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_Jiang wrote:
1. 什麼叫推台灣去...(恕刪)
個人不全然同意這些觀點。
先不論兵推條件設立嚴苛與否,兵推結果慘烈是事實,甚至全滅也是事實。
但,全滅不代表那些武器載台無用,而不需要投資。相反的,這些武器載
台的犧牲,擋住了什麼,而讓終局慘勝。若載台質量提升了,或增加點原
本沒有的新科技載台,又或能減少多少整體損失讓終局拖延的慘勝轉變成
加速致勝。
若,沒這些載台的犧牲,沒擋住些什麼而讓敵人長驅直入,兵推終局就可
能不是慘勝而是慘敗。這就是解讀的盲點。
就以馬祖、東引等前線島嶼為例,明知開戰遲早一定會被打爆,甚至全島
慘滅,但為何不放棄強化防禦,反而增加投資部署大量防空、反艦與偵監
陣地?
最終這些犧牲換來的就是平時是嚇阻戰力,戰時遲滯敵攻勢並增加我方反
應應對的時間。
假若投資在這些小島嶼上面的偵監設備與大量防空、反艦飛彈等陣地,平
時能機動游移至相對利我的戰術位置,所增加的存活時間即戰力與對敵嚇
阻發動戰爭更是不小的力量。
當然,小島不可能任意游移機動部署,但戰機、軍艦等載台可以。
比較客觀的分析,應該是檢討目前的載台數量與質量是否符合現在、未來
禦敵的戰術戰法等總檢討,尤其當前各老舊載台戰術戰法是否還能應付當
前的威脅做增減與進化,而不是單論被打爆而全盤無用論。
精準彈藥很重要,但也不是萬能。以俄烏戰爭來看,飛彈戰果很威,但很快
就消耗完。用飛彈來全取代其他載台,對建軍是非常危險的。初期烏克蘭以
反戰車飛彈摧毀敵相當多數量的戰甲車等載台,但自己沒有足夠的戰車等載
台,就沒辦法反攻把敵人趕出被佔領的地方並擴大安全緩衝區。
再者,烏克蘭能從大後方源源不絕的補給,都消耗成這樣,平時缺載台與相
關訓練,雖能從盟國處取得並花不少時間訓練操作,再運進前線,但也造成
敵我雙方長時間在自己本土上膠著,相對台灣完全沒有這樣的條件。當前解
決方案之一,就是建立大量儲備庫與在地生產。所以,建立足夠長的反應時
間與減少本土被攻擊的災損就相當重要。
讓敵長驅直入甚至大規模巷戰等,在地生產就等於零,也無法建立足夠長的
時間來對付敵下波攻勢。甚至還有第五縱隊、背骨仔等趁亂打游擊,破壞各
地變電所、輸水幹管、網路節點等,這些是由軍人?警察?還是當地義勇來
因應?相關因應作為是否已完備?還是一團亂自掃門前雪?
精準彈藥再猛,也不敵消耗飛快這個致命因子。戰爭最終還是要有"人"去
佔領,"人"還是需要載台才能達成"整體"以最小的損失完成戰術標的。
建立超量的彈藥很重要,但因噎廢食而不重視載台,對建軍整備注定會是個
悲劇。
建立足夠長的反應時間與減少本土被攻擊的災損,源頭打擊的能力就很重要
。無論是用精準彈藥或是載台都是缺一不可。而且目前具源頭阻敵的各類軍
備現貨都有,這些才是讓台灣最具嚇阻老共發動戰爭的軍備。只是礙於目前
老美執政的政府就是不願意賣,理由不外台灣洩密者多,機密外洩損害管控
不易,又或怕激怒中共等。遠距精準彈藥與現代化新載台取得,只能寄望老
美下屆政府輪替與否和台灣持續反共不親共的態度才有機會了。
不要以大陸軍思維來論台海戰爭,台海戰爭重點在海、空。把主戰場拉到各
地大、小規模不一的本土巷戰對決等於直接送頭,正好符合老共裡應外合的
戰略。
有美、日、韓幫忙都是好事,但人家是來幫忙,但把幫忙當作是對方一定要
負的責任,再好的朋友也會翻臉吧。況且,美日韓都還有自己的威脅要負責
,除南韓,日本、美國要應付還有俄羅斯的潛在威脅都是海空軍為主。台灣
海空安全都交給美國、日本?台灣不應該當海空的老賴。




























































































