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ross_sato wrote:哈哈, 小弟我是自宮避開管妹追殺,真是不好意思。回到主題,我補張比較近的圖左看右看還是看不出變厚了, 這可能要您開釋才行了! 其實, 看 機身/機翼 接頭的高度變化, 或整流板蓋上後感覺較平的角度, 就覺得有鬼, 這是比較後的 [ 自我感覺 ].真相如何 ? 還是等 勇鷹 數據公佈後再來檢驗各網友的猜測.多喝了幾杯, 今夜不睡了, 將收集的各類照片等比例放大, 好好丈量比對一下.
莊孝爺 wrote:其實, 看 機身/機...(恕刪) 莊爺, 原先在網路上有一個漢翔IDF組裝流程的影片現在看不到了, 所以不能提供給您過目比較。我只能提供 高教機 機翼 機體 組接 一瞬間, 讓您參考:接合處高度看不出有改變, 機翼根部厚度也幾乎相同(與機翼下方五個方孔比較)。與方孔比較, 不含襟翼接合處長度也一樣。剩下就等試飛時才會多知道一些了。 網路上有一位退休教官專門在做IDF模型, 他連起落架動態結構都做出來, 我想辦法去問看看他的意見好了!
macross_sato wrote:莊爺, 您也別賣關子了, 就分享一下, 不然小弟我怎麼看,都看不出所以然阿!! 也可能因那個組裝員工的屁股比較小, 讓前樑感覺變大........ 先貼個 F-16 的機翼圖 ( 跟 IDF 差不多 ) 參考參考 :如果, 如果啦, 機身部份沒改, 翼型加厚, 則 機身/機翼 接頭( 上圖 24 25 26 27 28 29 30 31零件 ) 高度會縮小.假設, 假設啦, 原本機翼最厚處的厚度是 6英吋, 改翼型增厚10% 之後, 成為 6.6英吋, 這 0.6英吋一般人目視大概也是無感.
看了一下網路的照片, 對於 勇鷹 的屁股有點意見 :垂直尾翼最後一個接頭處, 往後應該做 漸縮 處理, 就算突出尾管之後也無妨.這空間不小, 放 阻力傘 抗旋傘 都足夠了. 上下張開後當減速板也行.這個平整的大斷面, 飛行時徒生阻力.
Charlie2020 wrote:飛控電腦程式是可...(恕刪) 所以是指 fly-by-wire 控制系統嗎?BAE Systems 32 位元數控電腦。之前一直沒有注意到這個,配備這種數控電腦好像就可以處理各種大家在討論的飛行問題了。BAE Systems 官網有在透露說他們的產品有用在 F-35 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