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y說大和艦敗在防空太弱

cm601212 wrote:
記得有文獻指出過老美...(恕刪)

當然大、大到下令不準將VT信管炮彈使用於歐洲戰埸、防止未爆彈被德國佬撿走了解其中原理。

ASRAAM wrote:
您怎麼不算算真正臨空...(恕刪)

美國強在無線電近炸引信,台彎海軍在
民國50幾年還想仿製,用25mm砲想用砲彈直
接命中飛機,太難了!

ChihHeng wrote:
這麼大的公差,遇到前...(恕刪)

好像是國防部出版的胡璉回憶錄裏,胡璉1950年
去金門,中途經澎湖,澎防部司令請他吃飯時說
的!

25562623 wrote:
坦白說, 就算是Iowa...(恕刪)

問題是美軍在高價值目標旁,如航母戰鬥裙,都會
部署幾艘,做為防空用,效果不錯。

25562623 wrote:
其實這說法是錯的.
...(恕刪)

不是喔!這引信國軍也曾經試著防製!
當年戰術主流 已經轉為航空母艦
由珍珠港戰役 就已看出
而大日本帝國海軍還在堅信 船堅炮利
不肯把大和號改成航空母艦
teacher978 wrote:
當年戰術主流 已經...(恕刪)

在珍珠港證明CV價值前大和武藏都已經在儀裝了,哪有辦法說改就改
而且要說半途改造,第三艘下水就被丟在一旁的同級艦信濃不就改了嗎:
但是這BB半路轉職CV
信濃 長266公尺7萬噸極速27節,常用機42架,預備機5架
對照專業的CV
飛龍 長227公尺1.7萬噸極速34節,常用機57架,預備機16架
大鳳 長260公尺3萬噸極速33節,常用機64架,預備機11架

看看信濃這噸位所持有的飛機攜行量跟航速是什麼垃圾...
BB一開始設計結構就跟CV不同,硬要半路改就是這樣高不成低不就而已


珍珠港後完成度很低的大和級4號艦就直接解體材料拿去改作CV跟潛艇
而大和級3號艦(信濃)是因為船體接近完成,所以是下令加速完成到可以浮的程度,但完成後拉出船塢就被丟在一邊放置Play了
因為加速完成的理由是為了要使用船塢而不是這個船體.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日本的一些軍史文者有討論過這部分,大都歸向幾方面 :

1.民間科技太弱 : 軍方曾委託民間製造真空管,結果良率不到20%
(導致雷達性能不穩定,比同時期歐美方雷達能力弱很多)
(美國同時期的雷達已經能夠識別高度跟航向,日本的才只能知道方位)
(VT信管理面的真空管起碼要承受發砲時幾萬匹馬力的加速度,日本做不出來)

2.在上位者忽視 : 忽視新科技,只著重在能"一發勝負"的原子彈/大砲巨艦
(日本的八木天線也是很早就出現,但竟被軍方高層嫌醜不肯安裝到艦艇上)
(日本喪失電波的發展契機,美國同時期卻累積經驗之後發展出VT引信)
(情報密碼早在中途島時期就已經被完整破解,但他們還是認為日文很難懂是湊巧的)
(日本只發展出高空打煙火的三式彈,打起來很壯觀但是敵人根本不怕阿)

3.全民教育不足 : 歐美的男生大都十來歲就接觸過車輛/引擎/機械,從軍時操作武器不須太多訓練
(日本那時候一般人根本沒機會觸摸太多科技,甚至多感惶恐)
(日本艦上一般士兵連用高聲電話講話都會恐懼)


不然單獨以船艦的設計來說,大和艦其實真的是很不錯的設計

可惜就像前面說的

太過看中"一發勝負",所以只有那個大殼/那個理想很棒,但細節卻是慘不忍睹
k88s88l88 wrote:
日本的一些軍史文者...(恕刪)

日本面積人力讓他國力就是那樣了
一些領域上也不是沒有推出過一些亮眼的產品
但要拚總體戰的話,對手是美國大魔王就是完全沒辦法
應該說就算算上自家同盟國,全二戰似乎也沒有誰可以獨力打贏這大魔王的.

那個"一發勝負"說到底也就是因為國力不足無法面面俱到
才會賭那種捨棄防禦的武士突進看能不能一搏定勝負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teacher978 wrote:
當年戰術主流 已經...(恕刪)


日本已了解航母的重要性

可以去查一查日本戰鬥艦跟航艦建造的時間跟數量

重點是入不敷出 美日開戰後的損失 日本當時的國力 根本補不回損失的航母戰力
而不是日本不重視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