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ch008 wrote:
老美攻擊衛星??好好...(恕刪)
連在軍艦上都可以打衛星。
2008年2月14日,美國官方發布演習計畫使用SM-3從北太平洋三艘軍艦組成的小艦隊上攻擊已經失效的美國衛星USA 193,該衛星高度130海浬(240公里),官方理由為「避免衛星墜毀在市區」使衛星上的聯氨燃料物質危害人體。[5] [6]發言人指出SM-3飛彈軟體已經修改過能更高精確度辨認該衛星,與之前的反衛星演習用飛彈有所差異。
2008年2月21日早上3:26分(UTC)伊利湖號巡洋艦發射一枚SM-3,成功擊落標靶衛星USA 193號,當時該衛星時速22,783 mph(36,667 km/h),高度達太平洋上空247公里(133海浬)。[7][8] 迪凱特號驅逐艦(DDG-73)及拉塞爾號驅逐艦(DDG-59)使用陸海空監視裝置同步監控此次演習。
closetou5566 wrote:
總結心得,最有可能是改變了變軌的方式來尋求不能精確制導下最佳的打擊方法,再以散彈槍的概念彈如雨下來打擊航母。以成本來看,射一百枚東風21D,能讓一艘航母做廢都值。
前面貼了這麼多資料,你還能得出這種結論,真是服了你了。
如果DF21D攻擊航母真是和霰彈槍一樣,只能通過百彈齊發來覆蓋某一個區域,這種技術老共十幾年前就可以做到,不僅老共,俄羅斯伊朗都可以做到,因為任何一款普通彈道導彈只要射程夠,精度不用太高就可以了,何必非這麼大力氣來用大量配套設施來研發一款新型導彈?
更何況,遠望4號被擊沉,說明已經進行了成功的武器實驗,上百枚東風導彈齊射,不管是發射還是再入的場景都是極其壯觀的,估計普通肉眼都可以識別,現在為什麼沒有相關消息?
前面樓里說遠望號是靜止狀態被擊沉的,這個不準確。沒有任何資料證明遠望4號測試時的動力狀態是靜止還是移動,更何況高分系統的二炮武器系統打擊大型艦船全流程試驗中,寫明“信息處理時間和移動艦船定位精度達到武器系統要求”,注意,是移動艦船。
你用幾十年前潘興導彈時候的研發技術難度來推測幾十年後DF21D的技術難度,得出“搞彈道導彈末端導引都不符經濟效益”這個結論,這個推論完全莫名其妙。
就和木桶效應一樣,潘興導彈研製需要用當時的基礎科學水平和技術水平來克服末端導引的問題,每個都是巨大的短板。而基礎科學水平和技術水平在這幾十年內有巨大的飛躍,以計算機運行速度而言,潘興導引的芯片在熱障后完成目標識別和導引的運算時間可能需要幾十秒鐘,所以必須減速到3馬赫,而DF21D的芯片可能處理同樣的運算問題可能僅需要幾秒或者幾微秒。類似的還有材料工藝、氣動理論等等。當年美國研究原子彈需要傾國之力,現在隨便一個大學生都可能在車庫做出來,怎麼還能用幾十年前潘興的情況來推斷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