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高教原型機登場 首度曝光

macross_sato wrote:
因為 翼負荷...(恕刪)

此樓正解

但是 菜鳥學官不是叫他多擔待就能解決的 說得太容易了
有幾個問題 其實各位愛瞎子摸象 我實在不了解

第一是換機翼那有那樣簡單

第二是推重比其實跟降落速度無關

另外這飛機沒後燃器 以後超音速的科目會不會還是要找IDF阿

莫非 新的高教機可以超音速巡航??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另外這飛機沒後燃器 以後超音速的科目會不會還是要找IDF阿
莫非 新的高教機可以超音速巡航??..(恕刪)


有報導是這樣說
勇鷹」國造高級教練機自民國 106 年 2 月 7 日由空軍及中科院完成協議書簽署,106 年 4 月 25 日中科院與漢翔公司完成委製合約簽署,107 年 6 月 1 日舉行組裝開架典禮,於 24 日首架原型機出廠,預計 2020 年 6 月進行首飛。目前漢翔「勇鷹」國造高級教練機的相關數據並沒有進一步公布。但據記者私下了解,即便在發動機沒有後燃氣的輔助下,「勇鷹」國造高級教練機仍可達到超音速水準。不過,確切的狀況必須到正式試飛之後才能證實。
萊七逃 wrote:
有報導是這樣說勇鷹」...(恕刪)


如果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可以把機身重量降到很低的程度,超音速巡航也不無可能,但可能性不高

現在真的是什麼新聞都有,有的說機翼有改讓油量增加以及降低進場速度,有的說機身有80%不同,到底真相是什麼呢?
沒有說是平飛狀態下加速到超音速
俯衝突破音速,然後維持一小段超音速平飛狀態也是可以
教練機超音速性能不用要求太高

新教練機不知道能不能透過飛控軟體設定改變飛行的靈活度?
新學員限制 滾轉速度、G限、功角...
高級學員則開放全性能操作
maumi65 wrote:
沒有說是平飛狀態下加...(恕刪)


飛控電腦程式是可以作到限制滾轉速度,或是G值限制與攻角限制,甚置攻角改變速度或是油門最高加速度,低速攻角限制等等。這些限制應該由教官設定,依不同程度學員,設定即可。

IDF雖然是一個超音速低阻力翼型的戰鬥機,但是飛控電腦可以把它的靈活性減低,變成乖乖的教練機,甚至可以模擬特定飛機的性能,比方說AT3,或是T38。這一點是大家無法想像的。
minhua0317 wrote:
覺得那個高背跟後座抬高的提案真不錯
既然都已經挖出陳年資料
那為什麼沒有使用這個提案呢?
教練機不需要多強大的氣動
重新吹個風洞應該也不是多大工程
高背提案同時增加了視野跟油量
(高背在未來還可以用來改裝儀器?)
應該是個好選擇
可是應該沒機會改了?

至於莊大說的那些修改會影響的時程跟費用
費用一定是有的
但F-16都可以魔改成那樣(鼻子有大可小、進氣孔有大可小、高背、適型油箱等)
高教機這種工程感覺並不會很龐大


萊七逃 wrote:
有報導是這樣說
勇鷹」國造高級教練機自民國 106 年 2 月 7 日由空軍及中科院完成協議書簽署,106 年 4 月 25 日中科院與漢翔公司完成委製合約簽署,107 年 6 月 1 日舉行組裝開架典禮,於 24 日首架原型機出廠,預計 2020 年 6 月進行首飛。

忘了回 32樓 minhua0317 網友 , 補上.....

由 萊七逃 網友提供的日期, 勇鷹高教機由 106.02.07 簽署協議書至今, 才 兩年半 時間就出廠.
由無到出廠, 這時間在現代戰鬥機研發時程是不可能的, 但因為 趕時間 以便銜接 AT-3跟 F-5, 由 IDF 來改是最快的方式.

如果提早 10年開始研發高教機, 就能增高後座及修改外形, 搞不好還能上 01 廣徵眾多臭皮匠網友意見, 擇優納入設計中 ?!

F-16 由 1975.01.13 開始至今已 44年, 中途慢慢的由 A/B 一路改到 E/F Block70/72, 時間比起 勇鷹 就充裕多了.

至於前貼的那個 2000年後座凸包簡圖, 十多年後, 韓國 T-50在參予美國空軍高教機競標時竟然用上了. 真是 林北火大.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有幾個問題 其實各位愛瞎子摸象 我實在不了解

第一是換機翼那有那樣簡單

第二是推重比其實跟降落速度無關

另外這飛機沒後燃器 以後超音速的科目會不會還是要找IDF阿

莫非 新的高教機可以超音速巡航??

換機翼, 不論是 改變翼型 ( airfoil ) 或 改變材料 ( 複材 ), 只要修改 機身/機翼 接頭即可.
接好後, 外表再蓋上整流板, 那就 黑矸裝醬油, 看不出來. ( 請參考下一樓 )

NACA 有各式翼型的基本數據, 花些錢會有更詳細的測試資料.
當然, 事前全機 氣動分析 跟 風洞 需先再測試, 合乎要求才會進一步修改結構.

推重比, 我跟 yoshiyoyo 網友討論的是 [ 起飛 ]......... ( 請參考 41樓.)

沒後燃器時, 看軍用剩餘推力有多少, 然後經過計算後得出噴口面積 ( 因沒可變噴嘴可控制 ), 以增高的排氣速度突破些高速甚至音速時的阻力.

固定式的尾管噴口大小設計, 一般會考量 巡航時 高速時, 外掛械彈時....., 儘量滿足各項需求.

一時說不清楚, 就簡單用 卡車/跑車 來比喻, 馬力與扭力之分別. 搭配對了, 效率就好.

附記 :
看起來肥胖, 全油門總推力只有 7000磅 的 AT-3, 曾經創下 45角度下衝至 1.05 馬赫的記錄; 當然, 平飛時是沒辦法的.


閒聊, 閒聊而已....... 詳細資料公佈前, 大家一起來摸索聊聊. 但是摸到懶叫就糗了.....
macross_sato wrote:
因為 翼負荷 <= 亂七八糟 X 升力係數 X 降落距離

所以降落速度要小, 在IDF 跟 還不知道勇建不勇建的老鷹 比較時, 因為機翼表面積沒怎麼改變
但是飛機變輕了很多, 所以降落距離(降落速度)會減少,但是少多少? 恐怕少很少。

然後升力係數關於機翼升力裝置與翼剖面有關 :

所以應該與IDF相似, 沒有改變到多少,或影響多少。

我會認為就教官與學官都擔待點, 久了就習慣了。
只是怎麼不弄個俄羅斯的反射鏡, 或是將翔展的油箱都一起加上去, 這樣不是都沒問題了?

啊 ~~~~ 你終於被管妹放出來啦 ? 還是自我閉關後出關 ??

看了幾次出廠典禮時放映的裝配線組裝影片, 前緣襟翼 ( L.E FLAP ) 跟 後緣襟副翼 ( FLAPERON) 還在, 所以, 前後緣襟翼下垂後的 高升力係數 應該跟 IDF 差不多.

另外, 注意到 機身/機翼 接頭高度變小了, 莫非............ ???

F-CK-1 的 機身/機翼 連接處, 各位請自行與下下圖的 勇鷹 同位置比對.


勇鷹 翼尖的 飛彈發射架 安裝孔位 及 訊號線管 還在, 不排除拿掉翼尖整流罩後可改掛 飛彈發射架 及 天劍一 .
由此小地方來看, 原 IDF 機翼 內/外 站位的派龍接頭應該有保留.


非洲黑人是個人才, 花 200美金就擺平解放軍 殲教7 後座的前方視野問題.
莊孝爺 wrote:
啊 ~~~~ 你終於...(恕刪)


報告莊爺,哈哈, 小弟我是自宮避開管妹追殺,真是不好意思。

回到主題,我補張比較近的圖


換個角度


左看右看還是看不出變厚了, 這可能要您開釋才行了!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