列雷達的天線振子多採用槽形天線(Notch),而八木天線則通常用於波長較低的UHF波段雷達。以單一天線振子而言,八木天線的指向性優於槽形天線,旁瓣也比較低;然而對相位陣列雷達而言,雷達波束是由每個天線陣子發射的電磁波合成,因此波束指向性以及旁瓣等的真正關鍵還是組成陣面的天線單元數量。相反地,對於相位陣列雷達而言,如果每個天線單元指向性過高,對波束能在天線移動的角度範圍反而不利;因為單天線指向性太高也意味著斜向角度的增益(gain)較低,偏離天線軸向越多則功率越小,也代表合成波束的轉向範圍比較有限。「海用旋轉式相列雷達」的陣面之所以使用八木天線振子,可能是因為天線體積與重量限制,必須以有限的天線單元達成足夠的探測距離,因此使用定向增益較高的八木天線當作振子。

「上報」報導稱,國外主流的主動相位陣列雷達(AESA)的陣面,主要採用偶極子天線(dipole)或貼片天線(patch)構成,其定向增益低於八木天線振子,但斜向增益較高,使得天線合成波束的掃描範圍廣,才能達到相位陣列雷達設計的原使用地。一般而言,單面相位陣列天線波束的掃描範圍至少涵蓋120至140度,而使用八木天線振子構成的天線可能只有20到40度之間。現階段國際間主動相列雷達陣面採用最多的天線單元屬於偶極子天線(dipole),貼片(patch)貼片因為頻寬比較受限、需要特別處理而發展較遲,但考量輕量化與微型化的趨勢,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AESA都開始朝向貼片(晶片)天線的方向來發展。
五毛獵人 wrote:
以下會不會是中科院aesa...(恕刪)


上報朱明 海軍放話代理人

海鷹眼用高增益天線 雷達上方高角度能見不足


雖然固定式主動式相列雷達還未定案,但依照中科院在2020年11月「新新季刊」內容,中科院研製的「海鷹眼」主動相列雷達(AESA),利用內部天線耦合的方式進行自我測試與校正,採用水冷式散熱,散熱冷板有進/出水管路,T/R模組與散熱冷板間也加入散熱貼片。使用功率1.2KW、由氮化鎵(GaN)半導體制作的低雜訊放大器(LNA)固態功率模組,射頻總輸出61dBm,具有數位補償、帶通濾波器等後端處理,此時已生產20套模組進行驗證。與2019年8月世貿國防展中,中科院展出了「海用旋轉式相列雷達」(即是「海鷹眼」雷達),是同為六角體的單面旋轉主動相列雷達。



但知情人士指出,「海鷹眼」主動相列雷達內部設計還是沿用過去被動式PESA雷達常見的設計,但「新新季刊」內容並沒有提到最重要的效能損耗,這些損耗來自於數位相移器/衰減器部分,以及相移器/衰減器前的信號分配網,以及旋轉波導(rotary waveguide)。此處是系統能量運用最大的地方,主要的海鷹眼雷達效能都在這個地方損失掉。



另外,為了解決功率不足問題,而使用高增益天線(八木天線),雖然可以彌補效能損失,增加遠方測距,但有一個風險是落在來襲的飛彈或彈道導彈末端攔截,雷達上方高角度的能見度不足。這可能會是潛在的缺失,也就是為了彌補效能損失,使用高增益天線縮小了視角,而延伸出的新問題。這些技術上的問題,則有待海軍審核小組在初期測評上,必須注意是否有符合作戰的需求。
五毛獵人 wrote:
上報朱明 海軍放話代...(恕刪)

解決之道
首四艦用國外的雷達與聲納
中科院依從標竿進行研發
五毛獵人 wrote:
上報朱明 海軍放話代理人
海鷹眼用高增益天線 雷達上方高角度能見不足


「海鷹眼」幾乎是照著Thales SMART-S MK2的概念做出來的東西,裏面的東西一不一樣不知道,但是兩者的基本性能很類似,外形也很像,唯一不同的是,「海鷹眼」比SMART-S MK2多了100公里的偵測距離 (高增益天線的優點),而且兩者的垂直掃瞄角度都一樣是70度。

這種雷達就是給中、小型艦艇用的,性能要求沒有很高,基本上用來點防禦是夠用的,所謂「雷達上方高角度能見不足」不知所指為何?

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海鷹眼」是用pencil beam波束水平與垂直掃描的方式,而SMART-S MK2則是用多重堆疊扇形波,中科院並沒有採用跟SMART-S MK2相同的設計,而是用了不同的技術。

Thales SMART-S MK2


「海鷹眼」



在2019年航太展時跟院方的人聊了一下,「海鷹眼」似乎不是全數位的設計,所以報導中指的「架構」的問題應該是存在的,只是一顆雷達要發展成熟沒有個幾年的操作磨練,在訊號處理、穩定度、各種狀況的測試都不太完整的東西,軍方不想用也是合情合理。

但是,外商突然急了起來不太會是因為這顆雷達,而是有其他更大的東西才會這樣,至少有兩方頻頻出手,中科院直到現在都沒有發表什麼評論 (媒體應該有去問),異常的安靜,這點也是怪怪的。
五毛獵人
感謝說明!只能等待看後續發展。
海鷹眼雷達的最大問題是他的資訊更新率,每兩秒才轉一圈的問題上,當你面對3倍音速反艦飛彈時,一秒鐘飛一公里,兩秒鐘飛彈已經飛行兩公里,如果已經轉彎,將造成中途導引來不來的及反應的問題,這是海軍跳出來反對的最大重點,尤其是飛到距離低於30公里內的部分,這是海軍堅持要用四面盾的原因。

剛剛看孝偉談軍事,提到震海艦的海軍要求是海弓三上艦,要導引200公里射程的海弓三,真的需要能在180-200公里捕捉到戰機大小的雷達,否則就無法發揮海弓三的功效,那就真是非用較大型的雷達不可。可搭配的雷達必然要超過鋒眼雷達很多,單面就接近到海鷹眼的大小,四面的重量當然就超重了,只有把戰機上的機載AESA雷達轉移到艦上大概才有可能縮小到相當的尺寸與重量。我對此倒是沒搞清楚為何空用AESA可以做到這麼小的特殊技術差在哪裡?
別管是 4500 噸還是 2000 噸,造新船來不及了
台灣海軍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升級 10 艘成功和派里級艦現有的 MK-92 mode6 射控系統,
以搭配 SM-2 Block3 飛彈來換裝 SM-1 飛彈

10 艘成功和派里級艦搭配 SM-1 飛彈已佔了台灣海軍現有 50% 的區域防空戰力

依據友站軍武狂人,"在2012年國際標準飛彈使用者集團(STANDARD Missile Users Group,ISMUG)會議中,美國海軍宣布對標準SM-1的零件供應與所有技術支援服務料件會在2020年完全停止。"

個人假設現有搭配基隆級艦的 SM-2 Block3A (RIM-66K) 飛彈庫存可以搭配成功和派里級艦升級後的射控系統,
SM-2 Block3A (RIM-66K) 飛彈可以日後分批加購
但成功和派里級艦射控系統升級一定要盡快立案進行,
能夠在 2024 年底前與美國透過 FMS 管道完成簽約,已經是實務上超光速的快

千萬不要等到類似 1995 年台海危機的狀況發生,才想要進行
這一類的升級工程不是能夠臨時趕工完成

P.S 海劍二飛彈的射高範圍只達到中低空,
海劍二只是點防禦飛彈,不是區域防空飛彈,不能替代 SM-1 飛彈
天衣神水
軍方好像已經放棄成功級了,30年來,系統完全沒有更新,只有定期維護
我也看了...裡面也提到「陞官圖」不見得發財,但職位就擺在那裏,陞遷誰不要?人性啊

不提這個了....看完的感想就是,會失敗不是沒道理的。現在就是亡羊補牢的階段,國產輕巡防艦我倒是蠻支持的,由小而大一步一步來....非要震海這等級的,還是外購吧....
Charlie2020 wrote:
海鷹眼雷達的最大問題(恕刪)
盡情歡呼吧!日後自己遭難,請不要怪人無情地訕笑!今日特此紀錄下這一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