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dkon wrote:
IDF不就是引擎推力不足,只好採用小機身設計減重
間接導致內搭燃油不夠,最後變成短腿局地戰機
當年老美就是要限制你戰機性能
後續不生產也是IDF以無改良空間(翔升是汰換停產零組件,性能上並沒有跟F-16V一樣大大增加)
劍1就不用說了
劍2是美軍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落選產品,最後轉移相關技術和零組件給台灣的
AMRAAM 計畫失敗的摩托羅拉公司方案...(恕刪)
不太明白你的意思,因為IDF和劍1劍2都是機緣巧合有美國技術,所以機緣不到我們就不開發潛艇了?
為什麼不是我們讓國外廠商和政府看到自己的決心和money,於是外國廠商和政府才找上門提供技術?
為什麼劍1「就不用說了」?就算他是轉移AIM-9的技術又如何?
劍2是轉移美國技術又如何?
雄三的發動機也是美國一個競標失敗的技術轉移的啊!那這就不算台灣自主國防了?
雲豹的砲也不能自製得用買的,自製的砲塔和裝甲都只能算國際二三流產品,那還要不要做下去?
這世界上太多技術、太少成品了,一個JSF就產生了兩個失敗者,一個F-22的背後還有一個失敗的F-23。失敗的技術距離成功都還有一段距離,要引進也相對容易,成本也較低。該國政府為扶持軍工企業,對這種不成熟不完整的技術輸出也較會閉一隻眼。
其實我不相信台灣最後會自製潛艦,台灣社會現在充斥急功近利畏苦怕難的心態,有難題就先找不去做的理由,像潛艦這種要搞至少一代人,才會開花結果還不能盈利的項目是絕對做不起來的。
批評的就是這些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