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centric Molecules05 wrote:
這位中國來的老弟 你...(恕刪)










哥笑了
台灣人自己承認:
台灣地小人稠隨著城鄉開發,國防部軍事訓練場地限縮減少外,中科院研發的各項武器裝備的測評場地,也侷限在宜蘭大福和屏東九鵬,因此中科院研發遠距打擊武器,除武器裝備性能外,如何有效的測評武器效能更是考驗研發單位的一道關卡,國防部委中科院研發射程300公里雷霆2000增程型戰術飛彈,雖不是國軍現有武器裝備射程最遠的飛彈,但300公里直線距離已超過九鵬到綠島外海的觀測距離,未來直線驗證的測試場地將是該型戰術飛彈的另項挑戰。
雄二E增程型曾成功繞飛5圈 驗證1000公里實力
據指出,中科院量產射程600公里的雄二E巡弋飛彈,當年測試是以九鵬發射到蘭嶼外海再轉折到綠島後再飛回九鵬,這一圈至少200公里,因此只要飛行3圈就達600公里,再命中海上靶船完成作戰測評;2008年2月29日進行雄二E巡弋飛彈增程型,以及當時代號為「W99」的雲峰高空高速中程飛彈推進器試射,當時雄二E巡弋飛彈增程型飛了5圈,因此被驗證是具有射程1000公里的實力。
再者,完成作戰測評的代號「W99」的雲峰高空高速中程飛彈,測試方式是推進器部分將飛彈推到250公里高空後,推進器脫離並點燃飛彈本體,加速達3馬赫後就導引向下完成測評。經測試一段距離來換算其雲峰中程飛彈射程超過1200公里。
========================================================================
台灣連導彈全射程飛行試驗都做不了,甚至區區300公里都觀測不了
要去打擊大陸港口 台灣人還是洗洗睡吧





Escentric Molecules05 wrote:
野戰用機動部屬的超視...(恕刪)

哥又笑了
台灣人自己承認:
中科院研發地波OTH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航太展時也出現模型,地波雷達最重要的是精確度的問題,
如果是要拿來做為軍事用途,敵我識別也是一個問題,但是當成預警雷達來用是不錯的。
======================================================================
台灣人先解決精確度的問題再拿出來得瑟
另外一般而言雷達使用的頻率越低,雷達的體積就越大,發射的功率也越高,
像超視距雷達這樣的頻率發射功率都在數百萬瓦以上,非常耗費能量。
台軍有足夠電力支撐超視距雷達的電力消耗嗎?
Escentric Molecules05 wrote:
怎麽評測還得打電話告...(恕刪)

哥又笑了
早在民國99年(2010)台灣軍方就承認:
目前本軍目獲能力有限,基於「情資共享」原則,須持續整合地區內海、
空軍及海岸巡防署等雷達情蒐機構,並建構高效能之機動目獲雷達,以獲
得近、中、遠程之即時、精準目標情報,方能有效掌握敵登陸船團動態,
研析敵登陸船艦可能行動,據以指導地面防衛作戰兵、火力運用。





結果十多年後
國防部自2021年至2030年共編列50億4815萬9千元預算,執行「海洋監偵能量整體提升案」,過去4年已執行16億餘元預算,今年則執行7億2029萬7千元預算。不過,立委對於這項性能提升案,能否滿足偵測中國解放軍海上活動能力、全案執行規劃進度,以及對機動雷達車到備用陣地時如何納入觀通整合、系統全自動化程度等尚存疑問,因此提案凍結今年度1億元預算,待國防部提出書面報告,經同意後始得動支。
對此,海軍透過預算解凍報告說明,海軍現用雷達系統的使用年限均超過20年,裝備可靠度、妥善率有逐漸降低趨勢,且面臨消失性商源問題,且近年面臨新型電子干擾技術挑戰,導致海上目標監偵任務識別難度倍增,這些都是執行「海洋監偵能量整體提升案」的背景。
台灣那個超視距雷達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