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_Jiang wrote:
可否請閣下務實一點 ...(恕刪)
「中美和則利,對抗則傷」是很明顯的事實,美國要他國選邊站,損壞他國利益,結果反而是美國被孤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名美國著名的"中國通"和曾在外交和國家安全領域從事決策或研究的人士在《華盛頓郵報》上發表致總統特朗普和國會議員的公開信。在這封題爲《把中國當作敵人適得其反》的公開信中,這些"中國通"提出了七點建議,涉及他們對中國的共同看法,美國在對華政策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他們眼中一個更有效的對華戰略的要點。
公開信的一些內容和對中國的指責有待商榷,但是公開信的總體呼籲有利於中美關係的改善和發展。這是自2017年中美關係出現大幅度下滑以來第一次有這麼多人一起公開表示美國行政和立法部門的對華政策是錯誤的和危險的,會給美國、美國的盟國和世界帶巨大負面影響。
史文透露,公開信發表後,有更多的美國學者和關注中美關係的人要求籤名。他們發佈了一個鏈接,需要簽署的人可以將自己的信息通過郵件發給他:https://tinyurl.com/y28762ez
------------------------------------------------------------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making-china-a-us-enemy-is-counterproductive/2019/07/02/647d49d0-9bfa-11e9-b27f-ed2942f73d70_story.html

(公開信全文中文翻譯)
尊敬的特朗普總統與國會議員:
我們是學術界、外交政策界、軍界和商界的成員。我們絕大多數都來自美國,其中許多人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自始至終都在關注亞洲地區。我們對於中美關係的惡化深感憂慮。我們相信中美關係的惡化並不符合美國或是全球的利益,儘管我們對於北京近來的行爲深感不安,並認爲對此需要作出強有力的迴應,但我們同樣相信,美國的許多舉措是中美關係的下滑的主要原因。
接下來的七點主張代表了我們對於中國、美國對華戰略的問題以及更加有效的美國對華政策的基本要素的集體看法。列出我們的工作機構只是爲了表明我們的身份。
第一、近年來中國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行爲--包括在國內加大管制力度,加強國家對於民營公司的控制,未能兌現多個貿易承諾,加強對外國意見的控制,以及更加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對世界很多國家構成了嚴峻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需要美國作出堅決和有效的應對。然而,美國政府目前的對華政策根本是適得其反的。
第二、我們認爲北京不是一個經濟敵人,也沒有對美國的生死存亡構成威脅,沒有必要在所有領域與其抗爭。中國也不是鐵板一塊,其領導人的看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儘管其經濟與軍事實力的迅速增長促使北京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起了愈發咄咄逼人的角色,但許多中國官員及其他精英知道,對西方採取剋制、務實和真誠合作的態度,是符合中國利益的。華盛頓對待中國的敵對態度削弱了這些聲音的影響力,使得咄咄逼人的民族主義者更加受到青睞。如果在競爭與合作之間達成恰當的平衡,那麼美國的行動將有助於強化那些希望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具建設性作用的領導人的地位。
第三、美國將中國視爲敵人,並試圖解除中國與全球經濟聯繫的做法,可能會破壞美國在國際舞臺的形象與聲譽,並損害所有國家的經濟利益。美國的反對將無法阻止中國經濟的繼續崛起,無法阻止中國公司佔據更大的全球市場份額,也無法阻遏中國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此外,美國要想極大地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就勢必會傷害自己。如果美國向自己的盟國施壓,要求它們也將中國視爲經濟和政治上的敵人,這就會削弱美國與這些盟國之間的關係,有可能導致自己,而不是北京,陷入孤立的境地。
第四、害怕北京將取代美國成爲全球領袖的情緒被誇大了。這樣的結果不符合大多數其他國家的利益,北京自己是否認爲這一目標是必要或可行的也不得而知。此外,一個限制本國公民獲得信息和機遇的自由和打壓少數羣體的政府既不會獲得強有力的國際支持,也無法成功地吸引全球人才。對於這些做法,美國最好的迴應方式就是與我們的盟國和夥伴一道,開拓一個更加開放與繁榮的世界,而中國也將獲得參與開拓這一世界的機會。試圖孤立中國的做法,只會起到削弱那些希望中國變成一個更加人道和寬容的社會的中國人的作用。
第五、儘管中國製定了在本世紀中葉之前成爲世界級軍事強國的目標,但要想成爲一個在全球範圍內佔據主導地位的軍事強權,中國還面臨巨大的障礙。不過,北京不斷增長的軍事實力侵蝕了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長期以來的軍事主導地位。在這一方面,最好的迴應方式不是與中國公然展開以開發進攻性、深度打擊武器爲核心的軍備競賽,也不是確立美國在直抵中國邊界的地區奪回全方位的主導地位這一幾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更加明智的政策是與盟國加強合作,一同維持威懾力,加強防禦性的區域阻遏能力、培育韌性以及提高挫敗對於美國或其盟國發動的襲擊的能力。
第六、北京正在試圖削弱全球秩序內部西方民主範式的作用,但北京並不試圖推翻這一秩序中至關重要的經濟及其他成分。數十年來,中國本身就從這一秩序中獲得了重大利益。實際上,中國對於國際體系的參與對於這一體系的存續以及在氣候變化等共同問題上採取有效的行動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應該鼓勵中國參與新的或是修正後的全球機制。在這些機制中,新興國家將能夠發出更大的聲音。以"零和博弈"的方式對待中國,將只會起到鼓勵北京要麼退出這一體系,要麼另起竈爐、創立另外一套全球秩序的作用,而這些做法都是有損西方利益的。
第七、總而言之,成功的美國對華政策必須專注於與其他國家一道,創造一個支持其經濟與安全目標的持久的聯盟。這一對華政策必須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現實地評價中國的感知、利益、目標和行爲;準確地調度美國及其盟國的資源,令其匹配各種政策目標與利益;再度致力於強化美國作爲其他國家模範的能力。最終,恢復美國在一個動盪的世界中展開有效競爭的能力,並且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一道合作,而不是推行一套旨在阻撓或是遏制中國與世界接觸的適得其反的做法,纔是最符合美國利益的。
我們相信,這封公開信有這麼多人聯署明確表明,有些人所謂華盛頓各界對中國同仇敵愾的共識其實並不存在。
附:簽署者一覽
M. Taylor Fravel(傅泰林)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政治學教授。 J. Stapleton Roy (芮孝儉)是威爾遜中心的傑出學者,曾任美國駐華大使;Michael D. Swaine(史文)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 Susan A. Thornton(董雲裳)是耶魯大學法學院Paul Tsai中國中心的高級研究員,曾任東亞及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Ezra Vogel(傅高義)是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上述人員散發了信件,並得到以下個人的簽名:
James Acton,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主席,核政策項目聯合主任
Craig Allen,美國前駐文萊大使
Andrew Bacevich,Quincy負責任治理研究所的聯合創始人
Jeffrey A. Bader,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
C. Fred Bergsten,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名譽主任
Jan Berris,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Dennis J. Blasko,1992年至1996年前駐華武官
Pieter Bottelier,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訪問學者
Ian Bremmer,歐亞集團主席
Richard Bush,布魯金斯學會臺灣研究主任
Jerome A. Cohen,紐約大學法學院美國--亞洲法學院教授主任
Warren I. Cohen,馬里蘭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Bernard Cole,前美國海軍上尉
James F. Collins,美國駐俄羅斯聯邦大使(1997-2001)
Gerald L Curtis,哥倫比亞大學名譽退休教授
Toby Dalton,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核政策項目聯合主任
Robert Daly,威爾遜中心基辛格中美關係研究所所長
Michael C. Desch,聖母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兼國際安全中心主任
Mac Destler,馬里蘭大學公共政策學院榮譽退休教授
Bruce Dickson,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和國際事務教授
David Dollar,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
Peter Dutton,紐約大學法學院美國--亞洲法律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兼職教授
Robert Einhorn,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負責防擴散的國家助理國務卿(2009-2013)
Amitai Etzioni,喬治華盛頓大學大學國際事務教授
Thomas Fingar,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前國家情報分析副主任(2005-2008)
Mary Gallagher,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兼Lieberthal-Rogel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John Gannon,喬治城大學兼職教授;國家情報委員會前主席(1997-2001)
Avery Goldstein,賓夕法尼亞大學全球政治與國際關係教授
Steven M. Goldstein,哈佛大學臺灣研究工作室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
David F. Gordon,國際戰略研究所高級顧問;美國國務院前政策規劃局局長(2007-2009)
Philip H. Gordon,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前總統特別助理兼中東協調員,歐洲和歐亞事務助理國務卿
Morton H. Halperin,國務院政策規劃局前局長(1998-2001)
Lee Hamilton,前國會議員;威爾遜中心主任前主席
Clifford A. Hart Jr.,前美國駐香港和澳門總領事(2013-2016)
Paul Heer,喬治華盛頓大學兼職教授;東亞國家情報官員(2007-2015)
Eric Heginbotham,麻省理工學院國際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
Ambassador Carla A. Hills,美國前貿易代表(1989-1993);Hills&Company 國際諮詢公司 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Jamie P. Horsley,耶魯大學法學院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
Yukon Huang,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Frank Jannuzi,Maureen和Mike Mansfield基金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Robert Jervis,哥倫比亞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教授
Marvin Kalb,布魯金斯學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Mickey Kantor,前商務部長(1996-1997);美國貿易代表(1993-1996)
Robert Kapp,Robert A. Kapp&Associates公司總裁;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前主席;華盛頓國際貿易理事會前主席
Albert Keidel,喬治華盛頓大學兼職研究生教授;財政部東亞國家辦事處前副主任(2001-2004)
Robert O. Keohane,普林斯頓大學名譽退休國際事務教授
William Kirby,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中國研究教授
Helena Kolenda, Henry Luce Foundation亞洲項目總監
Charles Kupchan,喬治稱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對外關係委員會高級研究員
David M. Lampt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前主席
Nicholas Lardy,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Chung Min Lee,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Herbert Levin,前中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和政策規劃委員會成員
Cheng Li,布魯金斯學會John L. Thornton中國中心主任兼高級研究員
Kenneth Lieberthal,密歇根大學名譽教授;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高級主任(1998--2000)
Yawei Liu,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
Jessica Mathews,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傑出研究員
James McGregor,APCO Worldwide大中華區主席
John McLaughli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住院傑出學者;中央情報局前副局長兼代理主任(2000-2004)
Andrew Mertha,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中國項目主任
Alice Lyman Miller,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
Mike Mochizuki,喬治華盛頓大學日美研究主任
Michael Nacht,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教授;國防部全球戰略事務助理部長(2009-2010)
Moises Naim,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傑出研究員
Joseph Nye,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傑出教授
Kevin O'Brien,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兼東亞研究所所長
Jean Oi,斯坦福大學中國政治學教授
Stephen A. Orlins,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席
William Overholt,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高級研究員
Douglas Paal,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傑出研究員
Margaret M. Pearson,馬里蘭大學傑出教授
Peter C. Perdue,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
Elizabeth J. Perry,哈佛大學政府系教授,燕京學社社長
Daniel W Piccuta,美國駐華大使副館長,代理大使
Thomas Pickering,美國國務院前任政治事務副部長(1997--2000);美國前駐聯合國大使(1989-1992)
Paul R. Pillar,喬治城大學安全研究中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Jonathan D. Pollack,布魯金斯學會John L. Thornton中國中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Barry Posen,麻省理工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主任
Shelley Rigger,戴維森學院東亞政治學教授
Charles S. Robb,前美國參議員(1989-2001);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東亞小組委員會前主席;弗吉尼亞州州長(1982-1986)
Robert S. Ross,波士頓學院政治學教授
Scott D. Sagan,斯坦福大學政治學教授
Gary Samore,布蘭代斯大學中東研究中心高級執行主任
Richard J. Samuels,麻省理工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國際研究中心主任
David Shear,前助理國防部長(2014-2016);前美國駐越南大使
Anne-Marie Slaughter,國務院前政策規劃局局長(2009-2011);普林斯頓大學政治與國際事務榮譽教授
Richard Sokolsky,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俄羅斯和歐亞項目非常駐高級研究員
James Steinberg,前副國務卿(2009-2011)
Michael Szonyi,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Strobe Talbott,前副國務卿(1994-2001)
Anne F. Thurston,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前高級研究教授
Andrew G. Walder,斯坦福大學人文與科學學院教授
Graham Webster,斯坦福大學DigiChina項目協調編輯
David A. Welch,Balsillie國際事務學院研究主席
Daniel B. Wright,GreenPoint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財政部中國與戰略經濟對話前執行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