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二戰德國不打蘇聯,日本不偷襲珍珠港


林先生有隻貓 wrote:
二戰日本軍國主義 軍人特色 不怕死的多 所以發展出幾樣自殺兵器 其實日本也並非一無所有


人是不可能不怕死的,不管是那個年代和背景

日本自殺攻擊是對戰爭絕忘的表現

日本海軍主力在中途島和菲律賓海戰中被殲滅之後,島嶼對日本的戰略意義已經可有可無了,尤其是在美軍B29已經擁有轟炸東京的基地之後,台灣已經沒有固守的價值,幾條潛水艇就能困死台灣20萬日軍守備隊。

日軍最後做的最瘋狂的計劃是退往滿洲做內陸決戰,也被蘇軍粉碎。

最後走投無路只能投降。

fungwan wrote:
題外話...等下應該會有人跟你說蒙古不等於中國...(恕刪)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屬不屬於中國有很多爭議;不過蒙古國人口約318萬人,而蒙古族在中國卻有598萬人~
evil_dick2 wrote: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屬不...(恕刪)

基本上元朝是屬於中國的正式朝代
原因如下:1.定都北京後基本上就長時間未遷都了
2.西元1276年後整個中國大陸上的其他政權都被它滅的一乾二淨,沒有其他政權可以挑戰其合法性
3.國祚夠長,長達近90年的時間是中國大陸的唯一政府
日軍侵華戰爭有一些時間點給大家參考一下!
1937年7月盧溝橋事件,算是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初期戰事推展順利,平、津區域相繼於一個月內陷落,淞滬戰役經三個月激戰也被日軍攻獲。

同年底,日軍對南京發動攻擊,經月餘激戰,南京陷落後,隨即發生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事件』。

到此,請大家思考一下,當年如此訓練精良、軍紀嚴明的日軍怎麼會成為搶奪民眾糧財、屠殺凌虐平民、戰俘的暴軍?
轉錄維基:日軍作戰的指導者……下達:「在當地徵收糧食,以謀自活」的徵收命令。……自從命令下達後,罪惡感就消失了,軍人們變成了到處偷襲搶奪穀物、家畜來充飢的匪徒。……這個就地徵收命令,使下級官兵發狂,不但搶奪糧食,並且強暴了中國婦女。……下級隊長就指示……意思就是要湮滅證據。……所以,下級官兵們為了保護自己,毫不考慮的殺掉無辜的中國百姓,這才發展為「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導火線。——日本軍上等兵曾根一夫,《南京大屠殺親歷記》

這已經暴露出日軍的隱憂,侵華作戰才進行了半年,輜重補給就跟不上;相對於中國,日本資源缺乏、人口短少,如不能儘速完全佔領中國,大大的不利。
所謂『三月亡華』的語氣絕非口號,必須解讀為侵華作戰的『戰略指導』!但至此也不攻自破!

隨後於1938
年於華中地區展開的『武漢會戰』是個轉捩點!

節錄如下:日本方面,由於1937年開始的諸次軍事行動讓日本感到兵源匱乏開始逐步增兵,增兵加上前線開銷使得日本平時經濟體系無法負荷;軍費的開銷迫使近衛文磨於1938年改組內閣,並於同年5月5日發布國家總動員法,日本自此正式進入戰時經濟體制。戰時經濟體制的推行雖然減緩了日本財政破產的速度,但是長久下去並非辦法,加上對蘇聯軍事實力的顧慮, 日方急欲在短期內迅速逼垮國民政府,以便聚集更多資源以便進行北進以及南進政策。正如日本天皇裕仁在武漢會戰前的御前會議中所說,要給國民政府最後致命的一擊,迫使中國投降,不願再見到「帝國雄師百萬受制於中國」。因此日本對於武漢會戰也是傾舉國之力,孤注一擲。據戰後發現日軍文件所述,「陸軍為漢口作戰傾注了全力,沒有應變之餘力」,連日本本土僅留的一個近衛師團也待命隨時準備增援武漢。

這樣應該很清楚的看出來日本帝國的困局了吧!

珍珠港事件發生於1941年底,至此,中國已獨立對抗日本4年,並且雙方陷入僵局!

節錄:自1937年至1941年,日本已陷入中國戰場的泥沼當中,4年來耗費大量資源但無所進展,各殖民地的收成與經濟都不好,日本開始尋求其他地方的資源以進行長期戰爭。1940年7月,日本聲稱為了截斷重慶國民政府自中南半島獲取國外軍援,趁法國向德國投降時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以奪取更多戰略物資,但此舉使得該區附近的殖民地宗主國感到日本擴張的威脅。1941年7月24日,美國羅斯福總統要求日本撤出中南半島與中國的軍隊,接著在26日下令禁止對日本出口多項戰略資源(其中對日本來說以石油與鋼最為重要),並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不久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也跟進。此政策被日本稱為ABCD包圍網(乃取美、英、中、荷四國之英文縮寫而成),出口禁運使向來依賴美國石油的日本受到重大打擊(有部份原因是因為對國內新的石油消費限制規定,以及各資源國內供應不足之故)。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紮在珍珠港也顯示不排除武力干預的可能性。在日本試圖以外交談判解決卻接連碰壁,德國進攻蘇聯,南進無後顧之憂後,大本營決定考慮與英美荷開戰的可能性。
就醬!日本偷襲珍珠港不是一個選項,他是以贏得侵華戰爭為目的的一種戰略思維,種種跡象顯示,侵華戰爭已陷入泥淖中,最後人多的、命賤的比較容易存活,美國的直接對日作戰只是加速了日本帝國的敗亡!

另外在歐洲戰場,德蘇雖簽訂『德蘇不侵犯條約』,但老謀深算的史大林深知將會與堅決『反共』的納粹一戰,所以條約簽訂後,蘇聯開始進入戰備狀態,將大批戰略目標從歐洲部分運往大後方,為之後的德蘇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而納粹德國也覬覦蘇聯的戰略物資及位置,所以入侵蘇聯是必然的行動,就算現在不打,史大林也不可能坐視納粹獨吞歐陸,到時候一攤牌,還是要打!
Funnyshow wrote:
日軍侵華戰爭有一些時...(恕刪)

補充一點,武漢會戰日軍有三個目標:1.佔領武漢三鎮 2.消滅國軍主力 3.逼國府投降 ,但這三個目標只有完成第一個而已~

國府也把武漢會戰視為國家是否能生存下去的關鍵,相對於日軍35萬的兵力,國府集結各方部隊共120個師110萬兵力(很多單位沒滿編)!!武漢會戰為期4個月為國府爭取到把物資工廠後撤的時間,但代價也是相當大:國軍傷亡40萬人,日軍傷亡14萬人....

我看更慘, 時間拖下來結果大家都出了原子彈, 結果原子彈當成武器亂扔.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看了一堆人講了一堆.......個人觀點:只要是殖民政策失敗........侵略者是不會長久的......

德國人面對多少方面而來的敵人??除正規軍外,還得應付游擊隊.........


如果正規軍是拳頭......那游擊隊就是腳

正拳已經打得暈頭轉向......還冷不防的被暗踹兩腳........


侵略這往往輸在過度得意自己的攻勢......太過驕傲

從侵略國的武器彈容量就可見一斑..........


日本如果能好好的善待入侵國.........或許有可能改觀.....至少台灣還是被殖的差不多.....

但.....侵略者的本性.......是不可能滿足的

Funnyshow wrote:
珍珠港事件發生於1941年底,至此,中國已獨立對抗日本4年,並且雙方陷入僵局!


如果沒有第二次遠征軍戰爭,美國沒有在印度訓練中國軍隊,配備最新的裝備去反攻

中國整個外國輸入全斷掉,沒有駝峰航線,沒有石油與彈藥物資

怎麼可能還是"僵局"?

是打了四年沒錯,但美國不參戰,後面兩三年中國被打垮應該不難預測,除非蘇聯來救中國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