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是蔣中正主動挑起的嗎?

淞滬會戰是蔣中正主動挑起的嗎?.....其實應該這樣說,中國與日本間的正式宣戰是有我方主動引發的,而引發的戰役就是淞滬會戰。
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戰略選擇,從此日本只能沒完沒了的在崇山峻嶺莽莽大山中追著國軍跑,國軍雖勝少敗多但日軍也無法取得實質的戰略上勝利,變成國軍主力滅不了卻占領越來越多地方,要派越來越多軍力把守。消耗大量資源但卻無法結束戰爭。搞到最後得罪美國,被凍結海外資產然後再來個禁止輸出日本多項戰略資源(有石油跟鋼材耶 幹 不等於叫日本上吊)
op567 wrote:
當時日本大本營不等於...(恕刪)

日本大本營當時的方針是"蠶食"中國,要一小口一小口的吃掉中國;但是日本國內的激進主戰派則認為中國很廢,直接一口鯨吞吃掉算了
如果你看過戰爭初期雙方在上海的兵力配置圖,就會知道日本大本營原本就沒有打算在上海跟中國大打出手
是的..正解

蔣介石開闢淞滬戰場的目的是為了分散日軍兵力:「敵軍戰略本以黃河北岸為限,如不能逼其過河,則不能打破其戰略,果爾,則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綽綽有餘,是其先侵華北之毒計乃得完成,此於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佔華北之戰略,一則逼其軍隊不得不用於江南,二則欲其軍隊分略黃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駐華北。中倭之戰必先打破其侵佔華北之政策,而後乃可毀滅其侵略全華野心。總之,倭寇佔京滬,其外交政策已陷於不可自拔之境,……」

對戰局的影響淞滬會戰原先蔣介石打算速戰速決,並將日軍的注意力從華北轉移到華中,為了達到這目的他將手中受過德國顧問訓練最精良的部隊全數送上前線。不過由於速戰速決的目標失敗,導致更多兵力加碼投入戰場與具有軍艦支援且補給源源不絕的日軍進行絞肉戰,總計國民政府在這場戰爭除了中央軍外,先後各派系部隊共78個師、7個獨立旅、3個暫編旅、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炮兵7團、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1個團、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4個團,3隊海軍艦隊,兵力總數60萬人以上。其中精銳部隊在戰鬥中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使蔣介石的實力大為削弱。

大雄. wrote:
精銳部隊在戰鬥中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使蔣介石的實力大為削弱。


以共產黨的角度結論:使蔣介石的實力大為削弱.是好消息

以中國人的角度結論:中國軍人為國捐軀者無數!是壞消息

hn1271n wrote:
...如果你看過戰爭初期雙方在上海的兵力配置圖...(恕刪)

懶得打字了,你繼續編故事吧.
op567 wrote:
懶得打字了,你繼續編...(恕刪)

你真的了解整場淞滬會戰的經過嗎?一開始國軍可是以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圍殲日本3200名陸戰隊員,日軍僅憑混泥土防禦工事勉強固守,若日本大本營有意主動挑起淞滬會戰,也不會只布屬那麼薄弱的兵力,甚至連上海日僑都沒有事先撤退耶

op567 wrote:
當時日本大本營不等於...(恕刪)


日本當時都是主戰派,但大本營不是「決戰派」,而大多數少壯派軍人則主張決戰,一次解決中國問題。所以大本營的計畫是以「偽滿洲國」方式逐步控制中國,但少壯派認為從918以來,不論是有中央軍助陣的長城戰役,或77事變後的西北軍,中國軍隊都不堪一擊,因此處處生事,尋求一次決戰的機會。在這態勢下,蔣中正選擇了上海做為突破日本大本營戰略的突破口,只是一開始也沒想到長期抗戰,所以雖集結優勢兵力,也只想打有限戰爭,等到是日方海軍大力支援上海的守軍,蔣才逐次投入兵力(一方面集結不易,一方面仍寄望國際調處)。以致後來上海不守,蔣對於南京守棄的戰略決定仍未出爐。若是蔣早有拉長決戰的思惟,南京在上海戰局不利時戈, 早就棄守轉進了。
tracer1000 wrote:
中華民國跟美國一樣,是自由民主的國家,這樣非常好!....(恕刪)

不一樣不一樣
地位差太多了
一個是京城皇帝

一個只是守長城兵仔
還比不上日韓這種守邊大將

tyyan2 wrote:
大陸的歷史書上講到淞...(恕刪)


世界近代歷史還有很多沒有解密,其實大家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leomk2008 wrote:
不一樣不一樣
地位差太多了
一個是京城皇帝

一個只是守長城兵仔
還比不上日韓這種守邊大將


那沒辦法啊

人家是聯合國的成員國,我們是甚麼?

人家沒派兵來駐軍,就說人家是京城皇帝,有必要嗎?

臺灣今天就算跟美國"切八段",我看不出美國有甚損失

如果說中東跟美國打打鬧鬧,還可以扯石油,

臺灣有甚?

反共基地?! 這年頭不流行這玩意了(倒是有不少人投共)

對岸已經改革開放多年,對美國的經貿關係是臺灣根本無法比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