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1303 wrote:
納粹德國蘇聯連四發動引擎的重轟炸機都研發不出來!!!

Heinkel He 177 Greif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空軍的重轟炸機,自1942年起生產近一千兩百架。雖其在實戰並未能發揮,但不論酬載或航程都與盟軍四發動機重轟炸機不分軒輊。


德國空軍在1936年6月3日以Albert Kesselring中將接替自駕墜機身亡的Walther Wever中將擔任參謀長,因而改弦易轍將戰鬥機與戰術俯衝轟炸機作為發展重心,全面取消重轟炸機發展計畫;僅當日發佈執行的Bomber A重轟炸機發展計畫得以延續,即後來的He 177。

然而處於閃擊戰至上的熱潮中,就連僅存的重轟炸機發展計畫也得加上俯衝轟炸的能力。於是本需四具發動機以提供足夠動力的He 177只能限縮使用兩具螺旋槳以減低風阻、增加俯衝飛行穩定性,故每具螺旋槳只得以兩具液冷式發動機藉差速齒輪耦合共同推動。



所以外觀上He 177只有兩個發動機艙,但實際卻搭載四具傳統發動機。而如此佈局也使發動機機械故障、散熱不良過熱起火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
哈巴庫克 wrote:
那是六架九九式重轟炸機,由南向北飛….兩架九九式起火,它們帶著煙鑽雲,仍然活不了….. 揚州機場已明朗在目,機場裏有五架零式飛機….洪奇偉先不理睬那些高射陣地,他勇猛的衝下去,開槍就把起飛在空中的一架飛機打燒了,摔在跑道附近。他的僚機美國小伙子打掉了起飛中的另……嘿嘿,又去了一次南京,我們也攻擊了揚州,日本鬼子己一蹶不振,完蛋啦!(摘自空軍史話)

空軍史話大概就是胡亂拼湊的章回小說。這兩事件分別在1945年5月28日及5月2日,數目不對、過程不對,同時也是中美混合聯隊(CACW)及駐華美軍美籍飛行員的戰績。紀錄上Val指海軍九九式艦上爆擊機(D3A)單機在低空飛行遭擊損後入雲,但應是陸軍的九九式襲擊機(キ51)。而所謂零戰也是陸軍一式戰鬥機(キ43)的誤認。
navi1303 wrote:
那倒要請教納粹德國到底使用哪款所謂的"戰略轟炸機"轟炸過蘇聯或是英倫三島了???

德國空軍Heinkel He 177 Greif重轟炸機首次作戰即在東線史達林格勒包圍圈,之後也主要用於東線戰場。

分屬德國空軍KG 40及KG 100的Heinkel He 177 A-3重轟炸機曾在1944年1月21日至5月29日羱羊作戰(Unternehmen Steinbock)期間對倫敦地區進行戰略轟炸,直線距離往返八百公里。
很好玩嗎? wrote:
中國戰場的最後一場空戰是在1945年南京上空,中華民國空軍16架P-51"屠殺"30架日軍三式。

配備三式戰鬥機(キ61)的日本帝國陸軍飛行戰隊或獨立飛行中隊並未部署於中國戰場:前期在新幾內亞、後期在本土、台灣、沖繩;中國戰場僅有零星轉降的三式戰。所以大戰末期逾卅架三式戰出現在南京實屬匪夷所思。


此外1945年五月底駐防中國的陸軍航空部隊主力已移防朝鮮,因此由翌月至終戰中國戰場已無有組織的空戰。
日本最強不是"紫電改"?
navi1303 wrote:
可以問一下您為何把P-51的塗裝改成納粹德國空軍的塗裝嗎?

nihao2005 wrote:

...(恕刪)

德國空軍擄獲的North American P-51B-15-NA,序號43-24852。該機原為美國陸軍航空隊第八航空軍第四戰鬥機大隊第334戰鬥機中隊Thomas E. Fraser少尉座機,機名Jerry。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當日,於戰鬥機掃蕩任務中因天候不佳迫降在法國羅恩(Rouen)近郊,飛行員被俘。


德國空軍將此架擄獲的P-51B納入負責異機型對戰訓練的空軍司令部實驗測試隊(Versuchsverband Oberkommando der Luftwaffe)二中隊,即玫瑰園巡迴馬戲團(Wanderzirkus Rosarius),機身識別碼T9+HK,其中T9為該實驗測試隊代碼。該機於1944年12月10日塗銷。


66JOE wrote:
日本最強不是"紫電改"?

太平洋戰爭後期陸軍四式戰鬥機「疾風」(キ84)、キ100以及海軍J2M雷電、N1K2-J紫電改都是量產數百至數千架且具實戰紀錄的傑出戰鬥機。以各項性能指標的平衡性與任務泛用性而言,四式戰可謂其中的佼佼者。
redshoulder wrote:
空軍史話大概就是胡亂拼湊的章回小說。這兩事件分別在1945年5月28日及5月2日,數目不對、過程不對,同時也是中美混合聯隊(CACW)及駐華美軍美籍飛行員的戰績。紀錄上Val指海軍九九式艦上爆擊機(D3A)單機在低空飛行遭擊損後入雲,但應是陸軍的九九式襲擊機(キ51)。而所謂零戰也是陸軍一式戰鬥機(キ43)的誤認。


胡亂拼湊的章回小說?你看過嗎?上下兩冊最少我個人前後看過好幾次。這是本小說而且確實不具歷史的考據意義但卻能提供抗戰時期空軍內部完全無法從別地方找到的一手"參考"訊息,從抗戰軍興直到結束的完整論述。

作者劉毅夫將軍官拜空軍少將,參加過東北義勇軍、當過抗戰時期空軍的前線指揮官、中美混和團政治部主任、聯勤司長,抗戰打完全場,之後還參與(參與不是參加)一江山戰役、823砲戰,我們熟知的高志航、劉粹剛、閻海文、劉哲生等都是他的部屬、長官、朋友。

該書應該大約40年前出版,全憑劉將軍自己個人資料與文稿考據確實很多漏洞而且不少武器的辨識也都有錯誤,那時沒有網路而且出版品也不像現在那麼多,一個活歷史見證人物提供的第一手資料什麼胡亂拼湊。
waffe
waffe wrote:
胡亂拼湊的章回小說?你看過嗎?上下兩冊最少我個人前後看過好幾次。這是本小說而且確實不具歷史的考據意義但卻能提供抗戰時期空軍內部完全無法從別地方找到的一手"參考"訊息,從抗戰軍興直到結束的完整論述。
作者劉毅夫將軍官拜空軍少將,參加過東北義勇軍、當過抗戰時期空軍的前線指揮官、中美混和團政治部主任、聯勤司長,抗戰打完全場,之後還參與(參與不是參加)一江山戰役、823砲戰,我們熟知的高志航、劉粹剛、閻海文、劉哲生等都是他的部屬、長官、朋友。
該書應該大約40年前出版,全憑劉將軍自己個人資料與文稿考據確實很多漏洞而且不少武器的辨識也都有錯誤,那時沒有網路而且出版品也不像現在那麼多,一個活歷史見證人物提供的第一手資料什麼胡亂拼湊。

所以空軍史話跟三國演義有何差別?活見證,提供的卻是一手可疑資訊。能拿來當參考兼說教,也只代表對資料的可信度很不講究。武器的辨識只是枝微末節,著述是為了還原史實還是為了服務政治,值得深思。
日本二戰的戰鬥機,以系列來說
分陸軍跟海軍用兩個大系列,
最強的戰鬥機,分量產型跟試作型
兩種階段。

以我個人所知的,最強評價,
選擇如下
陸軍量產型 四式戰鬥機 疾風
陸軍試作型 五式戰鬥機 通稱五式

海軍量產型 局地戰鬥機 紫電改
海軍試作型 艦上戰鬥機 烈風11型

另外試作噴射機 菊花/菊花改是自製,
秋水則是依照德國Me163資料,修改開發。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