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合理的判斷可以說台灣空軍屌打共軍嗎??

ayoyo wrote:
2015年的中泰演...(恕刪)


15年共軍派去的是還在使用PD倒卡雷達、只能裝備俄製武器的原裝Su27。這型飛機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的性能都比J10A要差一點,並且前幾年因為大陸缺乏重型機和輕型機對抗的經驗不太會利用能量優勢壓制輕型機在大陸空軍內部組織的自由對抗演習中被J10A虐得很慘(直到去年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都不比J10A差還應用了新戰法的J11B才在大陸空軍軍演中壓制住了J10A),所以去泰國輸給同樣敏捷並且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還要更好的輕型機也很正常啦。另外目前俄製Su27在大陸正逐漸退出現役。

這次去的J10A其實性能也沒有比俄製的Su27強多少一樣屬於典型的早期型三代機(80年代的水準)還是比JAS39要差,不過似乎這次北約(也就是老美啦)給了巨大的壓力瑞典不準泰國再上JAS39了⋯⋯


最後再寫一段個人認為的大陸海空軍戰機的空戰性能排序吧

第一、J20 (這個基本毫無疑問,官媒前段時間有透露在今年鼎新舉行的大規模軍演中J20擊落了十多架現役主力戰機自身無一損傷,並且傳聞這個戰績還是在對方有地面防空雷達和預警機支援的情況下取得的⋯⋯)

第二、完成適應性訓練形成戰鬥力能夠融入大陸空軍指控體系和使用中國國產武器後的Su35(原版Su35自身性能強大家都知道,但如果不能融入大陸空軍體系內無法使用北斗衛星、數據鏈只能單打獨鬥其性能是無法完全發揮的。特別還要考慮到俄製外貿武器的性能比其自用版要差,而目前中國國產電子設備的性能已經強過俄國了,還有各式國產武器的發展也很迅猛其部分最新武器的性能已不遜於武器發展停滯了近二十年的俄國現役武器,甚至有消息稱中國最新一代的格鬥空空彈性能已經能夠媲美AIM9X早期型號。所以在完成適應性訓練和改造後的中國定製版Su35整體性能是有望大幅提昇可能媲美俄國自用版Su35甚至略有超過的)

第三、J16 這型戰機在大陸空軍體系內定位類似F15E。(J16雖然仿製自Su30且不是專業空優機但據瀋飛介紹和其他信息源的消息稱J16在國產化的過程中對其機體內部超70%的結構和部件進行了重新設計和替換;同時其機載雷達也換裝了和J20使用同代技術只在部分性能指標上稍差的AESA雷達;還有J16機載電子設備因為機體空間大又沒有隱身顧慮性能甚至要強過J20並且未來還將有基於同型機改造的類似EA-18G的專業電戰機;另外該機也是目前大陸現役戰機中能使用最多武備和掛載能力最強的重型多用途戰機。也因為在設計指標中強調多功能性集成了太多的機載設備所以J16的研發製造難度非常大過程並不順利,J16的研製和試飛進度幾經拖延和反覆直到最近才首次公開露面並正式投入現役)

第四、J10C 這型飛機應該是J10系列的終極改型,性能估計介於F16C/D和F16V之間。(從目前已知的信息看它和10B的主要區別是大幅升級了機內電子設備並完成了整機的數字化改造能全面融入大陸空軍最新一代的指控體系搭檔空警500、J20、J16等主力戰機實現戰場信息的實時交換,從機身外部特徵判斷其具體升級項比如從PESA雷達升級至AESA雷達使得其擁有更遠的搜索距離和多用途性能,但受限於機頭尺寸和發動機功率其雷達性能指標不可避免的相對J16要弱)

第五、J10B、J11B、J15這三款飛機並列。(J10B和J11B基本屬於同代機型,前者在電子設備和操控敏捷性上有優勢而後者在能量機動和武器掛載上有優勢兩機的總體性能差距並不大。這裡重點說一下J15,據目前透露出的消息看因為艦載機在性能上的特殊要求且大陸是第一次設計艦載機所以為了降低設計難度以便配合遼寧艦的服役時間盡快形成戰鬥力,軍方在設計時對J15的要求並不高甚至可以說基本上照搬了J11B的性能指標只要求做一些小幅的在能力範圍內的改進)
La_dante wrote:
15年共軍派去的是...(恕刪)


感謝分享,有一說是J10B加了PESA以後,機頭變重,造成性能比J10A差,想想我國F-16換裝AESA卻沒有升級引擎,不知道對性能會不會有影響
J10B雖然是更新了更重的航電設備(不僅僅是雷達),但由於機體重新優化設計過,整機重量不一定會高於J10A,比如新的DSI進氣道在機體前端就可以減重一些。

另外最重要的是据俄國發動機廠商官方證實(居然不是老共官方證實),J10A用的發動機是AL-31FN =127 kN,而J10B和J10C用的發動機都是新款AL-31FN Series 3 =137 kN,推力增加了將近1噸。所以說就算J10B更重一些,也不至於因爲推力問題導致性能比J10A更差(其實有一種説法是早期的DSI進氣道在1.8馬赫以上性能要差一點,不過隨著技術大量應用和發展,普遍認爲優化后的DSI進氣道已經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也有人推測正是因爲AL-31FN Series 3更大的推力和良好的表現,才讓老共空軍放心發展了航電更先進的J10C,機體集成了不少電子對抗設備(倒是普遍認爲J10C比J10B要重一些)。

這次升級F-16V由於費用問題沒有換裝新發動機,是挺遺憾的。業内雖然相信美國的能力,不至於在升級航電增重過程中,出現配重問題,但更重的機體還在用一顆老舊型號發動機,還是多少讓人有些擔憂的。
Modingnuo wrote:
但更重的機體還在用一顆老舊型號發動機,還是多少讓人有些擔憂的。...(恕刪)

還好啦!先習慣新航電的操作與作戰方式

聽說是沒在怕的...因為有小英在

引擎有需要再換也不遲...反正就催油門和維修而已

反正這時局有兩種選擇
用老美的比哈老美好

又有祖國牽制老美......不錯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ayoyo wrote:
感謝分享,有一說是J10B...(恕刪)


這個和去年傳言的J10B減重超過一噸都是謠傳。

目前已知的信息只有J10B/C使用DSI進氣道後減重超過150kg。(官方報導中雖然有寫在機體製造中運用了最新的3D打印和整體成型技術實現了構件的輕量化和減少了結構連接件的使用數量但沒有公佈具體減重了多少)

現在相對可信的猜測是J10B/C雖然在機體結構上實現了減重但基本被升級電子設備和換裝雷達後增加的重量吃掉了整機的減重幅度並不明顯。

不過因為J10B/C換裝了使用FADEC技術且推力增加近一噸的新型發動機所以機動性相較10A是有大幅提升的。

La_dante wrote:不過因為J10B/C換裝了使用FADEC技術且推力增加近一噸的新型發動機所以機動性相較10A是有大幅提升的


按道理說,超音速性能由於dsi的緣故,應該是下降了的。不過換裝pl15導彈后壓力不大就是了。
qzz1129 wrote:
按道理說,超音速性...(恕刪)


您說的是早期的DSI進氣道,經過十余年的技術發展目前DSI進氣道在超音速狀態下的表現是有大幅提高的。

从枭龙和歼-10B的DSI看歼-20的DSI进气口


部分節選:

从论文数据看歼-10B 的 DSI 进气道的高速性能

  使用 DSI 的中国枭龙和美国 F-35 都飞得不快。洛马官方网站居然说 F-35 的最大速度是 1.6 倍音速。我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军方并不强调 F-35 的高速性能导致洛马不重视 F-35 的最大速度,从而仅仅在网站上指出 F-35 的最大速度不低于1.6倍音速。

  F-35 比较低的最高速度,加上枭龙在速度超过 1.6 倍音速后 DSI 总压恢复系数比较剧烈地下降,使得很多人怀疑 DSI 的高速性能。歼-10B 的出现,可以说否定了这种怀疑。


  南航在 2005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透露了歼-10B 的 DSI 进气道的一些重要线索。这篇论文的标题是《凸包(Bump)进气道/ DSI 模型设计及气动特性研究》,

链接出处:http://www.docin.com/p-214423319.html。


这篇 2005 年论文中研究的腹部进气的 DSI 进气道,应该就是歼-10B 进气道的诸多研究之一部分。文中给出的腹部进气 DSI 进气道的图更是与照片中歼-10B 的 DSI 惟妙惟肖。

  此文给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

  表明在发动机设计状态,在来流马赫数为 Ma=2.0 时,出口平均总压恢复系数接近 0.87,而在 Ma=1.8 时该值不低于0.91。

  这个固定的 DSI 进气道在 2.0 倍音速时接近 0.87 的总压恢复,与 F-4D 的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大致相当或稍稍好一点;而其在 1.8 倍音速时不低于 0.91 的总压恢复,则超过了 F-4D。我是从《Aircraft Engine Design,Volume1》第 440 页给出的几种主要飞机的总压恢复系数曲线中得出的上述结论。

  这张图中给出了 F-16、F-4D、F-15 等飞机的总压恢复系数曲线。其中最简单的是 F-16 的固定式皮托管进气道,其在 2.0 倍音速时的总压恢复系数低到超出了图的范围——在 0.75 以下;最复杂、重量最大的是 F-15 的二元四激波可调节进气道,其在 2.0 倍音速时的总压恢复系数大致在 0.92 到 0.93 之间;在复杂性和重量上介于 F-16 和 F-15 之间的是 F-4D 的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其在大约 1.7 倍音速时总压恢复系数跌到 0.9 以下、在 2.0 倍音速时大概 0.87 或稍微低一点。

  还有什么飞机在使用类似 F-4D 的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呢?成都歼-10A,沈阳 J-8II,俄罗斯米格-23。这些飞机的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应该有类似的特性。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是 F-4D、J-8II、 还是米格-23,都是最大速度超过两倍音速的战斗机。我认为歼-10A 也不可能例外,只不过官方没有明确发布相关信息而已。

  这就使我形成这么一个看法:歼-10B 的 DSI 进气道在超音速时很可能比歼-10A 的进气道性能更好。原因是这篇 2005 年论文指出固定的、腹部进气的 DSI 在 1.8 倍音速时总压恢复优于 F-4D、在 2.0 倍音速时与 F-4D 相当或稍微好一点,而歼-10A 用的是与 F-4D 原理相同的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


  飞扬 sopc_dsp 的说法也支持上述结论:
 歼-10B 的 Bump 进气道在超声速段的总压恢复系数优于歼-10 的斜板可调的 3 波系进气道。


歼-10B 的 DSI 是如何适应高速的?

  sopc_dsp 在同一个发言中还指出了歼-10B 的 DSI 进气道一些设计数据的选取。我将其列在下面,并与枭龙 DSI 的设计数据选取做一下对比:

 歼-10B 的 Bump 进气道设计点为:高空大马赫数设计点取 Ma=2.0,并以此确定进气截面积(唇口最大包围面积);在 Ma=1.2 按发动机最大状态时的流量确定喉道面积,喉道马赫数控制在 0.6Ma~0.7Ma 。

  杨应凯论文中指出的枭龙 DSI 的设计数据选取:

  Bump 进气道设计点为:最大马赫数 Ma=1.7,预压缩鼓包当量压缩半锥角为 20°,高度 H=11km 并以此确定捕获面积;在 Ma=0.8~1.2 范围内,按发动机最大状态时的流量确定喉道面积,喉道马赫数 M ath 控制在 0.6~0.7;

  如果 sopc_dsp 给出的数据是可靠的,上述数据的对比也可以看出从枭龙 DSI 到歼-10B 的 DSI 在设计原理上有很大的传承。歼-10B 的 DSI 之所以在高速下有枭龙 DSI 所不具备的高效率,是依靠更先进的鼓包和唇口形状、外加更好地利用歼-10B 机头下表面对来流进行预压缩。

  在本文开始提到的南航 2005 年论文,指出了一些鼓包和唇口的设计要点,比如:

  第一道椎面波波角(与鼓包形状直接相关)、唇口厚度的变化、唇口前掠角、主侧唇口与次侧唇口的关系、等等。这些设计要点综合在 一起,形成了歼-10B 的 DSI 进气道形状及其相应的高速性能。

  另外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南航这篇 2005 年的论文代表的是中国 DSI 在 2005 年的水平。六年之后的现在,歼-10B 的 DSI 在研制中是否有什么改进呢?sopc_dsp 提供了下述信息:

  验证型的歼-10B 在来流马赫数为 2.0Ma 时,出口平均总压恢复系数接近 0.87,而在 1.8Ma 时该值大于 0.91。

  现在即将装备的歼-10B,对腹部进气布局的 Bump 进气道的鼓包和进气唇口进行了修改(唇口截面改得更方了),2.05Ma 时出口平均总压恢复系数接近 0.9,是高空高速大马赫数下的推力增加约 4% 的主要方面。

  与歼-10A 的同等马赫数下的总压恢复系数相比,即将装备的歼-10B 略好于歼-10A。

  即将装备的歼-10B 在跨/超音速下的阻力降低明显,歼-10B 在亚/跨/超音速下的加速特性更好。

  如果上述内容是可靠的,则可以说明歼-10B 的固定 DSI 进气道的高速性能已经明显超过了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而实现这种超越的手段之一是唇口修形成更有棱角的形状。


歼-10B 的 DSI 对飞机总体减阻的贡献

  sopc_dsp 在我上面提到的发言中详细讲述了歼-10B 的 DSI 如何使歼-10B 的跨音速和超音速阻力全面低于歼-10A,从而配合 DSI 进气道效率提高导致的发动机增推,使歼-10B 在跨音速和超音速的机动性全面优于歼-10A。我仅仅在此作一个小结:

  A、DSI 本身的迎风面积小于原进气道,关键原因是取消了附面层隔板系统;

  B、通过对前机身修形外加 DSI 鼓包的作用,使得歼-10B 更符合跨音速面积率和超音速面积率。


本文小结——我对歼-10B 的 DSI 进气道的总体看法:

  1、这个 DSI 以非常简单、重量很轻、并且隐身的固定形式,在性能上超过了比较复杂、比较沉重、而且不隐身的二元三激波可调节进气道;

  2,这个 DSI 凭借取消附面层隔板系统和利用前机身对来流的预压缩,减轻了飞机结构重量并且减小了飞机跨音速和超音速阻力。
對岸最會搞這類東西
用一堆文來轟炸,其實不如真槍實彈幹一次

2被音速
後燃器沒幾十分鐘就燒完了
纏鬥都在次音速下,速度過高的纏鬥,一下就超過9G

所以.........


La_dante wrote:
15年共軍派去的是...(恕刪)
我叫林長青 家住臺北市中山區 電話0921603661

老闆是神XX wrote:
對岸最會搞這類東西
用一堆文來轟炸,其實不如真槍實彈幹一次...(恕刪)



其實隨著超級電腦模擬計算能力愈來愈強大 , DSI增加進氣效率的範圍愈來愈大這趨勢
已經是不可逆的了 ....

話說波音可不是對岸的公司哦 ~~~




波音發表的F/A-XX 第六代戰機概念設計圖 :



La_dante wrote:
第一、J20 (這個基本毫無疑問,官媒前段時間有透露在今年鼎新舉行的大規模軍演中J20擊落了十多架現役主力戰機自身無一損傷,並且傳聞這個戰績還是在對方有地面防空雷達和預警機支援的情況下取得的⋯⋯)


這個論述我一直覺得很詭異,如果這是真的那不就表示以目前解放軍空軍的實力面對老美以及周邊鄰國已配屬或即將配屬的在性能上更領先(理論上與主觀上啦,當然要認定兩洞比兩兩更猛小弟沒啥意見)戰系更完善人員實戰經驗更豐富的對手,那結局不就...............................而且不就也更加會觸動西南方向那個有點瘋瘋的三哥投錢去玩五洞?五洞隱身性能如何不知道,但機動性以目前已知的"影片"來看是完全輾過兩洞的,甚至跟么洞玩都沒啥問題。

蠻靈活的胖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W_t9ZyFA0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7YW7IMl9Og&t=231s


不反中 不反共 專打SB開腦洞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