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軍F-16V最快2020年底交機, 總價格將落在新台幣2,400億至2,500億之間 , 台軍第4代戰機總數將高達約400架

emmmmmmm wrote:
.你想多了,大陸若平衡對美貿易順差,也會平衡與台灣的貿易逆差.(恕刪)


習皇要打擊台企,那也沒辦法了,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主要為在大陸的台企子公司對在台灣的母公司採購。

Ace Aceman wrote:
但這樣的武器要賣給台灣, 卻是被各方煞有其事的說的好像很關鍵, 很突破....(恕刪)


美國的2019年國防預算6860億鎂, 台灣約112億鎂. 相差約61倍.

口袋的深度, 決定配備的水平. 美國的低階機, 去到他國變成高階機, 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 沒什麼好感概的.

Ace Aceman wrote:

其實講起來也有點讓人感慨... 雖說以務實性來說 16V 是 ok 的,

但它在美國現有生產的戰機種類裡, 嚴格來說算是最低階,

AESA 雷達裡面也是功率最小, 唯一一個在文宣上面會強調"性價比"...(恕刪)



F-16V/AESA 雷達性能可是超過你的預料

另外
這30年來半導體科技近步之快
早就不是靠(堆)數量才有性能

看美國艦用雷達
AN/SPY-1D 與AN/SPY-6 靈敏度差30倍

新一代雷達
用了氮化鎵(GaN)材料T/R組件
透過數位化技術來形成雷達波束
使得雷達具有波束指向性更高
探測能力和抗干擾能力更強等優點


這也是台灣F-16V
換雷達升級就要3000萬美金的主因

lordkon wrote:
F-16V/AESA...(恕刪)


就輕型戰機是要怎樣超過預期,有更大的空間裝更大功率的雷達,有夠大的電力支撐?
那美國發展重型戰機幹嘛

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嚐,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Charlie2020 wrote:
哈! 笑話,台灣的工...(恕刪)


希望能藉由引進最新66架的F-16V,為我國研發IDF二代鋪路~

台灣加油!


lordkon wrote:
F-16V/AESA...(恕刪)


我當然也希望超過預料...

但是好像沒有任何資料顯示 APG83 已經用了 GaN.....
如果有, 很難想像設備商會如此靜悄悄的...
畢竟他們很想吃下龐大的改裝市場....

APG83 當然比30年前的技術還強,
但撇開 APG80 這個孤兒, 不管是77,79,81,82....
哪一款不是與時俱進持續改進當中?

當然跟現有的機械雷達相比精進不少, 也或許因此軍方驚艷...
但比以前厲害很多不代表已追上別人....

雖然說以貌取"機"不公平, 但很明顯的,
你機型就是比別人迷你, 你又得要遷就老式的供電系統...
好像83的 TR 數還沒具體公開, 但隨隨便便就是遠輸人家1000-1500個模組
你的設備商就是強調相對低廉, 容易升級...

要以這些跡象去估計性能程度 (畢竟還是機密,不可能有確實資料)

猜出來的結果會沒那樂觀, 應該不為過吧....

economic wrote:
你連基本概念都沒有還一天到晚轉貼發文,怪不得這邊沒啥專業的軍事文
我雖然軍事領域不擅長
但台灣材料科學很薄弱還是知道的,戰機發動機台灣材質上能做的才多少而已,要開發台灣人才沒有外,設備也沒有,這些都是管制的,不是想買就可以買到的
製造也是問題,怎精密加工
電鍍呢?台灣連設備也沒有...(恕刪)


economic wrote:
就輕型戰機是要怎樣超過預期,有更大的空間裝更大功率的雷達,有夠大的電力支撐?
那美國發展重型戰機幹嘛...(恕刪)



看你這屁文就知道你是軍盲在此放肆! 你一直狗屁台灣無法造噴射引擎,缺基礎建設,問你台灣引擎缺哪一樣,你卻答不出來,又想轉移話題到精密加工,還電鍍呢,真是狗屁!

台灣精密機床比大陸先進,電鍍只做最高級的,低級技術權轉移到大陸去做了,你真是懂個屁!

戰機引擎整個零組件製造,受高溫的渦輪段葉片台灣依樣可以製造,只是無法做出長壽命的產品,你大陸軍工產業也不過如此,造不出老美那麼長壽命的葉片,吹個屁!

十多年前裝在F16 BLOCK60的APG-80 AESA雷達是可以比美F-15上的APG-70雷達,耗電量超高,老美只不過把引擎上的發電機換了一個新發電機而已,你連這都不懂,真是有夠白的,放甚麼屁話! 現在的F-16V上的APG-83使用新的省電高功率晶片,連發電機都沒換,你真是啥都不懂!

emmmmmmm wrote:
中國引擎不行嘛?丟...(恕刪)


那怎麼不裝在J-10C上面? 卻裝在J-10B上,答不出來吧?
lordkon wrote:
氮化鎵(GaN)...(恕刪)

F-16V使用GaN ????
Charlie2020 wrote:
那怎麼不裝在J-10C上面? 卻裝在J-10B上,答不出來吧?...(恕刪)

閒著無聊,插個話.

殲10B約在5年前量產服役.

殲10C則在2017首次公開亮相,去年才剛服役.

照對岸的說法,殲10B/殲10C是兩個"並行"的研發計畫,沒有特別
顯著的優劣之分.

新引擎優先在已使用數年,較成熟穩定的機型上測試,這很正常吧.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