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wrote:那時中國的反潛力量...(恕刪) 所以束手就擒最快了是嗎?? 作戰時最重要的不是保全我方作戰人員的性命, 而是最大可能的殺傷敵軍, 阻止敵人的攻勢.擊沉一艘大型登陸艦, 就可以消滅數百, 上千的敵軍. 這些敵軍若是登陸, 意味著地面部隊要損失等量或更多的兵力, 乃至於整個作戰的失敗. 如果以數十名乘員的潛艦, 就可以擊沉上千敵軍的登陸艦, 自然是是上算的買賣.
牛奶伯 wrote:不是還要多造幾個機...(恕刪) 我何時說多造幾個機場,我說的是依據需求牛奶伯 wrote:原來中共飛潛快是二戰時期的事啊 你都不看對手的喔也不看技術狀態的喔中國一直到1970跟二戰時差異很大?現在呢?
economic wrote:我何時說多造幾個機場,我說的是依據需求...(恕刪) 才說過就忘了, 症狀很嚴重哦, 專家.economic wrote:你都不看對手的喔也不看技術狀態的喔中國一直到1970跟二戰時差異很大?現在呢?...(恕刪) 差距就是1970年的中共很窮, 現在很有錢.很窮的中共就搞飛潛快, 很有錢的中共就一堆高大上的航艦, 神盾艦, 導彈海等等族繁不及備載.還在堅持潛艦是二戰思維嗎??
台灣海軍走向飛潛快, 還有一個因素不能忘記, 就是少子化.操作一艘巡防艦, 動輒2~300人. 像基隆級這種近萬噸的驅逐艦, 可能接近400人. 而一艘潛艦如214潛艦, 只要30人不到就可以作戰了.使用潛艦為主力, 一來節約人力可應對少子化問題, 二來用人少了薪水也省了一個零, 三來潛艦平時就分散在海底, 不像水面艦可能在開戰時遭敵突擊一次全殲.美國人都已經跟你講得那麼白了, 敵人的軍費是你的十幾倍. 你還在想敵人有什麼, 我就要有什麼, 那就是必敗的作為. 惟有採取不對稱作戰, 將資源集中在少數關鍵戰力上, 或有一點獲勝的可能. 而潛艦就是戰力交換比大的軍力. 死命反潛艦的, 除了敵人之外, 看不出有什麼別的可能.
反對者通常會有一個前提,空優完全沒有,共產黨軍的反潛能力無限大就算是能力等同於八十年代的潛艦,你共產黨軍就是得分出力量和時間去抓,對台灣而言,爭取時間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抓潛艦很容易嗎? 牛奶伯 wrote:台灣海軍走向飛潛快,...(恕刪)
主動聲納......有些環保團體有在抗議為了效果打得很大聲已經傷害附近鯨類的耳膜你把主動聲納 被動聲納 被動收聽天線 運作範圍武器速度 戰艦速度 潛艦速度在地圖上演練 就應該會有簡單得戰場圖像出來不過聽不懂的還是聽不懂對牛彈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